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 6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一直牵动着人们的目光。赵光教授担纲创作了音乐剧《楼兰》,作为2013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项目之一,于4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上演。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土地荒漠化
D.风力侵蚀作用强
2.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地下水 夏季 B.冰雪融水 春季
C.冰雪融水 夏季 D.地下水 秋季
【解析】 第1题,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古绿洲的边缘,由于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导致荒漠化加剧,古城遭受沙漠侵吞。第2题,该地区属于内流区,且N湖的水位夏季最高,说明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M绿洲潜水位夏季最高,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
【答案】 1.C 2.C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4.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之间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3题,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的条件。第4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
【答案】 3.B 4.D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过高
C.当前市场上粮食过剩,粮食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
6.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量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破坏了生态环境
【解析】 第5题,三江平原属黑土,土壤肥沃;开发成本低;当前市场上粮食并不过剩。第6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源丰富,不会因用水增多导致湿地减少。城市化多发生在自然条件良好,适合人类活动的平原地区。鱼塘本身即为湿地。
【答案】 5.D 6.B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以上。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量的减少
B.工矿交通建设
C.过度的樵采、放牧和农垦活动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8.下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退耕还牧 ②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增加灌溉面积
③确定合理载畜量 ④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⑤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⑥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 ⑦融冰化雪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⑦ D.①③④
【解析】 第7题,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所致。第8题,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等。
【答案】 7.C 8.D
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涸”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9.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 大湖萎缩而成 B. 古河道残遗而成
C. 人工挖掘而成 D. 风力侵蚀而成
10.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 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 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 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析】 第9题,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月牙泉位于图中古河道上,根据题意,该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主要为古河道残遗而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第10题,根据题目叙述:月牙泉的形成是泉水在洼地汇聚,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所以导致泉水干涸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补给量不断减少。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答案】 9.B 10.D
二、综合题(共40分)
11.读我国部分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以甲为代表的斜线阴影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2)简述乙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3)丙地区已建成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能力。以甲为代表的阴影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由此可知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其形成的自然原因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乙地处江南丘陵地区,丘陵地形,降水量大以及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可从保护湿地、防止荒漠化、保护河流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荒漠化(沙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造成植被破坏
(2)自然原因:丘陵地形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耕作,过度砍伐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
(3)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止荒漠化;防止河流的水源减少;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它仅见于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存仅30多只,主要生活在坝王岭林区。
材料二 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登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物已经达到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1/3、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1/4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统计数据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以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该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和人类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直接可得出答案。第(2)题,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考查,这里主要与人类的乱捕滥杀有关,除此之外还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第(3)题,是对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的考查,可依据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作答。
【答案】 (1)物种灭绝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人类捕杀,生态恶化(栖息地缩小、食物短缺)。
(3)会影响食物链(网)结构的完整性;会减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影响农产品种类、产量、质量的改进;会减少保障人类健康所必需的药物资源;会影响许多工业的原料来源;会影响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等8个村被评为武汉市首批生态村。据介绍,这些村历来重视环保,倡导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景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和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
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1)结合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秸秆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竞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3)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4)“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
【解析】 第(1)题,分析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中箭头指向,可知该村大田农业的肥料主要来自沼渣、粪肥和塘泥。第(2)题,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杂草秸秆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但由于沼渣返还给大田农业,土壤肥力没有下降;C项“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竞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与题干不符;有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第(3)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知人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起到调控的作用,景区资源与环境是“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教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成为“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4)题,“农家乐”模式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可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来分析回答。
