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的作用
【教材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7课,教材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①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②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作用,对简单机械的作用(省力、改变运动方向)已有所了解,这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方案和提炼实验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斜面,知道斜面可以省力,且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科学原理。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具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课件、弹簧测力计7个、载重小车7个、钩码3盒、木板7块、积木若干、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ppt)孩子们,早上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科学世界!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一条路)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对此,你有什么疑惑呢?(山路为什么要修得弯弯曲曲呢?)
是啊,山路为什么要修得弯弯曲曲呢?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科学奥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PPT)这是一个装满了油的镀锌桶,请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搬上车呢?
(指名回答:抬、起重机吊、滚……架块木板)
你的想法很独特,能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吗?哎,这个方法还真不错!
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吗?
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省力)这是你的推测,是吗?嗯,非常好,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懂得思考的人,真是好样的。
孩子们,(PPT)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刚刚XX同学推测这样做可以省力,那么斜面究竟能不能省力?光靠推测、感觉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得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验,主动探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如下实验材料:测力计、小车、木板、钩码、积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问:根据这些实验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指名回答,梳理归纳:
(1)先搭一个斜面。
(2)用弹簧秤测出直接提升一个物体的力,再测物体沿斜面拖动的力,如果沿斜面拖动的力小,说明斜面能省力。
这个方案很不错,可是只测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觉得说服力不强,该怎么办呢?(多测几个)
很好,实验次数越多,得出的结论越准确。(PPT)那我们就测四次不同重量的实验吧。每次测量物体的重量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这个试验中,什么是可以变的,什么是不可以变的?
(物体的重量可以变,斜面不能变)
说得真好!
不过,老师要强调一下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之前先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
②拉动时要匀速、缓慢。
③在斜面上测力器尽量与斜面平行。
④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另外:实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互相合作,边观察边记录。
还有疑问吗?那好,现在开始小组实验。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2组)
5、总结规律: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沿斜面拉升物体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的力要小,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6、那是不是所有的斜面都一样省力呢?(PPT出示不同坡度的斜面)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两个斜面坡度不一样,第一个坡度小,第二个坡度大)
观察得真仔细,那是不是不同坡度的斜面都一样省力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回答)
7、好,都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但是“口说无凭”,我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说话,那这次我们又该如何验证我们的推测呢?
指名回答:
(1)先搭建两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一个坡度小,一个坡度大。
(2)然后用同一个重量的物体沿两个不同的斜面拉升,哪个斜面提升的力小,就越省力。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我们也可以做四次实验。那么,在这组试验中,什么可以改变,什么又不可以改变呢?
(斜面的坡度可以改变,物体的重量不能改变。)
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实验。(PPT)
实验单中的1、2、3、4表示实验坡度有小到大。
8、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孩子们,现在你知道“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弯弯曲曲了吗?(PPT)
(省力)是啊,这就是斜面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斜面原理。比如:(PPT)过街天桥上的台阶和坡道、滑梯、高架引桥、刀具、斧头、钉子等,包括我们使用的螺丝钉,它也是一种斜面。
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蕴含着科学,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善于思考和运用,就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满科学的智慧。
3、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4、孩子们,学科学的关键在于用科学,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怎样骑行更省力呢?(PPT)
(学生回答)真不错,掌声!
孩子们,“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奥秘,今天的科学世界就到这里了,孩子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教学反思:
执教多年,却是第一次尝试执教科学。都说学科之间具有共通性、交融性,一节课下来,感觉确实如此。科学学科真是一门综合性的、集大成者的学科,它融合了数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次也特别欣喜地有机会将文学素养与科学素养有机融合,交融的过程也着实令我心头一震:上好一堂科学课有趣、有味,更有挑战!
相比之下,科学课较之语文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课始,我将“山路为什么要修得弯弯曲曲”这样的生活问题还原课堂,令学生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诱使学生自动自发参与后续学习。
实验部分,我先介绍了准备的实验器材,然后全部交由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引导启发自主制定实验方案,一切发于学生,起于学生,令学生逐步体验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下,我话锋一转,丢出两个不同斜面的图片,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假设、实验论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的实验结论,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趣味性和严谨性。
我们知道学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用科学。为此,授课的最后,我将“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进课堂,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斜面,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斜面,真正体现学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从课的整体来看,本课教学基本达成了本节课的预设目标,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特别令我欣慰的就是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科学学习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学科的极大兴趣,这样的获得对孩子们的终生发展而言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学科的初学者,从本节课也可以看出教师本身在大科学知识观和教学观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不论是对学生的知识引领,还是对学生的肯定评价都还缺乏严谨和大气,这些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都是教师自身应当予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