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29 15:39:45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1~3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产
粮食总产量
1985
19%
333 km2
520 mm
38 ℃
10%
205 kg
1.025亿 kg
1995
10%
478 km2
450 mm
42 ℃
35%
135 kg
0.975 亿 kg
(1亩≈666.67平方米)
1.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2. 造成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  )
①植被破坏严重 ②夏秋季节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地形坡度大 ⑤过度开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  )
A.易形成沙尘暴
B.物种锐减或灭绝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土地肥力上升
1.B 2.B 3.C [第1题,表格数据反映出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通过毁林开荒获得的;河流含沙量增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气温年较差增加,年降水量减少,说明大陆性气候增强;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变差,使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第2题,植被破坏和过度开垦属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第3题,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土地肥力下降。]
“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塬”是指顶面平坦开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图1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图2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读图回答4~5题。
图1 图2
4.图2所示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
A.冬季的西北风 B.植被破坏
C.农业生产活动 D.夏季的暴雨
5.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针对图1中不同地形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附近修建挡水设施 ②乙处修建水库 ③丙处修筑梯田 ④丁处打坝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D 5.A [第4题,分析图,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为动力与地面,即动力作用于地面就会造成水土流失,该地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第5题,甲处为黄土塬,应该平整土地,附近修建挡水设施,①正确;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②错误;丙处为陡坡,应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③错误;④为沟谷,应该打坝淤地。]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完成6~7题。
6.图中四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6.B 7.C [第6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7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完成8~10题。
8.田纳西河流域(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水能资源丰富
C.气候炎热干燥
D.矿产资源贫乏
9.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A.梯级开发 B.防洪发电
C.提高水质 D.环境建设
10.田纳西河修建水坝对河流下游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是(  )
①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B 9.A 10.D [第8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田纳西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流经山地、丘陵到平原,地势落差较大,且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降水量较丰富,故水能资源丰富。第9题,田纳西河流域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故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从而在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综合效益。第10题,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容易引发洪涝,因此修建水坝可以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水坝只能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不能增加年径流量;水坝可以调节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增加枯水期的流量,进而改善枯水期水质。]
读我国局部地区的水系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关于泾河水文特征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泾河流量小,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B.河流有结冰期、有凌汛现象,因为所处纬度高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与季风影响有关
D.河流含沙量小,是因为天然草场植被保护良好
12.《诗经》有“泾以渭浊”,故人们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而现在人们发现,在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渭水比泾水清。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泾水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B.泾水流域落差小,冲刷力小
C.渭河地势平坦,泥沙沉积的多
D.渭河水量小,携带的泥沙少
13.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建设的三门峡水库大坝,对渭河造成巨大的影响。下列关于对渭河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大减少了渭河流域的水旱灾害
B.渭河水位抬升,流速减缓
C.泥沙淤积减少,利于通航
D.流速加快,自净能力增强
11.C 12.C 13.B [第11题,根据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可知,泾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河流有结冰期,但泾河从高纬流向低纬,没有凌汛现象;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与季风影响有关,河流含沙量大。第12题,泾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不属于自然原因,泾河流域落差小,冲刷力小则含沙量小,水应当清,渭河地势平坦,泥沙沉积的多,所以水比泾河清,泾河是渭河的支流,且渭河纬度低,流域内降水量大,渭河水量大于泾河。第13题,黄河干流上建设的三门峡水庠大坝位于渭河的下游,对于渭河的旱涝灾害没有调节作用,由于大坝的修建会使上游地区渭河水位抬升,流速减缓,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增多。]
下图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为开发该流域河流的水能,最理想坝址应选择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该流域的b-c河段形成地上河,洪水危害较严重,不属于其治理措施的是(  )
A.裁弯取直 B.加固大堤
C.建分洪、蓄洪工程 D.在c处建大坝
16.M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
14.C 15.D  16.C [第14题,根据该河流的剖面图可知,c处河流的落差大,因此该处水力资源丰富,是修建大坝的理想位置。第15题,在c处建大坝不属于治理措施。第16题,M河地处流域上游,故M河流域植树造林,会使河流上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会使上游的水土流失量减少,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下图分别是中国东北局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据此回答17~18题。
17.中国东北和美国玉米带农业生产相同的自然条件是(  )
①地势平坦   ②地广人稀  ③土壤肥沃 ④交通运输便利 ⑤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18.中国东北玉米带农业生产主要限制因素是(  )
A.地形、水源 B.旱涝、盐碱
C.低温、冻害 D.光照、风沙
17.B 18.C [第17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解题关键是自然条件,地广人稀、交通运输、机械化程度都属于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第18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业发展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秋分后的黑土地上,垛满了需要晾晒两周的稻谷。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清白透亮,这是中国最好的稻米,需要经过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这是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关于黑龙江五常大米的描述。据此回答19~21题。
19.黑龙江五常大米成为全国最好的稻米的优势条件是(  )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作物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丰富  ③热量充足、适宜喜热作物生长 ④土壤肥沃,化肥用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促使黑龙江五常由“种稻禁区”转变为全国最好的稻米产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棚种植技术的发展
B.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引入
C.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21.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高强度推进农林开发,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
B.平原地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C.西部草原区应当立足多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19.C 20.B 21.B [第19题,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相对较少;由于热量较少,稻米的生长期长,生长期主要在北半球的夏半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黑龙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土壤自然肥力高,使用化肥少。第20题,水稻喜湿喜热,而黑龙江五常纬度高,热量不足,不利于水稻种植,机械化和水利设施建设不能改变其热量条件,只有培育和引进耐寒的水稻品种才行。第21题,东北地区平原区是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西部草原区发展方向是畜牧业生产;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林业为主。]
下图是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 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东北地区牧业发展重点是 (  )
A.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22.A 23.A [第22题,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优点包括: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第23题,根据图中叙述,东北牧业应该注重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2015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24~25题。
2015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
24.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5.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24.A 25.B [第24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25题,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发展;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3)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与否皆可。若赞成,则结合鱼鳞坑的图示可知,能拦截地表径流,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若不赞成,则根据示意图中的引水沟可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答案] (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
(2)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3)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7.(13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落基山脉西坡,该河主要依靠河源区的冰雪融水与流域降雨补给,上游水量较丰,中、下游水量渐少。至20世纪80年代,44座大坝和无数的水利工程,标志着该河开发的完成,河水被水渠和管道输送至流域内的众多城市,荒漠内一个个灌区使该地成为美国西南的大粮仓。电力供应支撑了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流域内七个州通过协议分配水权。总人口从1900年的275万增加至近6 000万。目前该河的水资源利用率超过100%,自1998年起,该河几乎没有成功入海,缺水程度名列世界第6位。
(1)简述科罗拉多河下游水量较少的自然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当地对科罗拉多河治理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所带来的效益。
(3)说明对科罗拉多河的过度开发利用可能导致的问题。
[解析] 第(1)题,应从降水、冰雪融水两种形式的水量收入和下渗等水量支出的角度分析。第(2)题,由材料知,治理措施包括大坝、水利工程、输水通道等;其效益从供水、供电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受副高控制时间长、区域广,盛行下沉气流,且受(地形)高大山脉阻挡,水汽少、抬升弱,降水少;流经干旱区和荒漠地区,蒸发下渗严重;融水补给有限,上游水系补给不足。
(2)修建多个水利工程(水坝、输水通道)为周围的城市提供水源,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为美国西南部各州提供丰富电力。各州之间达成分配协议,保证了水资源的公平利用。
(3)水资源使用殆尽,出海口断流,河口三角洲生态受到严重威胁;鱼类洄游线路被切断,雨季河水涨落的巨大落差被遏制;峡谷独特的环境平衡被改变;流经干旱地区,过度重复利用水资源引发严重的盐碱化问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污水与工矿企业的污染事件难以杜绝。
28.(13分)读“安徽省和河南省地图”,结合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材料一 安徽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2016年夏粮总产量达到1 387.7万吨,处于历史产量第二高位。从自给不足到“中部粮仓”——安徽粮食30年增产300亿斤。
材料二 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1)与河南相比,安徽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2)分析河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
(3)根据材料概括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措施。
[解析] 第(1)题,河南位于淮河以北,安徽位于淮河以南,主要是气候和作物种类的差异。第(2)题,食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河南是主要的小麦产区,原料丰富;人口多,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交通便利。第(3)题,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方向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答案] (1)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播种面积大,单产较高。
(2)地处我国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京广、陇海)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29.(12分)山西、陕西两省为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陕西、山西两省简图  2010年山西、陕西两省土地利用结构
(1)据图指出两省北部省界的特点,并说出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2)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解析] 第(1)题,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第(2)题,山西和陕西两省均位于黄土高原,耕地比重大,会造成植被破坏,诱发水土流失;耕地比重大而降水不足,灌溉用水多,加剧用水紧张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第(3)题,耕作区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评价。
[答案] (1)大致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与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东南部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大于400 mm,适宜耕作业发展;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年降水量小于400 mm,适宜畜牧业发展。
(2)两省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而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过度开发耕地容易加重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主要为旱地,水资源少,春旱严重,农业灌溉需水量大易引发水资源短缺。
(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人为原因
②小流域综合治理
③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④社会经济条件
⑤衰退的原因
⑥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学思心得]




中国农业分布图的判读
中国农业分布示意图主要展示我国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主要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条件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图1 我国主要农业区分布图
图2 我国某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
图3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
(1)依据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如图1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B地位于以太湖平原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D地位于河套平原地区;E地位于吐鲁番盆地;F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G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依据经纬网及区域轮廓进行定位:如图2为东北地区,图3为新疆地区。
2.依定位,分析环境特征
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各特色农业分布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图1中A地地处高原,气候高寒;B地地形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C地地处平原,纬度较高,为温带季风气候;D地为冲积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E地气候干旱,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F地地势低洼,降水较多,热量充足;G地为低山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水热充足。
3.据特征,分析农业区位优势
主要是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自然条件方面判断分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图1中,从地形条件看,除G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层深厚、肥沃,水源条件较好;从气候条件看,除A、D、E三地外,其他特色农业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热充足;从光照条件看,都具有光照充足的优势,尤其是A、D、E三地。
4.看特色,判断农业主导区位
主要是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名称,判断分析影响此种农业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图1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地处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因此热量为其主导因素;B、C两地耕地类型不同,气候为其主导因素;D、E两地均因有灌溉水源而发展起来,水源为其主导因素;F、G两地均因地形特点而形成,地形为其主导因素。
5.看分布,分析具体影响因素
主要是根据图中分布信息,判断形成原因。如图2中由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可知,影响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影响甲区域北移的因素是地形。图3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其影响因素为水源。
1.读我国农业十二五期间“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1)~(2)题。
(1)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①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②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③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①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②华南主产区要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  ③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面积 ④甘肃新疆主产区要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C (2)D [第(1)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一年一熟。第(2)题,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因纬度较高,热量较少,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河套灌区主产区因引黄灌溉水源有限,不适宜扩大灌区面积。]
常见统计图的判读
(一)柱状能源结构统计图
柱状图是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柱表示资源多少的图形,它能够直观地表达各能源结构状况。
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路:
1.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别。
2.思考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对柱值的高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坐标内容随横坐标内容的变化趋势。
