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29 15:43:01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测评(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史前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1.A 2.B 3.B [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代, 土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环境文明时代,谋求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合理放牧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读某工业地域生产示意图,回答4~5题。
4.对该工业地域形成影响较小的是(  )
A.煤炭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5.该地域工业集聚的突出优点是(  )
A.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B.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
C.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成本
D.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4.D 5.B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工业地域为规模较大的工业地域,煤炭是主要的工业原料,交通和市场对工业地域影响较大,对劳动力需求较小。第5题,结合工业集聚的目的,集聚不一定增加产量,但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
下表表示浙江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85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读表完成6~7题。
2 2
2 2
3 3
3 3
1 1
3 4
1 3
1 3
1 1
1 4
1 1
1 1
3 4
3 3
2 2
3 3
1 2
1 1
3 3
2 2
3 2
1 4
1 4
1 4
3 3
1:湖泊 2:居民区 3:耕地 4:农家乐
6.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湖泊水质日渐变差 D.居民区分布趋于集中
7.为保护该地湖泊环境,当前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实施退耕还湖,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
B.改进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C.合理规划农家乐,整治旅游活动的排污
D.严格控制居民区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
6.C 7.C [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减少最多(12→5),居民区增加(4→6),耕地略有减少(9→8),农家乐大量增加(0→6),这种变化会导致空气湿度降低,湖泊水质变差。为保护湖泊,可合理规划农家乐,整治旅游活动的排污。]
2018年12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九周年。江西省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设成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农作物属于该农业生产基地的是(  )
A.冬小麦和高粱 B.春小麦和玉米
C.水稻和油菜 D.谷子和大豆
9.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①地开挖鱼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B.②地修建水平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②地发展立体农业
D.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8.C 9.C [第8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鄱阳湖平原,高粱产于北方地区,A项错误;春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在东北地区,B项错误;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D项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①地为平原,发展种植业很有优势,A项错误;②地为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更具优势,B项错误,C项正确;该地水热条件优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发展多种经营,D项所述不是最佳出路。]
下图是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7年变化特征的是(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明显变快 ③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B 11.D [第10题,我国人口增长呈减缓趋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第11题,加快产业升级应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缓解能源紧张、保护环境,应该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读全球海洋CO2浓度及海水pH值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13.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12.D 13.A [第12题,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CO2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的C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第13题,海洋酸化,海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增强,影响珊瑚礁的保护。]
2017年6月5日为第46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完成14~15题。
14.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15.下列最能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是(  )
A.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B.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C.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D.大力开发水能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14.D 15.C [第14题,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人地和谐,D正确。第15题,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主题无关;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没有体现出山地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最能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正确;大力开发水能和发展水产养殖业没有体现出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2017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国人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世人的响应而推广的,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回答16~17题。
16.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 D.①②③④⑤
16.C 17.D [第16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①是生产行为,故C项正确。第17题,绿色生活方式应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能见度小于10 km的现象叫霾。下图为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由图可知,以下关于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夏季多于冬季
B.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冬季多于夏季
C.三个地区霾日数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19.由图可知,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最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最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最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最多
18.C 19.D [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三个地区的霾日数差异最大。第19题,河北冬季霾日数季节差异较大,冬季霾日数明显比夏季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取暖。]
下图为某地区夏季循环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21.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20.C 21.A [第20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符合。第21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渣作为饲料。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22~23题。
22.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3.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增多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22.C 23.D [第22题,读图可知,该地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图示信息体现不出该地农业结构的变化,选项A错误;图中没有修建温室的相关信息,选项B错误;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渠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选项C正确;该农业模式不能体现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的特点,选项D错误。第23题,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保护环境,选项D正确;该农业模式不会因市场需求而改变水稻种植和养鱼所占的比重,选项A错误;农产品的类型并没有增多,选项B错误;图中显示不出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选项C错误。]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24~25题。
24.“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5.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A 25.B [第24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证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25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做到无毒、无害。①③的生产方式有害人体健康,不属于“绿色食品”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是其中一个典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________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________种。
(2)按循环经济的方法生产出的服装产品,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原因是什么?
(3)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哪些?
