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时分层作业 14 放射性同位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时分层作业 14 放射性同位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0-29 10: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基础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
1.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γ射线使空气电离,消除静电
B.利用α射线照射植物的种子,使产量显著增加
C.利用α射线来治疗肺癌、食道癌等疾病
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跟它的非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可以作为示踪原子
D [利用放射线消除有害静电是利用α射线的电离性,使空气分子电离成导体,将静电放出,故A错误;利用γ射线照射植物的种子,使产量显著增加,故B错误;利用γ射线来治疗肺癌、食道癌等疾病,故C错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知,用放射性同位素参与化学反应可以起到示踪的作用,故D正确;]
2.铝箔被α粒子轰击后,发生的核反应方程为Al+He→X+n.方程中X的中子数为(  )
A.15         B.16
C.30 D.31
A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27+4=A+1;13+2=Z,解得:A=30,Z=15;故说明核子数为30,而质子数为15,故中子数n=30-15=15;故A正确,B、C、D错误.]
3.某原子核有N个核子,其中中子n个,当该核俘获一个中子后,相继放出一个α粒子和β粒子,变成一个新核,该新核(  )
A.核子数是(N-4)个
B.质量数是(N+1)
C.有质子(N-n-2)个
D.有中子(n-2)个
D [α衰变生成氦原子核,质子数减少2个,质量数减少4个,所以中子数减少2个;β衰变生成负电子,质子数增加1个,是因为一个中子转化成质子而释放出的电子,中子数减少1个,该核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α粒子,中子数减少2个,放出1个β粒子,中子数减少1个,所以这个新核有(n-2)个中子,原子核内有N个核子,该核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α粒子,质量数减少4个,放出1个β粒子,质量数不变,所以这个新核核子数是(N-3),故A、B、C错误,D正确;]
4.(多选)有一种新型镍铜长效电池,它是采用半衰期长达10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镍63(Ni)和铜两种金属作为长寿命电池的材料,利用镍63发生β衰变时释放电子给铜片,把镍63和铜片作电池两极,外接负载为负载提供电能.下面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镍63的衰变方程是Ni→Cu+e
B.镍63的衰变方程是Ni→Cu+e
C.外接负载时镍63的电势比铜片高
D.该电池内电流方向是从镍片到铜片
AC [镍63的衰变方程为Ni→e+Cu,选项A对,B错.电流方向为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在电池内部电流从铜片到镍片,镍片电势高,选项C对,D错.]
5.(多选)下列应用中把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是(  )
A.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
B.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利用探测器的测量,找出合理的施肥规律
C.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
D.给怀疑患有甲状腺的病人注射碘131,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
ABD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分析可知,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是利用碘131的放射性,将碘131作为示踪原子,A选项正确;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利用探测器的测量,找出合理的施肥规律,是示踪原子的运用,B选项正确;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是利用γ射线穿透能力强,不是示踪原子的运用,C选项错误;给怀疑患有甲状腺的病人注射碘131,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是将碘131作为示踪原子,D选项正确.]
6.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β衰变证明原子核里有电子
B.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核内中子数减少2个
C.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缩短
D.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用来消除有害静电
B [β衰变时,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释放出来的电子就是β粒子,β衰变不能证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故A错误.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得知,中子数减少2,故B正确.半衰期是由原子核自身决定的,与温度无关,所以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不能缩短其半衰期,故C错误.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弱,不能用来消除有害静电,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7.一个静止在磁场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P,放出一个正电子后变成原子核Si,画出反映正电子和Si核的轨迹示意图.
[解析] 把放出的正电子和衰变生成物Si核看成一个系统,衰变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放出的正电子的运动方向跟Si核运动方向一定相反.由于它们都带正电荷,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一定形成两个外切圆的轨道.因为有洛伦兹力作为向心力,即qvB=m.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衰变时,放出的正电子与反冲核Si的动量大小相等,因此在同一个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它们的电荷量成反比,即==.可见正电子运动的圆半径较大.故其示意图应为.