4.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如2011年广东高考试题:2007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电构成图。
图中横轴表示各类发电所占的比重,总量是100%,从每一个柱形的图例构成中可以读出每种发电类型在某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如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发电构成中,热电约占62%,核电约占18%,风电和水电各约占10%,说明西班牙以热电为主。比较三个国家,西班牙的风电比重最大,意大利的热电比重最大,法国的核电比重最大。注意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二)曲线(折线)能源结构统计图
常见的曲线图表是动态曲线图表,用来显示和比较能源结构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情况。这种图一般以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能源结构的动态水平。其分析思路如下:
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阶段各能源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
3.分析变化原因,作出评价。
如下面的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各能源结构。不同时间各能源所占比重不同。注意各能源所占比重为最高值和最低值的范围(如1989年石油所占比重为40%)。通过不同时间各能源比重的变化,可看出其变化趋势。而图示能源结构比重的变化,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三)产业结构统计图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饼状图和三角坐标图等形式。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图1 某市1978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2 某地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图
图3 四地三次产业比重构成图
1.结合不同年份产业构成,判断其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缓,后期加快。如图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2.结合三次产业构成、从业人员构成、产业比重等判断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如图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说明经济发达,应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如图3中③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经济相对发展缓慢,②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经济最为发达。
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主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地区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A (2)B (3)B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指向型向技术指向型、资金指向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各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第(2)题,外商投资规模小,以低端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3)题,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环境有所改善。]
课件38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中国农业分布图的判读常见统计图的判读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学习目标:1.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 3.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重、难点)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①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3.水土流失的危害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
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特别提醒]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而植被的破坏与当地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当地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并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减少人口增长对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地利用的压力。
 (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
(2)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损失最大的地区。(  )
(3)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中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
(4)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属于工程措施。(  )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包括 (  )
A.使黄土高原上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
B.使黄河下游河段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C.使黄河中下游河段不能建设任何水利工程
D.使黄土高原自然灾害有加剧趋势
提示:(1)√ 人口过度增长,致使过度开荒,过度砍伐等,加剧了水土流失。
(2)×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损失最大的地区。
(3)× 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4)√ 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属于工程措施。
(5)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使黄土高原表层土壤中营养元素流失而日趋贫瘠;也会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从而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从而使自然灾害多发。但这并不能说明在黄河中下游河段就不能兴建水利设施,相反我们还应该通过兴建水利设施来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如位于河南的小浪底就是黄河中游河段大型的水利工程,它对黄河中游的水、沙有着极大的调节作用。]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材料一 自2018年7月3日起,黄河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进行调水调沙,是小浪底最壮观的时刻,黄白交织的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掀起排排巨浪。(见下图)
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跳水调水调沙
材料二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
问题1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提示: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等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问题2 (综合思维)小浪底泄洪,黄白交织水流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小浪底水库接纳黄河中游来水,泥沙含量大。
问题3 (人地协调)小浪底为什么进行调水调沙?
提示:①为雨季蓄洪腾空库容;②利用人造洪峰冲淤,降低库底和下游河床高度,利于防洪。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具体分析如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其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也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 (  )
A.大气降水补给是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B.降水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2)该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小,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1)A (2)B (3)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变化基本一致,由此可判断大气降水补给是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第(2)题,该河流汛期月输沙量可达1亿吨,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第(3)题,该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易造成下游水库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的治理
材料一 下表是黄河入海口利津水文站1950年到2009年水文资料统计图。
表1 黄河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统计
材料二 “黄土高坡”歌声里的大风,“白羊肚手巾”黄土地上的“兄妹开荒”,陕西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这些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正在被满眼的绿色颠覆。从“兄妹开荒”到“兄妹造林”,革命圣地延安正在转变生产方式,全民动员在黄土高原上打造绿色新城推动绿色产业。
问题1 (区域认知)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主要来源于哪个地区?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问题2 (人地协调)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有什么变化趋势?试分析原因。
提示:减少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二,列举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提示: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③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间作、轮作等。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粮草间作、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2.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2.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下图回答(1)~(3)题。
甲 乙
(1)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防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图乙中,淤地坝应建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径流下渗 D.水分蒸发
(1)D (2)C (3)B [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坡度较缓,可以修筑梯田。第(2)题,淤地坝一般建在沟谷地带。第(3)题,平整土地,使坡度变小,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
【典例】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思路点拨]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及有无冻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西北内陆的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保护湿地、合理放牧、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管理等。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人地协调——石漠化与人类活动
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巫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陡崖上的植树人》。
重庆巫溪,有187万亩土地受石漠化侵害,大多分布在悬崖峭壁间,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加剧了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不合理耕作、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
近几年在林业局的部署下,安排多支施工队攀岩造林,通过攀岩把每一斤泥土、每一斤水、每一斤沙、每一棵幼苗,一趟一趟运上去。在他们的努力下,成果显著。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A 2.B [第1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
(教师独具)
题组1 水土流失的原因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90.4%。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
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
2.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  )
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 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 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 ④退耕还草 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 ⑥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⑥
1.A 2.D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发育,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第2题,修筑梯田、开荒弃荒、露天开矿是黄土高原现代植被破坏的人为原因,而营造宫殿、建御花园是属于历史上的植被破坏。]
题组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3.D 4.B [第3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可分析回答。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影响内河航运。]
题组3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5~6题。
5.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
B.改良土壤
C.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6.关于a、b、c、d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a处发展粮食生产
B.b处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C.c处植树造林
D.d处打坝建库
5.A 6.B [第5题,保持水土是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第6题,b处为缓坡,可开辟为梯田,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不适合种植水稻。]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4探索
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植被稀少、沟壑纵横的黄土墚、黄土峁地貌,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当地的气候特征(夏季多暴雨或降水集中等);当地居民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开垦陡坡、过度放牧、开矿等)严重破坏了植被,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坡面的土质疏松,则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
教材P41思考
两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主要方法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生物措施主要是利用退耕大于25°的陡坡耕地用以造林、种草。造林乔灌结合,讲求实效。在沿沟和沿坡上均采用工程措施与林草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
陕北韭园沟是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陕北高西沟的治理模式是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在坡度25°以下的地段修水平梯田,作为粮食生产和
发展经济林果基地;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修水平沟、水平阶、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乔灌林木,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
教材P41复习题
1.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在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诸多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此外,历史上这里还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厮杀争夺的战场,焦土遍野。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很大。吃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由于依靠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不可能获得增产增收,农民又没有或很少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于是就要开辟新地,向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的边际土地(如陡坡地或林地、草地)要粮,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如下图: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有利于水土保持。
水平梯田的坡面保护是应注意的问题,应采用植树种草为主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课件76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破坏社会环境丘陵水力、重力、风力山地稀少不稳定侵蚀集中暴雨窑洞森林草原抗侵蚀性过度开垦工程人类活动植树种草打坝淤地小流域生物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32145632145632145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学习目标:1.结合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干流剖面示意图等,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重点)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3.通过案例研究,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措施和经验。(重点) 4.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我国的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难点)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1)河流特征
(2)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特征
气候
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地形
地形起伏,河床比降大
自然资源
水能丰富,煤炭、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特别提醒] 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受地形影响,夏季降水没有冬季多。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
[特别提醒]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是一种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因而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①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以田纳西河干流为重点,实行梯级开发,控制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减少了洪水灾害。
②发展航运:兴建防洪措施的同时,建成了连接各大水库和河道的巨大航运网,运输量逐年增长。
(2)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
①种植业
坡地:果树、蔬菜;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发电厂附近: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②林业: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③其他:畜牧业产值已超过种植业;渔业发展迅速。
(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
(4)把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特别提醒] 河流梯级开发:主要是对河流水能的开发。在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丰富且落差集中、水急滩多的河段,依地势高低依次建设多个水电站,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能,同时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这样的河流开发方式叫梯级开发。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
(1)中国河流开发状况
中国江河众多,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2)启示
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1)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支流众多,但大部分不可通航。(  )
(2)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始终以水土资源的治理为基础。(  )
(3)田纳西河流域的水能丰富,无需再发展火电和核电。(  )
(4)我国各大河治理可以套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模式。(  )
(5)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资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历史进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18世纪下半叶,它成为较发达的棉花、马铃薯、蔬菜产区
B.18世纪末,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C.19世纪30年代初,它成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D.19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
提示:(1)× 航运条件差,但大部分可以通行。
(2)√ 
(3)× 水电受自然条件影响,枯水期无法供电,而火电和核电不受季节影响,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4)× 河流治理不能照搬田纳西河开发模式。
(5)A [田纳西河流域18世纪下半叶是较为发达的棉花、马铃薯、蔬菜产区,19世纪后期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并开始实施流域内综合开发和治理。]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和田纳西河流域气候资料图,探究下列问题。
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
田纳西河流域气候资料图