【答案】 (1)沼渣、粪肥和塘泥
(2)A
(3)(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4)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教师用书独具)
备选答案
①气候异常 ②樵采 ③森林资源 ④生物物种 ⑤人口数量 ⑥生态 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生态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被破坏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从自然原因(如黄土的特性、地形、降水、地质构造和根源)以及人为原因(如毁林开荒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利用同等关系联系图的形式分析原因可把整个过程清晰地概述出来,效果比较好,如下图所示: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森林有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图a中山坡上森林较密集,使得山坡下有了稳定的水源。第(2)题,速生桉和其他植被抢夺水源、阳光等,造成天然次生林和灌丛的退化。第(3)题,题干中提到,这种速生桉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旱季水分不足。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区是( )
①贵州 ②云南 ③广西 ④重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该地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土层薄,山多坡陡 ②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 ③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大 ④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图中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图示区域的中、东部,贵州和广西所占比例最高。第(2)题,石漠化是山地、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严重时,大量冲刷表层土,露出了基岩。结合西南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可知,山多坡陡,土层薄,容易被侵蚀,结合这里气候特点可知,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答案】 (1)D (2)D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析
不合理的发展农牧业和开发新资源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主导因素,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保护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具体如下: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1)图示河源地区生态脆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对三江源地区来说,广布的湿地具有________等生态价值。
(3)三江源地区珍贵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解析】 第(1)题,三江源地区气候寒冷导致生态脆弱。第(2)题,湿地的生态价值有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第(3)题,三江源地区珍贵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有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破坏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第(4)题,具体措施如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等。
【答案】 (1)气候寒冷
(2)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
(3)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破坏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
(4)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2.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解析】 (1)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甲位于珠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乙地以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为主。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课件28张PPT。第三章 生态坏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
(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3.湿地减少
(1)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如水土流失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2.中国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提示】 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学生分组探究一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2.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提示】 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3.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提示】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问题
现状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生物物种减少
大约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已经灭绝,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猎和非法贸易、环境污染、物种入侵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牧、休渔期制度,严禁走私珍贵野生动植物,严防物种入侵
森林资源破坏
全球森林资源迅速减少,尤以热带雨林破坏最为严重
乱砍滥伐、滥垦、滥牧、开矿,空气污染、森林火灾
封山育林、有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防治空气污染和森林火灾
湿地减少
全球湿地破坏严重,面积大量减少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环境污染、泥沙淤积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防治污染,植树造林等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成因:
危害: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长期效应:造成河湖淤积,引发洪涝灾害。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和具体措施,答题过程中注意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答题。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而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
学生分组探究二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我国形成众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 地形和气候。
2.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哪两类原因?
【提示】 自然和人为原因。
3.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提示】 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现状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形成
原因
自然原因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庞大的人口压力;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方式;执法不严,管理不力;环保和建设投入不足;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2.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
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泊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
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牧严重,过度樵采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
运用图解法记忆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的知识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几个区域准确定位,并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解析】 A、F为林区,D、E为南方低山丘陵,B、G两地区多为我国牧场,其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各有不同。
【答案】 (1)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 地处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过度垦殖
(3)草场退化 过度放牧
教材P42图3-1-5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和教材P43图3-1-7 温带森林遭破坏
——[先读图识表]———————————————
1.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温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2.致使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有森林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大规模放牧和修建道路等。
——[再演练应用]———————————————
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修建道路 ②森林虫灾 ③垦荒放牧 ④修建房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于垦荒、放牧,使亚马孙大片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第2题,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和主要原因。
【答案】 1.C 2.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教材第40页思考
