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9 23: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臣跪奏笔录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之争一、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郡国并行制1、含义:地方上,郡县与封国并行;2、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亡的教训,封同姓子弟以拱卫刘家天下。郡国并行制天子之政行于郡,不得其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3、结果:地方王国逐渐坐大,威胁中央,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公元前154年,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景帝以周亚夫与窦婴率军三个月即平定叛乱。七国之乱(二)汉武帝的推恩令2、措施:实行推恩令1、背景:郡国并行制导致的王国问题3、作用:(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加强。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大统一斗争还在继续……东汉1、原因:问题:导致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2、后果: 二、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唐朝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图1、原因:问题:导致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2、后果: (1)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军镇,派节度使;(2)玄宗晚年安于享乐,疏于朝政。 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三、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及实质实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
十年致太平。周世宗柴荣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杯酒释兵权 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采取和平方式剥夺兵权,避免政治动荡。 公元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得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
2、措施:兵:
权:
钱:①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禁军由“三衙”统领
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④更戍法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①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设通判监督地方③文臣但任州郡长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3、影响
利: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弊:
①职权分散,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兵将分离”,将帅无权,指挥不灵,战斗力衰退;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措施: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背景:疆域空前扩大朱元璋--这个皇帝很“酷”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明朝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父亲:朱氏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做皇帝个人档案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明 朝:
1、废丞相
①原因:
A、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历史原因)
B、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直接原因)
C、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
②措施: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④弊端: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朱元璋)自己写诗道: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票拟”权
地位进一步提高,阁臣权力更大2、设内阁 票拟就是阁臣起草对奏章的批复意见;
批红就是皇帝对批复意见的批示、裁定。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论从史出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二、清朝:(2)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直接原因)
1、原因:(1)清初,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皇权受到限制。 (3)加强皇权(根本原因)3、职能:参与处理军务政事,跪奏笔录,上传下达2、设立:雍正年间(1)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2)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顶峰) 5、影响:设军机处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
密,军机处设于内廷,不易受外界干扰4、特点: (1)机构简陋(非正式的国家机关)
(2)品级不高,随时被撤换;
(3)跪奏笔录,负责传达
(4)完全听命于皇帝 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消极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①皇帝决策:
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
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
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专制时代晚期(明清)中
国政治发生的新变化内阁制度
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专制制度顶峰、衰弱
(保守、落后)同时期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开放、扩张)中国成为被侵略对象(败)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趋向严密和完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趋向公平公正客观三公九卿制中外朝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废丞相 设内阁军机处郡县制初:郡国并行刺史、推恩令后:节度使 藩镇割据钱、权、兵行省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科举制御史大夫御史府 刺史门下省谏院、通判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强化顶峰发展加强完善巩固建立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两对矛盾贯穿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
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