问题1 (区域认知)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提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末春初降水较多,夏秋降水较少。因为田纳西河流域位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处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冬末春初降水较多,而处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夏秋季降水较少。
问题2 (综合思维)田纳西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田纳西河水量丰富,且流域内多山,地势起伏大,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问题3 (综合思维)田纳西河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动力充足。
[归纳总结]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2.流域早期开发造成的后果
流域开发早期往往以农业和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为主,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就田纳西河而言,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后果
土地退化
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对地力消耗过大
老棉花带衰落
植被破坏
扩大耕地面积、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和矿山开采破坏了植被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1.分析影响内河航运发达条件的思路
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关于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的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分析思路如下:
2.分析影响河流水能资源的因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就越丰富;二是河流落差的大小,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就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流域的自然状况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矿产等状况,决定了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下图是田纳西河流域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有(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有结冰期且时间较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A (2)A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结冰期。]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
2018年5月18日,世界海拔最高、防电抗震级别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滇西北至广东800 K伏输电工程全面投入运营,每年输电200亿千瓦时,该输电项目电源来自澜沧江水电基地。
图1 澜沧江流域图
图2 澜沧江水电基地图
澜沧江中下游河段上将陆续建设八座梯级电站,形成总装机容量达1 555万千瓦的水电群体。这八座梯级电站以小湾、糯扎渡两大水库为核心组成“二库八级”进行开发,从上到下依次为功果桥、小湾、漫湾、大朝山、糯扎渡、景洪、橄榄坝和勐松等水电站,年发电量合计达741亿千瓦时。
问题1 (区域认知)澜沧江开发遵循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根据澜沧江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问题2 (区域认知)田纳西河的开发从哪入手?
提示: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问题3 (综合思维)田纳西河的开发取得了哪些综合效益?
提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
[归纳总结]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
2.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3.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1)加强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做到治理与开发并重。
(4)开发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从长远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
(5)加强管理,增强全流域开发的统一与协调。
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思路
2.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据此回答(1)~(3)题。
(1)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 (  )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TV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水质的是(  )
A.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B.防治水污染
C.保护水源涵养林
D.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1)A (2)A (3)A [田纳西河流域实行综合整治后,提高了防洪能力和流域的通航能力,开发水电,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减轻了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但并未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TVA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矿区做好治理和恢复。建设电站,减弱水的循环能力,不利于水质净化。]
河流水文特征类和综合开发类题目答题模板
【典例】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图 乙图
(1)甲图中的M河是____________,乙图中的N河是________。
(2)M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N河流域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4)N河流域开发治理与M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题,根据甲图中M河的位置判断为田纳西河,乙图中N河(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为长江。第(2)题,M、N河流域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梯级开发是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第(3)题,N河上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是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从流量和落差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长江在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与田纳西河的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田纳西河 长江
(2)梯级开发 梯级开发可以产生防洪、供水、航运、发电、养殖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长江三峡 气候: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地势: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4)①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1.河流特征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欠缺)
水系特征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2.河流水能开发条件评价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条件
水量大小、落差大小、地形地质条件等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对电力)的需求、开发技术、资金等
3.河流航运条件开发评价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条件
河道宽窄、深浅、弯曲程度
水量季节变化大小(水量是否平稳)
地形平坦程度,流速快慢
有无结冰期或结冰期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河流沿岸的经济发达程度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年来,随着湄公河流域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湄公河,这条流经中国(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的国际河流,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多次召开经济合作会议。
(1)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说出图中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
(2)当地居民生产非常落后,指出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河流及其下游地区造成的环境影响。
(3)分析湄公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要开发澜沧江的水能,必然会影响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应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流域的水能?
[解析] 第(1)题,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直接对河流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这里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河流水量丰沛,汛期也比较长。从地形分析,这里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考虑水能、航运、旅游等方面,既有开发水能的优势,又有发展旅游的条件。第(2)题,从农业生产来看,该地耕作落后,破坏植被甚至有岩石裸露,河流应该有较大的含沙量,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易引起泥沙淤积,使河口三角洲加速增长,加剧下游洪涝灾害。第(3)题,水能丰富的原因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开发澜沧江水能需要全流域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
[答案] (1)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在夏季);上游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下游河流落差小,流速缓慢;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开发利用方向:上游开发水能;发展旅游;中下游发展航运。
(2)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陡坡开垦。环境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三角洲面积增加,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3)湄公河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大,流经山地,河流落差大。本着互惠原则,全流域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既要开发水能,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人地协调——大藤峡水利枢纽
大藤峡水利枢纽将在2019年年中实现“大江截流”,是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综合利用规划10个梯级中的最末一级,是珠江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洪对象有3个地区,即浔江两岸、西江两岸、西江下游及西北江三角洲。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任务以防洪、航运、发电和水资源配置为主,兼顾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可使桂平以下梧州及西江下游、西北江三角洲防御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有利于“西电东送”,使桂中旱情得到一定缓解。
图1 红水河水电基地 电站位置示意图
读“河流梯级开发示意图”,完成1~2题。
图2 红水河梯级开发方案纵剖面图
1.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沿岸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坝
2.水利枢纽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正确的是(  )
①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④利于防洪抗旱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2.D [第1题,A项为社会经济因素;径流季节变化大不是水库建设的有利条件,C项错误;地质条件稳定是水电开发的必备因素,不是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应该选择落差。第2题,①④为有利因素; ②③是不利影响。]
(教师独具)
题组1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热带地区,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B.流域内多山地,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C.流域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但不能通航
D.流域内各种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
2.下列关于19世纪后期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后果,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的棉花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B.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
C.矿山开采,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D.炼铜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环境污染严重
3.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先进的农业生产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优越的气候条件
D.是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1.B 2.B 3.D [第1题,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降水丰富,冬春季降水较多,夏秋季降水较少;该河流域内多山地,河流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第2题,19世纪后期,田纳西河流域人口激增,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第3题,田纳西河两岸大规模发展水电、火电和核电,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从而使田纳西河两岸成为一条“工业走廊”。]
题组2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与经验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4~6题。
4.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5.该核心环节对流域的有利影响是 (  )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由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经验得到的启示是 (  )
A.我国水利完全可以按照田纳西河流域的方案去开发和治理
B.我国江河众多,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C.我国许多水利工程应该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D.国情不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经验不能借鉴
4.D 5.A 6.C [读图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环节是梯级开发。通过梯级开发能起到防洪作用,促进灌溉、养殖,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发展旅游,提供电能,促进区域工业发展。借鉴外国经验,不能过于机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开发水电。现在我国水电的开发程度依旧很低。我国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都已经开始了全流域的综合治理。]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2探索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元。为根治水患,中国政府制定了32字方针,是从全流域治理观点出发的。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中游加强蓄洪、泄洪工程,如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中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干堤等。同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如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教材P46读图
1.塔里木河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亚欧大陆中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如教材图示北有天山,南、东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为帕米尔高原),湿润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2.塔里木河河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3.(1)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从源头叶尔羌河到终点台特马湖,全长2 486千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的64%;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5%;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石油化工基地以及新疆特色果品的生产基地。一旦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将严重制约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到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甚至重蹈“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城的覆辙。
(2)塔里木河与我国其他重要河流(如长江)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塔里木河居西北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水量小。每年7月~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
教材P46思考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上游: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如叶尔羌河下游的农田盐渍化土地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
下游:由于中上游用水过多,导致下游断流、河流干涸、土地沙化。
教材P47思考
1.塔里木河流域治理是全流域性的,上游修水库,老灌区节水防渗改造,中游加固堤防,跨流域调水,并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加向下游的输水量,同时用水开始收费,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在坚持依法治水、明确流域水权等问题方面还需要解决。
2.对下游的影响最大。
3.这是针对上游、中游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在塔里木河上游河段,流经了一些干旱沙漠区,要注意节水防渗;在中游地区,河道较长,堤坝不高,在汛期易于决口,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要修缮堤防,建闸、筑堤、造林、减少浪费,把河水顺利输送到下游。
4.人为因素可能造成塔里木河断流,如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盲目开垦,乱砍滥伐等。
教材P47复习题
1.开发、治理田纳西河流域时,田纳西河管理局主要是从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入手的。其主要途径是:(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兴建防洪设施的同时,注意兼顾航运,形成巨大的航运网。(2)重视水能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发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4)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略。
课件83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1 600俄亥俄河炭煤丰富增长防洪梯级洪水航运网旅游业果树玉米大豆温室蔬菜85%畜牧业高耗能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水电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32145632145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重点)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难点)

1.东北地区的概况
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表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①土地资源
辽阔富饶
②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③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④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布局的特点
耕作农业区
畜牧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农业在生产区域分布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③农业布
局的变化
[特别提醒]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林木的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1)东北地区的范围为东北三省。 (  )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
(3)东北地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
(4)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
(5)关于东北三省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冬季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以沙质土壤为主,有利于土豆的生长
D.土壤湿度较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提示:(1)× 东北地区还包括内蒙古的东部地区。
(2)× 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能够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3)×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减少。
(4)√ 东北自南向北玉米种植面积减少。
(5)B [东北地区冻土层较厚,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与生长。]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材料 俺们家乡在20世纪中期以前,沼泽遍布,林海茫茫,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大荒原,也是一处野生动物的“天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俺们辛勤的耕耘,家乡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品粮基地。
问题1 (区域认知)材料中“俺们家乡”指什么地方?