【答案】 从图3-1-1所示可以看出:当推倒第一排骨牌,倒向第二排,第二排会倒向第三排……一直倒向最后一排,并且速度一个比一个快。如果重新摆好骨牌,移走第三张,推倒第一张,只有前两张倒下,由于没有第三张骨牌传递能量,后面的不会倒下。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教材第41页思考
【答案】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教材第42页思考
【答案】 1.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可用下图表示:
2.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
教材第43页思考
【答案】 1.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第44页思考
【答案】 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教材第45页思考
【答案】 1.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宁、内蒙古。南方水土流失是地形崎岖,降水多、土层薄、生态环境较脆弱,人为破坏植被所致。北方地区水土流失是土质比较疏松,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所致。
4.土地荒漠化主要涉及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1个省区。
教材第46页思考
【答案】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封山禁牧等。
一、选择题
1.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不合理的灌溉
C.超载放牧 D.气候变暖
【解析】 草场退化是一项世界性的问题。本题考查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气候变暖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超载放牧,滥垦滥挖等。其中,人为因素特别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过度放牧是引起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上述四个选项都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但超载放牧是主要原因。
【答案】 C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由于草场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但荒漠化不只分布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错。
【答案】 D
二、综合题
3.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 本题组以芦苇为载体,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质净化、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题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4.(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解析】 应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河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 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课件66张PPT。第三章 生态坏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34热带濒危退化5非法贸易外来物种环境污染乱砍滥伐过度捕猎6热带雨放牧薪柴砍伐林7沼泽地地球之肾地下水气候降解涵养水源生态平衡6米水域8急剧过度开垦快速淤积潘塔尔沼泽地缩减9土壤侵蚀截流改向引水灌溉10围湖、围海造田不合理环境污染1112水土流失荒漠化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学习目标]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重点) 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
一、荒漠化的产生
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
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还导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5)其他人类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
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①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②荒漠化地区今后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③荒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加强草场建设
①在中低产田地区,引入油(菜)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作、林草间作等草田合一机制,通过畜粪还田和豆科牧草固氮,实现“草多—畜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②固定草场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
③对掠夺经营草场造成草场退化者要给予处罚。
④还要加大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如封育自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引洪淤灌等。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①要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如畜牧业的发展,应该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以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增加圈养牲畜的数量,以充分利用作物剩余秸秆等。
③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4)开发新能源: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植被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从两个方面认识植被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产出少;②珍稀动植物减少或灭绝;③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
学生分组探究一 荒漠化的产生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提示】 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何谓沙漠化?其与荒漠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 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是荒漠化之一。沙漠化是荒漠化的过程,荒漠化是沙漠化的结果。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风蚀沙化次生盐渍化
图解石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
【思路点拨】 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则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过度放牧和城市交通建设。第(2)题,干旱是导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是人为原因。此题可根据图中因素并联系实际作答。
【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学生分组探究二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农垦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
2.如何优化林业结构?
【提示】 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3.如何改善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
【提示】 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定位和了解我国干旱地区划分的依据、界线及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区域生态建设的措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 mm、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2)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 (1)干旱、半干旱 (2)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教材P50图3-2-12 2002年北京出现的一场沙尘暴
——[先读图识表]———————————————
1.在气象学中,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指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尘: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沙尘暴的瞬间风速大于25米/秒,风力10级以上,可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破坏力极大,俗称“黑风”。
2.产生沙尘暴天气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驱动力;二是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 000~2 500米,严重时可达3 200米。
——[再演练应用]———————————————
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解析】 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大量沙尘,二是有大风天气系统。我国北方近年一些大城市扬沙天气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北方春季多急行冷锋的活动,多大风天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建筑裸地扩大,以及郊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大量裸露,加之春季蒸发旺盛,如果有急行冷锋的活动就容易引起扬沙天气。
【答案】 B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教材第47页思考
【答案】 2000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教材第50页思考
【答案】 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首都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
教材第52页思考
【答案】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实际是对沙质草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地外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林,防护林内田地合理种植,防止土地沙化。
2.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止了土地沙化,而且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符合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教材第54页思考
