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9 21: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周朝西周东周(前1046年——前771年)(公元前770~前476年)(公元前475~前221年)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汉朝(前202年——9年)西汉东汉(25年——220年)温故知新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啊!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小故事甲 骨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青铜器丝 帛竹简动脑筋 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西安灞桥、甘肃天水)。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由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意义:改进:发明: 一、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甘肃天水)——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放马滩纸蔡伦在监督造纸捣碎蒸煮抄成纸张晒干洗切整理 造纸术的传播公元4世纪(朝鲜)公元7世纪(日本)公元8世纪 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非洲)公元12世纪(欧洲)公元16世纪(美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公元19世纪(大洋洲)《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那一年?东汉和帝年号
公元105年成就及地位:生活时期: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后世尊称为“医圣”1、张仲景东汉末年二、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
(150--219年)东汉南阳人《伤寒杂病论》书影成就及地位:擅长技术:生活时期:东汉末年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
编制“五禽戏”2、华佗 华佗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sàn)。他让患者和酒服下麻沸散,使患者失去知觉,再剖腹开腔、割疡洗腐,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
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五禽戏内容:作者: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三、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BC145-BC90)
1、10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研读古书,爱好文史,学习十分认真,。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名胜古迹。3、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4、54岁那年,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查、访问、收集大量资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意思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含义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张陵在此讲道。四、道教与佛教创始人:地位:1、道教的兴起 兴起:东汉末年在我国民间兴起。张凌创立五斗米道。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及神仙方术四、道教和佛教老子太上老君张陵太极拳玉皇大帝炼制丹药①东汉②张角、张陵看谁答得快!1、道教兴起于何时?它的创始人是谁?道教名称的由来是什么?③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篇动脑筋:
道教为什么要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支 持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到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因此得以广泛传播。看谁答得快!——道教篇2、对于道教的兴起,统治者是什么态度?3、统治者为什么支持道教?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白马驮经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入:起源:2、佛教的兴起 基本教义: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西游记》古印度西汉末年看谁答得快!——佛教篇1、佛教的发源地是哪儿?2、佛教在何时已传入中国?3、佛教是通过哪一途径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提倡和扶植1、对于佛教的传入,统治者是什么态度?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的教义在一些方面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2、统治者为什么提倡和扶植佛教?看谁答得快!——佛教篇3、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提倡转世轮回,,宣扬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当时正处于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如一根浮木,给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以精神安慰,生存动力。看谁答得快!——佛教篇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民向佛教寻求精神安慰,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小 结东汉改进造纸术造纸鼻祖东汉末年东汉末年麻沸散、五禽戏外科圣手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主张炼丹以求长生和成仙。汉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此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学宗教 1.国家统一
2.经济繁荣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课 后 活 动:1.下图是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1)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2)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书写;绘画;用于包装;用于制造纸质生活用品,如纸杯、纸盒、纸巾、纸衣裤等。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直书其事。核:翔实准确。虚美:指美化统治者。隐恶:指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这几句大意是:他的文章能忠实地直书史实,他所记述的历史事件翔实准确,他不虚构统治者的善事,也不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被誉为“实录”。
这几句是高度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尊重并忠实于历史的。由于司马迁修《史记》时能够作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因而司马迁被誉为“良史”,《史记》被誉为“实录”。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B课堂练习 2.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B3、这是一枚错版的邮票,你知道错在哪里吗?4、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的主要原因是
A、宏扬佛教文化
B、用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C、借助佛法维护其统治
D、兴趣所致C5、下列哪一种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B6、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D7、《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
A、内容丰富
B、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
D、开创了编写史书的新体例D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