提示:东北地区。
问题2 (综合思维)请说出“俺们家乡”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提示:地形平坦广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等。
问题3 (综合思维)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东北地区虽然农作物生长一年一熟,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密集,粮食商品率低。
[归纳总结]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举足轻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之一,其发展农业具有的优越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类,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1.自然条件
条件
具体表现
影响
土地资源
耕地广阔且集中连片分布
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宜农荒地多
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气候条件
气候适宜,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热量南北差异大,降水东西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冻寒的影响;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为发展森林工业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草场资源
现有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
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渔业资源
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大;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
水产资源丰富,淡水渔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社会经济条件
条件
具体表现
影响
工业基础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便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历史
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规模
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区位分析方法
1.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C (2)B [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从等温线数值可判断甲气温低于乙、丙;东北地区山环水绕,中间是平原;河流每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在某些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有凌汛现象;河流主要是靠雨水补给,其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而变化。第(2)题,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差,生长期短,农作物一年一熟;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多,劳动生产效率高,粮食的商品率高;黑土冲刷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材料一 网络流行歌曲《我家在东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材料二 东北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及温带瓜果蔬菜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农作物分布现象 。
问题1 (区域认知)歌词中的“大豆高粱”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哪些地区?
提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区。
问题2 (综合思维)歌词中“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还能看到吗?如果看不到,你应给作者怎样修改?
提示:大豆还可以看到,高粱看不到。“满山遍野玉米、大豆”。
问题3 (区域认知)歌词中的“大白杨”是东北林区的主要树种吗?东北的主要树种是什么?主要林区在哪里?
提示:不是。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主要林区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归纳总结]
1.东北地区的生产布局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主要产品及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林业和特产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大兴安岭;
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鹿茸、人参——长白山区;
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
苹果、梨——延边;
苹果——辽南地区
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
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变化
农业布局变化
原 因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既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兴建、水井种稻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开发和稻谷市场需求的必然
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种植面积增大
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副食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方法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2)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3)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等。
2.读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较为干旱,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B.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年温差变化趋势是从乙到甲逐渐减小
(3)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地势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1)D (2)C (3)D [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丙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图示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沼泽的分布图
【探讨1】 结合图分析黑土和黑钙土的分布区。
提示:黑土分布区: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黑钙土分布区: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探讨2】 为什么东北地区多沼泽?
提示: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河流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有永久冻土分布,不利于水分的下渗。
【探讨3】 如果将沼泽开垦为耕地,需采用什么措施。
提示:排干水分
 阅读上图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图,明确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结合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纬度、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分析沼泽的成因。
(3)结合沼泽的特点,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开发措施。
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1~3题。
1.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
A.玉米和小麦      B.甘蔗和甜菜
C.高粱和谷子 D.油菜和花生
2.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
A.玉米和小麦 B.大豆和甜菜
C.水稻和小麦 D.高粱和小麦
3.B区域与A区域相比 (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
1.A 2.B 3.D [第1题,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应该为玉米和小麦。第2题,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大豆和甜菜。第3题,华北地区主要为盐碱地,水源紧张,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条件较好,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人地协调——庄园经济
美丽乡村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村迈入庄园经济时代。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无锡的“田园东方”成为庄园经济的代表。
板块一:农业板块
田园东方的农业板块建设为现代农庄,共规划四园(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果蔬水产种养示范园)、三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果品加工物流园区、苗木育苗区)、一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板块二:文旅板块
将生活与休闲品味相互融合。原汁原味的呈现了江南农村田园风光,保留了村庄内的古井、池塘、原生树木,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村庄的自然形态。
板块三:居住板块
田园东方以美国建筑大师杜安尼“新田园主义空间”理论为指导,将土地、农耕、有机、生态、健康、阳光、收获与都市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在一起,打造现代都市人的梦里桃花源。
田园东方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果树种植、果品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果蔬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果园相比,现代果蔬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1.B 2.C [第1题,当地庄园经济是以“水蜜桃”为主题的“现代果蔬庄园”,其发展前提是拥有优质的品牌——田园东方。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现代果蔬庄园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使各种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连接紧密,产品种类多,其增值潜力更大,经济效益更高。]
(教师独具)
题组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1、7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等温线与甲、乙、丙、丁四地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地形因素影响,1月-18 ℃等温线向北凸出
B.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18 ℃等温线呈东北—西南向
C.甲地海拔低,1月气温高于丙地
D.丁地纬度高,7月气温低于丙地
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自然条件与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草原辽阔,有利于发展乳畜业
B.乙地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丙地河流稀少,有利于商品谷物农业发展
D.丁地夏季低温,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18 ℃等温线向北凸出处位于大兴安岭的东部,为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较高。7月18 ℃等温线呈东北——西南向,是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的影响形成的。甲地1月气温低于丙地是因为甲地更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更大,气温更低。丁地虽然纬度高,但海拔低,7月气温反而高于丙地。第2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草原辽阔,但市场较小,不利于发展乳畜业,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平坦,人少地多,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丙地位于大兴安岭山区,应发展林业。丁地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高,沼泽较多,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有关东北水稻种植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4.C [第3题,农产品品质优劣与机械化水平高低无关。第4题,受气候因素影响,水稻在东北的播种面积较小,故产量受到限制,不如玉米、小麦产量高。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随着技术的进步,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也有种植。]
题组2 东北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近几年,东北平原的农业布局有所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近几年东北平原农业布局变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
B.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C.玉米分布更加广泛
D.水稻生产面积不变
6.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②水利工程的建设 ③热量和水源减少 ④市场需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D 6.C [第5题,近几年,东北平原农业布局有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第6题,上述变化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兴建、水井种稻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开发和稻谷市场需求的必然。]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8探索
 回忆录中描述的是我国东北地区。20多年前的山坡,是成片的山林,林中有一块新开垦的肥沃土地。20多年后的今天,山坡全被开垦为耕地,且当年肥厚的黑土因为被雨水冲刷而变成了贫瘠的砂石地。这充分反映了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课件68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化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山环水绕东北平原黑土渔业土地大黑钙土最多森林林业农业机械松嫩松嫩平原长白山商品粮玉米缩小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32145632145632145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2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资料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并能分析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影响。2.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利用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对症分析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2.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①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之间的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作物。
②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③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②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②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施农家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②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③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特别提醒] 农业区开发问题的分析思路
 (1)东北农业区耕作方式较粗放,但生产率较高。(  )
(2)东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  )
(3)东北地区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
(4)东北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5)关于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商品粮基地,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B.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以提高土壤肥力
C.避免黑土冲刷
D.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方法
提示:(1)×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率较低。
(2)×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3)√ 东北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
(4)√ 农业产业化是东北的发展方向。
(5)D [建设商品粮基地并不能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故D选项正确。]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材料一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
材料二 近些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大搞农业开发,大小水库有60多座,使本应进入扎龙湿地的水被大量截流或分流,湿地缺水,导致近年发生多起荒火,丹顶鹤等大型禽鸟的栖息与繁殖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佳木斯地区黑土层在50厘米左右,现在有些地方的黑土层下降到20厘米~27厘米,目前黑土地的土层正以每年0.5厘米的速度流失,50年后部分地区黑土地的土层厚度将为零;建国前肥厚的黑土,现已变成贫瘠的沙石地。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东北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原因,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东北林业生产要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价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
问题1 (人地协调)材料一中提到的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出现,与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是否有关系?