【答案】 1.“三北”地区,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从新疆一直延伸至黑龙江,形成一条万里风沙线。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教材第55页思考
【答案】 1.沙波头治沙主要是在流动沙丘上设方格状防护网,形成带状沙障,栽培固沙植被,使沙丘沙面结皮,形成固沙的生态环境。
2.这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一、选择题
下面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回答1~2题。
年份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积(万公顷)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1.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 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 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 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第2题,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的治理荒漠化,如露天采矿区应加强复垦,草原地区应实行轮牧制度等。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非土地荒漠化,①错。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属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会导致土地风蚀沙化,土地次生盐渍化,而非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答案】 1.B 2.C
二、综合题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利用5年时间在宁夏境内完成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108万亩。此次项目世界银行共贷款8 000万美元,涉及宁夏兴庆区、灵武市、平罗县等7个市、县(区)。
材料二 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1)简述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A地区荒漠化较快,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直接读出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的分布,其自然原因是降水少且多大风天气。第(2)题,A地区是我国的草原区,应注意对草原的合理利用,退耕还草、合理用水、加强合作等。
【答案】 (1)特点:主要位于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成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2)加强管理,禁止过度放牧,合理载畜;禁止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草;营造防护林;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等。
4.(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解析】 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有的放矢,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中已说明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对于过量施用化肥,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对于灌溉水含盐量高,我们可以采取淡水淋盐的措施,引含盐量低的淡水淋洗或用雨水淋洗,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此季节可掀开棚膜,利用雨水淋洗;另外,对于次生盐渍化过于严重的大棚土壤,也可以采取利用别处低盐、好质地的土壤进行置换大棚盐渍化土壤的措施。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课件58张PPT。第三章 生态坏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234气候变异干旱多风抵抗力气候异常土地退化人类活动5风蚀经济增长粮食农垦自然资源暴雨蒸发6退化土地盐渍化大水漫灌水资源沙化樵采活化放牧7矿产资源石油勘探89人口增长生态学立体生态合理控制10多层次发展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高效益高质量11草田合一恢复与重建处罚掠夺固定12调整增加减少符合退耕耕地提高合理配置13防风固沙林沼气能源太阳能风能能源结构经济林农田牧场用材林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一、选择题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野生水稻良种对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可以只保护对人类贡献大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解析】 由材料叙述可以看出,任何生物种类都可能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形式,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应加以保护。
【答案】 1.A 2.B
3.城市森林是指生长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对所在地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林木为主,是各种类型的森林作物、栽培作物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城市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解析】 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错;C、D两项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B
读我国36°N附近1950年、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回答4~5题。
4.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酸雨加重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5.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工交建设和兴建住宅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绿化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解析】 读图可知,2017年与1950年相比,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林地和荒地面积减少、而耕地、工交、住宅用地和滩涂面积扩大,其耕地面积的扩大是毁林开荒导致的。该地为36°N附近沿海的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的破坏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进而沿海地区滩涂扩大。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其合理的做法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
【答案】 4.B 5.C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据此回答6~7题。
6.“穷了山区,害了平原”这句话从反面说明森林具有的环境效益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7.森林植被破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土地荒漠化 ②火山喷发 ③水土流失 ④山体滑坡 ⑤水旱灾害频发 ⑥泥石流 ⑦地震 ⑧物种锐减
A.①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⑦
【解析】 第6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第7题,森林植被破坏,在平原、草原区可能引起土地荒漠化,在平原山区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在山区可能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并且还可能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和物种锐减。火山喷发和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引起的。
【答案】 6.A 7.C
8.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9~10题。
9.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解析】 第9题,湿地能缩小温差,但不一定能提高气温。第10题,建设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系统。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差别较大,生态防治因地制宜。
材料二 我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示意图。
(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分析环境问题①产生的自然原因。
(3)缓解环境问题③可采取的措施有( )
A.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国能源消费将用水能和天然气取代煤炭
B.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产业
D.加大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的比重
【解析】 ①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比较典型,③主要集中在南方工业发达、降水丰富地区。根据中国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可知:①为土地荒漠化,②为水土流失,③为酸雨。西北地区降水条件、地表物质、风力条件都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酸雨的产生主要与煤炭的使用、SO2气体的过量排放有关。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产业,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降低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的比重。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酸雨
(2)大风日数多且比较集中;降水少,地表为戈壁、沙漠;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3)C
12.读我国部分省区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色林错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湖,位于冈底斯山北麓,是藏北高原断陷盆地,湖滨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色林错水位上升约1米,湖水向四周大面积扩张。
(1)简述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
(2)①为我国的________自然保护区,是大江大河的源头。简述如何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以保证“水塔不枯”?
