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19 天火之谜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3.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精读1——3小节,了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背景,初步体会富兰克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掌握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精读1——3小节,初步体会富兰克林的精神。
教学资源 1. 小黑板2.富兰克林的相关资料
预习设计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至少3遍)2.理解P110第三部分词义。3. 纤、系、冠读音及组词。4.查找富兰克林的相关资料。5.完成课后练习4.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1.学生齐读课题。2.理解生词理清课文脉络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2.混:第四声筝:在这个词中读轻声。纤、系、冠有几个读音,分别组词4.学生完成《补充习题》四。1.女生读,男生读。其中三个词语是对雷暴的错误认识。2.学生说话。1.指名读。2.齐读。3.……威力很大。……是可怕的东西。5.“每年”“几十亿次”“劈成两半” “一直”6.学生齐读第一小节。7.有感情朗读这几个词。8.学生说话。10.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11. 相信科学、善于发现、敢于实验13.“……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14.第一句是猜测,第二句已经确定了。15.因为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17.尖刻的嘲笑和讽刺。19.齐读这句话。20.伟大、自信、坚持不懈、很有勇气……1.不值得奇怪。2.学生造句。3.富兰克林的表现在现在看来是不值得奇怪的。5.现在和当时对待富兰克林推测的不同态度。 一、了解预习情况。1.今天我们上天火之谜这一课。2.事先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3.师小结:你们有预习的很充分。(一)检查读课文。1.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混为一谈 颠簸 风筝 纤维 系着 怒发冲冠这几个词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确定一下。3.交流课后练习4二、词串教学,深入课文(一)出示第一组字词: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1.老师为什么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 “上帝的怒火”是哪些人的认识呢?“雷神”呢?……2.哪个同学能用这四个词说一段话?(二)出示第二组词语:爆炸 击倒 劈开 毙伤1.这里有三个生字—— “爆”、“劈”、“毙”)怎么记住这三个字呢?(……形声字)师板书:形声字。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 发现规律就可以很好的记住,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2.两组放一起读,只读一遍。3.读完这两组词语,大家有什么感受?4.师:这几个词语让我们看出雷暴的可怕,读这段话:(出示)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的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可怕的东西。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评:他用自己的理解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5.这段话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雷暴的可怕?6.师:大自然确实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恐惧,大家来一起读,读害怕。师:是啊,再回过头来看这组词语,是不是有更深的体会了呢?一起读。8.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上一段话呢?9.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10.这就是富兰克林(出示照片)。同学们课前收集到他的资料了吗?11.通过初读课文,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2.师: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出示:雷暴是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句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画出来。13.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答案了?14.(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15.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胆的猜测?板书:仔细观察大胆推测16.但当时面对富兰克林的推测,人们是怎么对待的?读第三段。17.“冷嘲热讽”是什么意思?18.想象:人们是怎么议论的?19.他动摇了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出现这样一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一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非常的坚定)板书:坚定。齐读。20.再次面对富兰克林,你又有什么样的认识了吗?(三)出示第三组词: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2.用“不足为奇”说一段话。3.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那这种推测在当时呢?5.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组词放在一起了吧?6.面对嘲笑,富兰克林下了一个什么决定?出示:面对……秘密。齐读学到这儿,你又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7.是啊,面对质疑,只有以事实说话。富兰克林是怎样做这个实验,以事实说话的呢?我们下一课再学。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四家庭作业:1.《一课一练》一——五2.预习:份额兰克林的实验需要哪些工具,分别起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