提示:有关系。农业开发导致湿地减少,湿地调蓄洪水功能丧失和退化,这是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二反映的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提示:问题: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黑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
措施:禁止开垦沼泽湿地,将部分农耕地恢复为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种草,保持水土;给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绿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问题3 (区域认知)材料三所说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提示: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种:采育失调、森林覆盖率下降、不分树龄地乱伐。
[归纳总结]
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
2.林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3.湿地利用中的问题及治理
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2)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砍伐
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
(1)A (2)C (3)D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森林减少;丙地位于三江平原地区,最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可能为温带草原区,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第(2)题,导致大兴安岭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第(3)题,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等。]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 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东北地区作物结构、农业结构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过去“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代替,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高粱和谷子播种面积缩小,稳产高产的作物水稻种植已推广到北纬50°以北,高产少害的小麦是机械化开荒地区的重点作物,稻、麦、玉米播种面积总和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
东北地区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很适宜栽种大豆,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大豆商品率在75~80%,出口率达50%以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近年来,发达国家大豆新品种不断问世,质量不断提高。加拿大黄豆已培育出含油量很高的榨油用的品种,含蛋白质很高的做豆腐用和专为做酱油用的等一系列新品种,使我国的相关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有所压缩,出口率大为降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透露:年产9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的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问题1 (区域认知)东北作物品种播种面积的变化,说明粮食种植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加大出口。
问题2 (综合思维)从东北大豆出口率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科技投入低,优良品种少。
问题3 (综合思维)“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和“北大仓”走向“北大商”分别靠的是什么?
提示:“北大荒”走向“北大仓”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北大仓”走向“北大商”靠的是加大科技投入,面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归纳总结]
1.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
途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
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2.东北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养殖人员的就业和管理水平。
(2)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从根源上提高养殖业的质量。
(3)政策引导,推广家庭农业经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
(4)加强质量监管监控力度,建立完善监管监控体系。
(5)树立品牌形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
确定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般步骤
(1)判断农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地图、景观图、地理位置或景观文字描述等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从而了解其生产方式、特点。
(2)确定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若已知该区域农业位置及类型,可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发展方向;若依据材料无法准确判断其类型,则根据已知条件,如该区域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的历史情况,来综合判断问题所在。
(3)根据问题确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了解该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是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核心。
例如,黄淮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导致中低产田分布广泛,因此其发展方向则是注重中低产田改造。
2.阅读材料,回答(1)~(3)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迎接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冲击采取的重要措施。为此我国东北地区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生产的有机大豆、有机小麦、马铃薯、精淀粉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并成为免检产品(有机食品: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1)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  )
A.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林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力度
B.改单一林业经济为多种经济发展,如旅游、养殖业等
C.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实现全面发展
D.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2)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方向为(  )
A.大力开发后备荒地,以提高商品农业的地位
B.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的生产
C.主导产业以农产品加工替代种植业
D.全面发展大豆种植业,以占领国际市场
(3)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扩大围栏畜牧点数量,建成全国乳肉生产基地
C.在山区以森林开发为核心,重点做好优质木材的供应出口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1)B (2)B (3)D [林区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平原农业区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
综合思维——中国大豆之殇
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7月6日中国政府被迫反击,对产自美国的大豆等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程度高达86%左右,从美国的进口大豆量占大豆总进口量的比例约为37%。
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60%,大豆出油率大于17%。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美国大豆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美国大豆出油率在22%,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纷纷进口价格低廉的美国大豆,中国大豆种植业遭受重创。
下面是中美大豆生产和需求对比图。
图表1:2007~2017年中国大豆供需状况(单位:万吨,%)
图表2:2012~2017年中美大豆产量(单位:万吨)
图表3:2012~2017年中美大豆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
图表4:2012~2017年中美单位面积大豆产量对比(单位:公斤/公顷)
结合上面资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结合资料,分析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的原因。
提示: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中国大豆品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种植积极性低。
2.运用所学知识,请为保障中国大豆供应安全建言献策。
提示:①立足自主,提高大豆自给率:通过发展科技,培育大豆新品种,提高大豆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实施农业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政府采取适当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等,提高大豆总产量。②扩大进口来源,实现供应多元化。
(教师独具)

题组1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牧区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
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差
D.应加强大豆榨油、甘蔗制糖等食品加工
1.C 2.D 3.B [第1题,红壤土层变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沼泽地过度开发,湿地破坏是东北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第2题,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粮、牧、企”中的“企”是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过程,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东北地区最大优势是地广人稀。第3题,东北农业基地的开发以种植业为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搞好农产品加工业;东北无甘蔗,甘蔗制糖不符合实际;牧区要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
题组2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4~5题。
4.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5.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4.B 5.A [第4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第5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54思考
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教材P57思考
1.中国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
2.北方地区有“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其循环过程是在太阳能温室的一端建造地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沼渣作底肥,沼液可以直接浇菜,沼气除炊用外,还可以在温室内点灯,既能增加棚内温度和光照时间,又可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棚温室的适宜温度又能为猪、禽的冬季育肥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冬季正常运行产气。“四位一体”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实现种植、养殖与沼气并举的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生态经济体系。
南方地区有“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其循环过程是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稻种、喷洒果树以增强抗逆性,沼渣用来肥田种菜(菌、药、花),从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饲养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等联系起来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产出率,显著地增加农民收入。
教材P57复习题
1.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2)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3)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5)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耕地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率较低。
2.在调查一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参考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或南方地区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
课件64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2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种耕地下降沼泽地水土流失质量农、林、牧、副、渔业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副产品社会化服务农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中低产田农业产业链农牧交错带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鲁尔区的位置及区位图,描述鲁尔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2.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现象,从内、外因归纳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重点) 3.结合图文资料,归纳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重、难点)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优势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分析
资源丰富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
③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水陆交通便利
①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
②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消费市场广阔
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
(2)发展成就
19世纪中叶,鲁尔区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
[特别提醒] 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田埋藏浅,煤层厚,开采条件优越,但鲁尔区铁矿资源贫乏,发展钢铁工业所需要的铁矿石需要从法国等邻国进口。
2.鲁尔区的衰退
(1)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危机
(3)钢铁危机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特别提醒] 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系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①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②发展新兴产业。
③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1)鲁尔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
(2)鲁尔区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复杂。(  )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选择。(  )
(4)鲁尔区对传统工业进行了关闭和搬迁。(  )
(5)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提示:(1)× 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铁矿资源贫乏。
(2)× 鲁尔区产业结构单一。
(3)× 城市转型的策略是产业结构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中之一。
(4)× 鲁尔区对传统工业采取的措施是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5)D [A、B、C不是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
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
读下面资料,探究有关问题。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
材料二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容鲁尔区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反映了鲁尔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问题2 (区域认知)结合图,推断鲁尔区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工业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①主导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②特点:产业结构单一
问题3 (人地协调)鲁尔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对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环境恶化的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而来。
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用地紧张,使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致使鲁尔区的经济衰退。
[归纳总结]
1.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评价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管道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但埋藏较深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
水源充沛
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劳动力
人口、城市密集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地形
以平原为主
利于工业建设
市场
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
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问题及原因
(1)环境污染及其原因
(2)传统产业衰落及其原因
三方面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1)丰富的资源基础,如煤、铁、水源等资源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俄罗斯欧洲部分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与当地丰富的煤铁、充足的水源有关。
(2)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密西西比河、五大湖、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是依靠便利的海运条件发展起来的;中国辽中南、俄罗斯欧洲部分、英国中部等工业区皆水陆交通便利。
(3)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传统工业区大多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有充足的廉价技术工人,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又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如日本依赖于国际大市场。
1.读鲁尔区工业分布和原料来源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铁矿石来源)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该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有 (  )
①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便利的水陆运输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⑤离铁矿区较近 ⑥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2)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 (  )
A.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B.澳大利亚、加拿大
C.法国、瑞典、俄罗斯
D.法国、荷兰
(3)图示工业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资源枯竭 ③环境污染加剧 ④新技术革命冲击 ⑤世界性钢铁过剩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1)B (2)C (3)A [第(1)题,鲁尔区的发展条件主要有位置、交通、资源优势。选项中要注意鲁尔区不临海,也不是世界上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地区。第(2)题,鲁尔区所需铁矿石最初来自法国洛林铁矿,后期则来自俄罗斯、瑞典等国。第(3)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加剧等导致图示工业区衰退。]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暑假期间,王纬同学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游。在德国鲁尔区,王纬和父亲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新奇的工业旅游,参观了铸造博物馆等,旅途中的“名胜古迹”——一家早已停产的大型钢铁厂和一座早已停产的大型化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问题1 (区域认知)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提示:传统工业衰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2 (综合思维)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问题3 (地理实践力)鲁尔区的改造,对中国东北地区有什么启示?
提示:传统工业区在现代生产关系下并非死路一条,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造,一样可以重焕光彩。
[归纳总结] “对症下药”分析整治措施
 鲁尔区实施的各项发展措施是针对鲁尔区的实际提出的,其目的是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①实行战略性转移。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90年和2016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990年 2016年
(1)与1990年相比,该地区2016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小
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
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2)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6年该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减小。第(2)题,该地区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鲁尔区工业的变化图
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
【探讨1】 由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三大类?
提示:主要有煤炭、钢铁、化工三大类工业部门。
【探讨2】 20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鲁尔区煤炭、钢铁、化学企业数量减少,增加了汽车、电子、石油加工、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
【探讨3】 这两幅图对比说明鲁尔区为促进本区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哪种措施?