(3)近年来,色林错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什么?若干年后,当地生态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本题以青海与西藏省区图考查了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第(1)题,②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青藏高原的人口、农业集中区,因此植被破坏严重,加之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和高原形成的强风,因此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①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于全球变暖等自然原因和滥挖过牧,垦荒捕猎等行为导致生态恶化,水源枯竭,因此应重点加大对自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题,作为高原内陆湖泊,色林错补给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初期冰雪融水增多,水位上升,但后期蒸发也随之加剧,湖水水位会下降,导致荒漠化等问题。
【答案】 (1)属传统农业区,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地势落差大,流水侵蚀强;高原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2)三江源 保护植被,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和滥采乱挖;制定法规,加强保护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原因:全球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多。变化:湖水水位下降,气候变干;草场载畜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课时分层作业(七)
一、选择题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征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2.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3.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解析】 第1题,我国典型的荒漠草原景观,主要出现在西北内陆地区,而我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因距海洋相对较近、降水较多,出现的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景观。第2题,从图中图例的分布看,受牧业活动越小的地区大丛所占比例越高,而重牧区表现为小丛所占比例较大的特征。第3题,图中显示,过度放牧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答案】 1.A 2.C 3.D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复杂多样,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半干旱——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解析】 第4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应是沙漠化;黄土高原应主要表现为沙化,其地处自然区域的过渡带上,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沙化加剧;云贵高原石漠化严重;江南丘陵红壤被侵蚀,表现为红漠化。第5题,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黄土高原土层疏松、直立性强;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植被破坏、降水强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水蚀和风蚀(89.3%);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因降水较多,水蚀严重;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因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采矿中不注意环境保护,易形成荒漠区;松嫩平原西部降水少,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风蚀作用强烈,故叙述不正确的为B选项。
【答案】 4.D 5.B 6.B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7~8题。
7.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内蒙古大草原东西部差异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差异造成的,东部距海洋近,夏季风影响深刻,降水量大,荒漠化程度低。第8题,合理的利用方式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和轮牧及轮流打草制度。
【答案】 7.B 8.D
目前我国西部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500亿元。据此回答9~10题。
9.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10.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恢复自然植被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9题,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对该地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第10题,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并不是说不能开发利用该地的资源,而应恢复植被,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集约型的经济模式。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西南地区,乙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荒漠化的本质都是水土流失(流水侵蚀),主要从地形条件(坡度大)、水源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物源条件(地表多疏松物质)三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第(2)题,丙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第(3)题,乙地荒漠化的影响可以用水土流失的危害来进行知识迁移,主要从土壤、河流、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方面回答。
【答案】 (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
1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27座平原水库,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________。
(2)弱水水源的补给源于( )
A.大西洋上带来的少量水汽形成的雨水
B.祁连山北坡极地大陆气团带来的地形雨
C.黑河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D.祁连山山顶的冰川融水
(3)弱水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其流量最小时期在( )
A.春 B.夏
C.秋 D.冬
(4)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也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源地之一,沙尘暴大多发生于春、夏、秋、冬的________季(节)。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根据祁连山、黑河、酒泉、嘉峪关市、巴丹吉林沙漠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地区属祁连山山麓的河西走廊地区,该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弱水的水源补给主要是祁连山冰川融水,由于工农业、生活用水使弱水下游草原缺水发生退化。该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加大,但春季降水很少,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因此容易被西北风吹扬沙尘而影响华北地区。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D (3)D
(4)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工业的发展,耗水大增;用水过度,不合理、不节约、中游的过度用水使处于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缺水退化 (5)春 那里春季降水很少,而天气渐暖,蒸发渐大,缺乏植被的干旱地已无冰雪覆盖;春季冷锋活动频繁,多以西北风形式吹扬沙尘影响到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