[答案] 见解析图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
1.1998年9月23日,铱卫星通讯系统在美国和欧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原计划的铱卫星系统是在距地球表面780 km的太空轨道上建立的一个由77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这些小卫星均匀分布在覆盖全球的7条轨道上,每条轨道上有11颗卫星.由于这一方案的卫星排列与化学元素铱原子核外77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图景类似,所以简称为铱星系统.自然界中有两种铱的同位素,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则(  )
A.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之比为191∶193
B.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之比为57∶58
C.这两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之比为191∶193
D.这两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之比为57∶58
B [铱为77号元素,其质子数为77,则中子数为191-77=114,193-77=116,则中子数之比为114∶116=57∶58,A错误,B正确;同位素质子数相同,C、D错误.]
2.(多选)2000年8月21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沉入深度约为100 m的海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再次引起人们对核废料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几十年来人们向以巴伦支海海域倾倒了不少核废料,核废料对海洋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作用.其原因是(  )
A.铀、钚等核废料有放射性
B.铀、钚等核废料的半衰期很长
C.铀、钚等重金属有毒性
D.铀、钚等核废料会造成爆炸
ABC [铀、钚等核废料有放射性,射线有危害,A选项正确;铀、钚等核废料的半衰期很长,短期内很难消失,B选项正确;铀、钚等是重金属,重金属都有毒性,C选项正确;铀、钚等核废料不会造成爆炸,D选项错误.]
3.(多选)一个质子以1.0×107 m/s的速度撞一个静止的铝原子核后被俘获,铝原子核变成硅原子核.已知铝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7倍,硅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方程为Al+n→Si
B.质子撞铝原子核的过程动量守恒
C.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7 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D.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5 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BD [由核反应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A选项错误;由动量守恒定律求得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5 m/s,即C选项错误,B、D选项正确.]
4.某校学生在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收集列出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和可供利用的射线(见下表),并总结出它们的几种用途.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钋210
α
138天
锶90
β
28年
钴60
γ
5年
镅241
β
433天
锝99
γ
6小时

α
3.8天
根据上表请你分析判断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塑料公司生产聚乙烯薄膜,方法是让较厚的聚乙烯膜通过轧辊后变薄,利用α射线来测定通过轧辊后的薄膜厚度是否均匀
B.钴60的半衰期为5年,若取4个钴60原子核,经10年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
C.把放射性元素钋210掺杂到其他稳定元素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发生变化
D.用锝99可以作示踪原子,用来诊断人体内的器官是否正常.方法是给被检查者注射或口服附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元素的某些物质,当这些物质的一部分到达到检查的器官时,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情况分析器官正常与否
D [因为α射线不能穿透薄膜,无法测量薄膜的厚度,所以A不正确;钴60的半衰期为5年是指大量钴60原子核因衰变而减少到它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因此B、C错误;检查时,要在人体外探测到体内辐射出来的射线,而又不能让放射性物质长期留在体内,所以应选取锝99作为放射源,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6分)
5.(13分)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除了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观察到了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的质量相同,跟电子的电性正好相反,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电子的反粒子.更意外的是,拿走α粒子放射源以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然继续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铝箔被α粒子击中后发生了如下反应:Al+He→P+n.这里的P就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就是它衰变过程中放射出来的.
(1)写出放射性同位素P放出正电子的核衰变方程;
(2)放射性同位素P放出正电子的衰变称为正β衰变,我们知道原子核内只有中子和质子,那么正β衰变中的正电子从何而来?
[解析] (1)正β衰变过程质量数、电荷数守恒,P放出正电子的核衰变方程为P→Si+e,可见正β衰变后新核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减1.
(2)原子核内只有质子和中子,没有电子,也没有正电子,正β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一个质子转换成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其衰变方程为H→e+n.
[答案] 见解析
6.(13分)静止的锂核(Li)俘获一个速度为7.7×106 m/s的中子,发生核反应后若只产生两个新粒子,其中一个粒子为氦核(He),它的速度大小是8.0×106 m/s,方向与反应前的中子速度方向相同.
(1)写出此核反应的方程式;
(2)求反应后产生的另一个粒子的速度大小及方向.
[解析] (1)Li+n→He+H.
(2)用m1、m2和m3分别表示中子(n)、氦核(He)和氚核(H)的质量,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1v1=m2v2+m3v3
代入数值解得v3=-8.1×106 m/s
即反应后生成的氚核的速度大小为8.1×106 m/s,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1)Li+n→He+H (2)8.1×106 m/s  方向与反应前中子的速度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