提示:这两幅图说明鲁尔区为促进本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企业关、停、并、转,并发展了新兴产业。
阅读上图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注意两幅图所表示的时间。
(2)结合图例,找出不同时代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时代工业部门的变化。
(3)结合教材内容探索不同时代工业部门出现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的工业门类和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2)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述其原因。
(3)根据两幅图对比,鲁尔区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解析] 第(1)题,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世纪末钢铁、煤炭、化学企业减少,新增加了汽车、电子、机械等工业部门。第(2)题,钢铁工业明显集中到了西部,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进口铁矿石。第(3)题,结合图例通过对比可知,20世纪末鲁尔区煤炭钢铁企业减少,高速公路、大学、科研机构增加。
[答案] (1)煤炭、钢铁、化学三大工业部门企业数量减少;建立了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大型企业。
(2)向西部莱茵河沿岸港口附近集中。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①煤炭开采减少;②高速公路增加;③大学、科研机构增加。
综合思维——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东北振兴
2018年10月14日,长春的地标性建筑——吉星楼正式投产,未来几年这里将建成光学加工、相机装调、综合电测、卫星总装及环境试验等厂房,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装配、试验及遥感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生产链。吉林省计划于2030年底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10分钟内重访指日可待。吉林凝聚全国高端资源,推进航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展,新动能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入快车道。
新旧动能转换以传统产业去产能为基础,下图为我国“某煤炭基地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是(  )
A.压缩煤炭开采规模
B.转移机械制造工业
C.关闭化工化肥工业
D.重组建筑材料工业
2.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群是(  )
A.环保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服装业
1.A 2.C [第1题,由图可知,化工化肥工业利用了煤炭焦化后的副产物,建筑材料工业利用了洗选加工、火力发电、钢铁冶金的废弃物,属于清洁生产过程,无须关闭或重组;机械制造工业对该地的产能影响很有限;该基地的核心产业是围绕“煤炭开采”展开的,所以去产能的关键是“压缩煤炭开采规模”。第2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压缩为煤炭开采服务的制造业产业群及服装业产业群,环保产业群是以煤炭、火电等副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后,服务业将得到发展且具备较大优势。]
(教师独具)
题组1 鲁尔区的兴起和衰退
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下图,回答1~2题。
1.德国鲁尔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1.B 2.A [本题组考查德国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德国鲁尔区形成初期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交通便利。德国经济发达,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但劳动力成本高。]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重振辉煌的问题。如今,鲁尔区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高新技术与创业中心、文化与旅游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钢铁、冶金行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发动机。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化学、钢铁 B.煤炭、钢铁
C.机械、煤炭 D.钢铁、电力
4.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廉价石油的竞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B 4.D [第3题,鲁尔区的主导工业是钢铁和煤炭工业,在外界及自身因素影响下,衰落最为明显。第4题,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煤炭地位下降,技术的发展,传统工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工人大量失业,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该区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本地区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综上所述,②④说法是正确的。]
题组2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图中反映出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6.山西是我国煤炭第一大省,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  )
①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B 6.B [第5题,读图可以看出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后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第6题,要实现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治理环境污染,优化投资环境。]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58探索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工业革命发源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由于缺乏创新机制,步入衰落。相反,距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不远的利兹,由于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淘汰纺织、冶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而成为英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说明,城市(或地域)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及时进行产业政策、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调整,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的“煤都”大同,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经济结构转型,转型的方向集中在旅游和煤炭的深加工方面。
教材P61读图
从图上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工业部门主要是煤炭、钢铁、化学工业三大类,且煤炭、钢铁企业数量多;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除煤炭、钢铁、化学工业外,又增加了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加工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门类增多,同时煤炭、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这主要是鲁尔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的结果。
教材P62读图
1.鲁尔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很小,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2.在1984年鲁尔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1999年在产业人口中的比重约是65%。
教材P64思考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焦作市由煤炭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由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其主要经验是:(1)组织实施战略性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焦作市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四个战略性转移”,即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移;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转移;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转移;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转移。(2)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如焦作市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焦作山水峡谷精品景观,形成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大景点的大旅游格局。还通过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3)治理污染,加强绿化,改善环境。如关、停、并、转30余家重污染企业,在市区北部太行山脉,实施大规模绿化,市中心城区拆旧建绿、拆墙透绿、园林绿地建设等。
焦作市的经验对中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有重要借鉴意义。资源型城市必然有资源枯竭之时,也一定有转型之路。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战略性的思考。
教材P64复习题
1.蕴藏着某种丰富的资源,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形成以该种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这样的地区一般称为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本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济结构单一。(2)随着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企业效益迅速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大增。(3)开发资源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兴产业不愿进驻。原先资源型企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很多企业发展困难。
2.资源型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对策有:(1)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逐步升级、优化;(4)拓展交通,美化环境;(5)发展教育、科技,繁荣经济。
课件73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十字路口煤田铁矿电力人工运河德国工业的心脏煤炭市场竞争力煤炭单一石油减少新技术上升新兴产钢和出口钢铁替代产品生产和组织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第三产业煤炭钢铁新兴产业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交通网络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32145632145632145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重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重、难点)
1.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
城市化
概念
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本质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工业化
衡量指
标,城市化内涵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关系
二者互动并进,体现在: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特别提醒] 城市化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因此城市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一是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二是忽视“以人为本”,没能发挥“城市应最大限度地为人的生活和工作服务”的根本功能。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①发展前景
②主要措施
a.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e.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1)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2)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三大产业比重大致相当。(  )
(3)江苏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4)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
(5)关于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
B.轻工业比重增加,重工业比重下降
C.目前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
D.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提示:(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产业结构是三二一比重排列由高到低。
(3)√ 江苏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就容易带来环境污染,但不是必然的。
(5)D [江苏城市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截止到2017年年底,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68%,其中苏南地区达76%,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有何特点?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一个阶段?
提示:特点: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高。
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
问题2 (综合思维)促进江苏省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提示: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江苏省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江苏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势平坦,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处开放的前沿,加上江苏省南部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其带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归纳总结]
1.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优势
因素
区位优势
位置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自然资源
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广阔,河湖众多
交通条件
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捷
科技条件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市场条件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毗邻沪宁杭工业区,市场广阔
[拓展延伸] 我国五种城市化典型模式
区域工业化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1.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指向型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动力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1)B (2)D (3)A [第(1)题,由图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水平持续增长,到2010年达到约45%,且仍呈加速上升趋势,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第(2)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快速提高,说明新增就业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3)题,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一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可如今的太湖景区,湖面上漂浮的蓝藻气味难闻,不少游客纷纷掩鼻离开。无锡,这个太湖岸边的城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市民们只好大量采购纯净水以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
材料二 太湖湖水氮、磷含量的变化图
问题1 (区域认知)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水污染。
问题2 (综合思维)太湖湖水中氮、磷含量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变化?
提示:随着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和城市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含氮、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太湖,使太湖水中氮、磷含量呈上升趋势。
问题3 (区域认知)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水污染外,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污染问题?
提示: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归纳总结]__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措施
意义
调整行政区划
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减小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
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大量占用耕地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源、环境的承载力;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
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①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②产业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过多,重复建设严重;③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分工合作,城市规划与管理严重滞后
①确保理想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②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③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环境污染严重
①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②“三废”大量排放,但处理量小;③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①产业基础薄弱,对外引资投入下降;②市场腹地狭小,产业升级困难
①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区产业升级;②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
[规律方法] 
1.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思路
2.解决区域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分析思路
2.江苏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据此回答(1)~(2)题。
(1)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  )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 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突出 ③忽视了“以人为本” ④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益差 ⑤城市优势显著,城乡差异扩大 ⑥特大城市多,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2)下列不属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的是(  )
A.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行政区划调整
(1)A (2)A [第(1)题,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结构,城乡差别缩小。第(2)题,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有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年
2013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2.0∶51.7∶36.3
6.1∶49.2∶44.7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2000年
2013年
轻重工业的比重
43∶57
24∶76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
17.2%
38.5%
全省人均收入(美元)
1 422.13
4 000.52
【探讨1】 2013年相比于200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第一、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
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说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带动了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探讨2】 2013年相比于2000年,江苏省工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重工业的比重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上升。反映江苏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阅读上表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三次产业所指含义: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2)明确与地区城市化有密切关系的是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3)了解工业内部结构的状况可以反映地区工业发展的水平。
(4)注意上述两表主要反映江苏省2013年相对于2000年产业和工业的一个变化。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④②
C.③① D.③④
2.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1.C 2.D [第1题,工业化水平最低时,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应是第③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时,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应是①阶段。第2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第一产业比重应越来越小。]
人地协调——未来城市
2018年10月31日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泰国曼谷隆重纪念第五个“世界城市日”,主要议题有: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11和《新城市议程》本地化;国际绿色范例新城倡议;有弹性的循环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区块链技术与智慧城市等,探讨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方向。
陕西西咸新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设施现代、社会和谐、开放包容、彰显历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下图为西咸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实现西咸新区的规划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护哪些用地类型?
(2)规划区生态用地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它的主要生态作用是什么?规划区内农林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解析] 第(1)题,图中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类型除建设用地外,还包括农林生产用地、文化古迹用地和生态用地,因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第(2)题,从图例符号可以看出生态用地主要沿河流分布,结合植被的功能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角度分析。规划区内农林生产靠近城市,市场广阔,因此可发展观光、休闲等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第(3)题,图中显示西咸新区被河流分割成三部分,故空间形态为组团式。结合组团式的优点从城市功能分散,利于环境改善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农林生产用地、文化古迹用地、生态用地(环境)。
(2)沿河分布。保护环境、减轻洪水威胁(涵养水源)(或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教师独具)
题组1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B.b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c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D.c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指标的差异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a指标的差异是由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造成的
C.b指标的差异是由我国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造成的
D.c指标的差异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慢造成的
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a指标国际通用标准<15%,再结合材料可判断a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理可判断b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c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我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通用标准相当,但这并不能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指标的差异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多,反映出我国的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虽然c指标的差异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读图,回答3~4题。
3.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 (  )
A.模式a B.模式b
C.模式c D.模式d
4.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3.B 4.D [第3题,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都是由于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大量的农业土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从而带动了城市化]
题组2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5.A 6.C 7.D [第5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
项错误。第6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7题,材料中提到“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说明今后上海将重点引进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D项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65探索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15.4%,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但从更为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2年,中国农业就业人数为3.69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远高于20%以下的国际标准;2002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
可见,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要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教材P71复习题
1.江苏省为推进城市化进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平均人口由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着力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个中心城市,构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2.工业发展对城市化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往往出现相对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的扩展形式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例如,英国是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摇动下,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到265个。城镇人口比重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国家。
课件81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非农业人口主导工业城市文明农业产值城镇总人口长江淮河众多发达较快较高中级明显加快不断加快低于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环境问题质量统筹发展城镇体系结构现代化稳步提高调整行政区划组团式小城镇建设体制政策社会资金存量土地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2145673214567321456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下图为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①—城市人口比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示曲线反映了(  )
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②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③1988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④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D 2.B [第1题,江苏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结合图可判断①对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④对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且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故③对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②对应城市人口比重。第2题,结合第1题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城市人口比重20世纪90年代末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988年相当,之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小,而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3~4题。
年份
指标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6
2.73
1.61
1.35
1.37
1.29
|0.5-I/U|
4.78
2.86
2.23
1.11
0.85
0.87
0.79
3.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4.表中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有(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3.B 4.B [第3题,由题意可知,|0.5-I/U|表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其数值越大,表示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越大。由表可知,自1984年开始,|0.5-I/U|有变小的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整体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但是到2004年时工业化仍然超前于城市化。第4题,由第3题可判断出,山东省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所以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5~6题。
5.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6.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5.B 6.C [第5题,B地位于浙江,该地的新兴乡镇企业由于缺乏分工协作,互不联系,互相竞争,使信息不通畅,市场开拓不到位;C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腹地小。第6题,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
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曾提出了从“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转化。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属于有利于建设“和谐深圳”的措施是(  )
①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 ②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③提供使用一次性用品 ④兴建别墅,提高居住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建设“效益深圳”要(  )
①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业 ②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③引进廉价劳动力,发展重工业 ④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A 8.C [第7题,本题的关键是从地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第8题,深圳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9.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
(2)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何异同?
(3)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构建三大“城市圈”,其中长江以南的两大“都市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江苏省加快发展城市化的措施还有哪些?
[解析] 第(1)题,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第(2)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不同区域工业化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第(3)题,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应从调整区域划分、建设都市圈、发展工业、合理解决进城农民问题等方面入手。
[答案] (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相同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外企建立,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务工,促进了城市化;苏南地区是在大城市的辐射下,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城市化。
(3)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等。
[能力提升练]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多年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现在,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裤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0~12题。
10.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B.区域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11.30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A.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0.A 11.B 12.B [第10题,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工业化的影响,小城镇得到不断发展。第1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等的影响。第12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拥有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其在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13.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受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读2000年与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水平及变化幅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图中珠三角地区和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化推进动力有何不同?试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城市化的差异。
(3)简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据图可以判断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具有水平高、差异大、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特点。第(2)题,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是由外资企业推进的,而辽中南地区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的;辽中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工业多分布在小城镇。第(3)题,长三角地区具有位置、交通、市场、人口等优势。
[答案] (1)城市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市化水平差异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外资企业的发展推进的;辽中南地区主要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进的。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
(3)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地处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经济腹地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课时分层作业(五)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这片黄土区内,地下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势低平 B.地势坦荡
C.千沟万壑 D.波状起伏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历史悠久,耕地垦殖殆尽
B.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C.耕作技术、耕作方法落后
D.垦荒种地,破坏植被
1.C 2.B [第1题,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第2题,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伴随着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3~4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过度放牧
B.有色金属冶炼
C.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有 (  )
①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 ②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中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使当地成为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A 4.C [第3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第4题,水土流失使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多发;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造地形 B.防治水土流失
C.增加热量 D.改变复种指数
6.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延长产业链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B 6.A [第5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6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但对延长产业链的作用不明显。]
(2018·山西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7~8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7.C 8.D [第7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8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9.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下游堆积作用显著。第(2)题,本题内容属常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组织答案。第(3)题,由“图示治理措施”很容易得出建淤地坝和植树造林。第(4)题,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属于工程措施;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既能发展多种经营,又能蓄水保土;工程措施能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使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自上而下、从左向右:① ② ⑤ ⑥ ③ ④(①②可互换,⑤⑥可互换,③④可互换,但要相互对应)
[能力提升练]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10~12题。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0.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11.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12.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紧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
10.B 11.A 12.C [第10题,封山育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该流域选择种植刺槐,应该是因为刺槐生长迅速,且固氮作用明显。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减轻水土流失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封山育林。第12题,结合表格信息知,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强抗旱涝能力。]
13.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它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人类活动也对水土流失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3)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土壤和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第(2)题,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第(3)题,水土流失治理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 (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大;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
(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植树种草、矿区土地复垦等。
(3)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河口地区受海浪侵蚀加剧。
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读美国部分山脉、水系图(字母代表山脉,数字代表河流),完成1~2题。
1.图中四个数字所代表的河流中,表示田纳西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田纳西河及其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直接注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大的支流
B.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下游地区为平原
C.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降水丰富
D.田纳西河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出现在冬季和早春
1.C 2.D [第1题,图中的A山脉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发源于该山脉西坡的③河流为田纳西河。第2题,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因此A项错误;田纳西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因此B、C两项错误;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冬季和早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D项正确。]
自19世纪后期,田纳西河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流域内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选项中不是造成该时期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原因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修建水库
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
D.矿山开采
4.田纳西河流域由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
A.光化学污染
B.酸雨
C.噪声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3.B 4.B [第3题,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早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量砍伐森林;另外,矿山开采也造成了植被破坏。第4题,炼铜时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田纳西河干流已经完成梯级开发,共修建了9座大坝,每座大坝都建有船闸,改善了通航条件。每年的8月1日,全流域的防洪水库开始放水,以便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田纳西河干流大坝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地多,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②山地多,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发展内河航运
③水流急,且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
④水流急,且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发展内河航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修建水库后,改善了通航条件的原因是 (  )
A.河流含沙量减小
B.航道变宽、变平稳
C.河流径流量增加
D.需要通过船闸
5.D 6.B [第5题,田纳西河流域山地多,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坝可利用落差发电;水流急,且水位季节变化大,修建大坝可调节径流,使之趋于平缓,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此外,流域内降水年内变化较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水,修建大坝可拦蓄洪水,减少洪灾,并可将拦截的水用作旱季时的灌溉水源。第6题,修建水库后,水库上游航道变宽、变深,水流平稳,利于通航。]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可谓是流域综合开发的成功典范,其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是治理与开发的基础
B.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是治理与开发的关键
C.提高开放程度,大量招商引资是持续治理与开发的动力
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实力是治理与开发的前提
8.下列河流的开发可借鉴田纳西河梯级开发思路的是(  )
A.长江下游流域综合开发利用
B.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C.黄河上游流域的综合开发
D.莱茵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7.D 8.C [第7题,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治理与开发的前提。第8题,长江下游地势低平;塔里木河属内流河,水量相对较小,水能资源并不丰富;黄河上游地形起伏大,水能梯级开发潜力大;莱茵河主要流经平原,水流平稳,难以进行梯级开发。]
9.下图为某国局部地形图及图中N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1)M河发源于该国________________山脉的西坡,是________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
(2)M河流域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N地的气候资料可以判断,该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配特点对农业发展和河流航运分别有什么影响?
(4)由以上分析,试归纳M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等高线分布→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第(3)题,降水量柱状图→冬春降水多,夏秋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农业: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矛盾;航运:影响河流水量的稳定性。第(4)题,落差大、流量大→水能丰富。
[答案] (1)阿巴拉契亚 密西西比河
(2)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
(3)季节分配不均,冬春降水多,夏秋降水少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产生矛盾,成为种植业的限制因素;影响河流水量的稳定性;给航运带来困难。
(4)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径流量大;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上中游主要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
[能力提升练]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它在我国被称为澜沧江。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0~12题。
10.如果我国在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段进行梯级开发,那么对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 ②增大年径流量 ③增大河流枯水期流量 ④提高地下水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湄公河的水质受沿河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减轻该河的水污染,沿河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②修建水库,使流量趋于稳定 ③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④减小汽车流量,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了加强对湄公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保护植被,保持水土 ②加强与沿河各国的交流合作,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③修建大坝,拦蓄并大量利用水资源,以减小中下游的水量 ④大量修建梯田,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充分利用澜沧江的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D 11.B 12.A [第10题,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后,可以调节中下游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少旱涝灾害。第11题,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均可以减少污水进入湄公河,从而利于该河水质的提高。第12题,我国位于湄公河的上游,故应保持好湄公河上游的植被,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此外,由于湄公河为国际性河流,我国应加强与沿河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 第(1)题,该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上游主要在瑞士境内,依靠阿尔卑斯山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夏季温度高,冰川融化量加大,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再融化,河流进入枯水期。北部支流主要位
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全年降水均匀,所以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因此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治理措施。整治河道,裁弯取直,主要是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开发河道的航运功能;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同时整理河谷滩地利于本地的土地开发。第(3)题,“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拥有重要的作用与权力,此题可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立原因。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只有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河流流经地区较多,开发和整治困难较大,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统一的机构作为保障,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第(4)题,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河流的弯曲度增加可以增加河流的长度、增加河道分汊可以增加河流的河网密度,进而增加水面面积和湿地的面积,恢复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河流弯曲度的增加和分汊的增多,能够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流的净化能力,进而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注:填写顺序不分先后)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课时分层作业(七)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只可一年一熟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
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
C.该区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
1.B 2.C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南部作物可两年三熟。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方格状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3.D 4.C [第3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因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两地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玉米带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4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6.关于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5.C 6.C [第5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b、c两地的年降水量都低于400 mm,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第6题,a地位于长白山区,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近几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和“绿色大厨房”工程,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读下图回答7~8题。
7.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的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地广人稀 D.市场广阔
8.按照“稳面积、调结构、增产量、提品质”的原则,2014年黑龙江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等优质粮食生产。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7.C 8.C [第7题,结合材料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有利于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第8题,东北地区夏季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水稻质量好,市场需求量大。]
9.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单位:℃)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优势。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解析] 第(1)题,对比材料一中的图可以发现水稻在1980年是与玉米混作的,到2000年水稻大面积种植,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玉米的种植体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缩小最多,2000年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第(2)题,A地地处三江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地广人稀,水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农业。第(3)题,水稻为喜热、喜水的作物,黑龙江纬度较高,种植水稻的制约因素是热量。第(4)题,从材料二对比两图可知积温等值线数值变大,这是全球变暖的表现,黑龙江气温处于变暖中,制约农业发展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答案] (1)水稻 小麦 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能力提升练]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0~12题。
评价类别
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
22
22
16
水分满足率
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
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
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
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
64.2
24.1
34.7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
76.4
28.7
41.4
1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1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10.B 11.C 12.A [第10题,从满足程度上看热量满足率最低,故该地发展农业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为气温。第11题,从土壤养分满足率来看,其最主要的优势为土壤。第12题,由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和资源利用率可知,该地最适合农作物A的种植。]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
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2)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 第(1)题,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先要结合图文位置信息明确当地气候的特点,即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再从害虫生存、繁殖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一是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需要大量施肥,二是“定点监测”“精准施肥”的现代技术保证了不会过量施肥。第(3)题,获“中国绿色米都”美誉的理由,既包括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理由(开发历史较晚,自然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虫害少,土壤肥沃,且应用现代技术,化肥、农药施用少),还包括形成“米都”商品农业基地的理由(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先进,单产高;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答案] (1)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2)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垦,东北黑土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回答1~2题。
1.近年来东北地区的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黑土大量流失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2.珍稀鸟类丹顶鹤在三江平原被破坏的土地上觅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B.水土流失
C.毁林开荒
D.草场破坏
1.A 2.A [第1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黑土大量流失(表层黑土被雨水冲刷变薄),黑土肥力下降。第2题,东北地区特别是三江平原沼泽地被开垦,破坏了丹顶鹤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无家可归。]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4.目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A 4.C [第3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较多。第4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水土流失外,还有因过度垦荒、乱砍滥伐导致的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等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及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
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 D.太湖平原
6.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 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③肥料施用量减少 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C 6.C [第5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农作物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第6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
B.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C.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D.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8.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增施有机肥,以提高玉米产量
C.秸秆焚烧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D.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7.B 8.C [第7题,“三大黄金玉米带”的玉米种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与美国相比,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偏低;商品率较高,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以国营农场为主;科技投入少,玉米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故选B。第8题,秸秆焚烧还田,会破坏土壤肥力。故选C。]
9.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示意图。
(1)指出西辽河流域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推测西辽河流域农牧界线的空间变化特征。
(3)简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海拔较高、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山麓及丘陵地区不宜发展种植业,但牧草生长良好,适合发展畜牧业;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种植业;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养殖业。第(2)题,读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西辽河流域草地面积减小,耕地面积增大,原有畜牧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成为耕地,故农牧界线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第(3)题,西辽河流域出现较为严重的耕地侵占草地等现象,存在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现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灌排,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答案] (1)大兴安岭海拔较高的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及丘陵地带发展畜牧业;灌溉条件较好的东部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流、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
(2)从东南向西北迁移。
(3)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排,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能力提升练]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浙江多地农村涌现特色农产品基地,简称农特基地,形成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读图,完成10~12题。
10.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  )
A.气候变化
B.河流整治
C.交通便利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11.新的运营模式(  )
A.增加产品库存
B.增加销售环节
C.依赖信息联系
D.增加销售成本
12.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  )
①提高人口迁出率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 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D 11.C 12.C [第10题,根据材料提示,“互联网+”在浙江农村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出现一些特色农产品基地。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这种新的运营模式,其种植的农产品是依据订单多少来确定的,而图中吃货、微商、营销公司和农特基地之间联系,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订单生产,由此可以减少产品库存,减少销售环节和销售成本,从而可以推出新的运营模式对信息联系要求高。第12题,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在农村,有利于加快农村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迁出;农村人口迁出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口迁出则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口比重。]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东北地区地形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A、B、C三处河段中含沙量最大的是________河段;可能会出现凌汛的是________河段。
(2)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于黑钙土,图b中黑土与黑钙土的分布地区不同,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地形地势 D.土地利用
(3)图c中,水稻、小麦、玉米分布的位置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上述粮食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属于________农业。
(4)东北大米因品质优良而畅销全国,简述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5)为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东北地区已普遍停止开垦荒地,并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简述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A河段含沙量最大,C河段由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容易发生凌汛现象。第(2)题,水分条件是造成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第(3)题,图c中水稻、小麦、玉米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三者地区分布差异受热量条件的影响。第(4)题,东北地区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可以从当地的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等方面分析。第(5)题,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依据教材中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 (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A C (2)B
(3)热量 商品谷物 (4)纬度高,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有机物质积累多;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 (5)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
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劳动力
1.A 2.C [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 ⑤说法错误;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下图为某国著名的工业区,根据图中有关知识,回答3~4题。
3.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机械工业 B.电力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4.有关该区钢铁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区的钢铁工业开始衰落,原因之一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该区钢铁产品在亚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中国和印度 ③由于钢产品替代品的广泛使用,钢铁产品不再是该区的重要产品 ④该区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D 4.D [第3题,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导致煤炭工业的衰落。第4题,目前,钢铁产品仍然是鲁尔区重要的产品,其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
在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是重要的举措。据此回答5~6题。
5.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有 (  )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改造煤炭、钢铁工业 ③新兴工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④煤炭和钢铁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鲁尔区在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时,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原因是(  )
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弃物排入莱茵河
C.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5.A 6.C [第5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企业生产规模,改善环境等都是资源型工业地域转型发展的共同性措施,其中新兴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第6题,鲁尔区将钢铁工业日益向西部集中,主要是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莱茵河进口的铁矿石。]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煤炭和天然气丰富,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回答7~8题。
7.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煤炭丰富,适宜建设坑口电站,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充足能源
B.地理位置适中,紧邻东北亚市场
C.水陆交通便利
D.化工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
8.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区位优势有(  )
A.太阳能资源丰富
B.开发利用技术水平高
C.西北地区电力市场广阔
D.制造业基础雄厚
7.A 8.A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既提供了丰富的化工原料,又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第8题,该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太阳能资源丰富。]
9.鲁尔区是资源型工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部分炼铁企业转移至图中甲港口附近,这些企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工业基地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部分炼铁企业转移至鹿特丹港附近,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运进原料,运出产品,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植树造林、建设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等措施。第(3)题,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科技、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引进民间资本、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
[答案] (1)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2)植树造林、建设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等。
(3)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回答10~12题。
10.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1.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
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②处
C.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D.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12.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  )
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10.A 11.C 12.B [第10题,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也使该乡镇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也需要交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另外,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也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11题,坑口电站的建设可以缓解运煤的压力但会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故坑口电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东南风和西北风)垂直的郊外。第12题,煤炭产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13.阅读下面资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但目前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以上。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5
2008
2012
GDP/亿元
1 400
2 200
4 000
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第(1)题,分析表可知,大庆的第二产业比重一直高于80%,但一直在下降,且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直在70%以上,占主导地位,但也在不断下降。第(2)题,根据材料一中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表中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材料二中玉门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石油开采造成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锐减等信息组织答案,特别注意题中强调的资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第(3)题,主要根据大庆和玉门的位置,结合两城市地理环境特征解答。第(4)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予了这些地区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答案] (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4)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