[解析] 第(1)题,图示表明低温榨油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豆油;运用循环利用方法进行加工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豆油、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第(2)题,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决于大豆纤维,属于绿色产品。第(3)题,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1 8
(2)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
(3)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7.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第(2)题,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第(3)题,N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位于印度洋上“既穷又富”的非洲岛国。该国“穷”在工业基础薄弱,以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主;“富”在地理位置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和渔业资源,有众多的旅游胜地;2/5的土地上覆盖着热带雨林,80%的物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见不到。但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滥挖乱掘的现状十分严重。下图示意马达加斯加岛的位置、水系及雨林分布。
(1)简述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表现。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3)说明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4)请就如何推进马达加斯加岛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1)读材料可知,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矿产资源乱挖滥掘的现状十分严重。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矿产资源乱挖滥掘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等。(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结果。马达加斯加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雨林植被造成的。例如过度开垦、过度砍伐、滥采矿产资源,破坏地表植被,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等。(3)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水土条件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水文条件恶化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乱挖滥掘矿产资源,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等。(4)本题属于建议措施类的问题,可从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法治措施等方面分析。例如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禁止乱采滥挖;应统一规划,立法执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等。
[答案](1)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大气降水变率增大,旱涝灾害多发;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受损。(2)人类过度开垦、过度砍伐雨林、乱挖滥掘矿产资源,使地表裸露,流水侵蚀加剧;雨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动物栖息地面积缩小,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损。(3)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河流暴涨暴落,引起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降低旅游资源价值,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乱挖滥掘矿产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采矿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生活环境质量差。(4)将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与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采矿,禁止乱采滥挖、破坏性开发矿产资源等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和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2018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马占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等农作物。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砍伐后放火烧山。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崇左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
[解析] 第(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第(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巴西经验回答即可。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任答三点即可)
(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桉树林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扶贫资金,促进扶贫工作开展。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大气污染与酸雨
③适应自然
④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⑤公平性原则
⑥共同性原则
⑦加强国际合作
⑧伦理道德观
⑨市场行为
[学思心得]                                    
                                    
                                    
                                    
                                    
解答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1)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湖中。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清污”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的判读
一、常见图形示例
1.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合理的,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属于资源开发,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4.循环经济模式图
(1)生态农业
(2)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1.读组成
可持续发展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人的管理调控居于核心地位,是该系统实现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2.理关系
图中三个子系统间的箭头可分为两类:首先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索取资源,同时又把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再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资金等。
3.拓问题
该图蕴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一是当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索取资源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二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向环境(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2.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于2015年建成,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示意图
图乙 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意图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解析] 第(1)题,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它们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特点。第(2)题,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如果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所以要控制产业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第(3)题,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答案](1)风能、太阳能。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土地盐碱化。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内合理规划用水。(答案合理即可)
(3)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34张PPT。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解答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的判读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知道世界主要环境问题。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3.掌握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重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
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2.主要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
(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间接后果
①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②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③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主要作用: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3.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3)危害
(4)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1)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  )
(2)全球气候变暖,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  )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  )
(4)我国的酸雨主要属于硝酸型酸雨。 (  )
(5)下面有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
A.与人类向环境中过度排放废弃物有关
B.与自然条件无关
C.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D.治理需要全球合作
提示:(1)× 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2)√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4)×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5)ACD
 全球气候变暖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由于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一直传出的“举国搬迁”消息再次得到该国总统的证实,他表示基里巴斯已经在邻国买地,为不得已时的举国“体面移民”做准备。
问题1 (区域认知)基里巴斯“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
提示: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归纳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误区警示] 易错点:温室气体的增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辨析: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2018年4月二氧化碳浓度为410.31 ppm,是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了我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水平。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1.B 2.A [第1题,图中的CO2曲线与各地的气温曲线一同走高,显然不是负相关或者是反比的关系,据此排除C、D选项。如果是正比关系,二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升高,图中没有显示出这种关系,因此只能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排除A项,确定B项正确。第2题,海拔、海陆位置、纬度因素都是影响不同地区气温的因素,因此影响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因素并不是只有CO2浓度。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臭氧层的破坏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 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问题1 (区域认知)臭氧层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平流层。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问题2 (综合思维)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影响?
提示:氟氯烃化合物。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面对臭氧层空洞,人类如何才能“补天”?
提示:限制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归纳总结]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2)参与国际合作。
[误区警示] 易错点:臭氧层空洞只危害人类健康
辨析: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读下图,完成3~5题。
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引自《大气科学辞典》)
3.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
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
4.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
5.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A 4.C 5.B [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
 大气污染和酸雨
下表是欧洲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硫量及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国家
二氧化硫量(吨)
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挪威
47 500
82
瑞典
22 500
92
波兰
133 000
58
捷克
130 100
63
法国
84 700
20
英国
12 100
48
问题1 (区域认知)挪威、瑞典、波兰和捷克从别国传入的二氧化硫比重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欧洲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工业生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远距离移动到下风向的欧洲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
问题2 (综合思维)二氧化硫量过多会产生什么问题?有哪些危害?
提示:形成酸雨。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如何防治酸雨?
提示: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加大环保力度等。
[归纳总结] 酸雨的形成、危害和主要分布区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类别
硫酸型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延伸]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长江以南(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
(2)类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读pH值等值线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示下述国家中,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  )
A.西班牙 B.冰岛
C.意大利 D.瑞典
7.上题所选国家该环境问题严重与英、法、德等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关,原因是(  )
A.该国位于西风带内
B.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该国距英、法、德等国太远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6.D 7.A [第6题,从图中看出,题目所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pH值最小,酸雨最严重。第7题,西欧地处西风带,瑞典地处英、法、德等国的下风向。]
世界荒漠化分布
【探讨1】 南、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多沙漠?
提示: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
【探讨2】 为什么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没有形成沙漠?
提示:我国北回归线附近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3】 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成为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
提示:(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周围山地阻挡,降水稀少。(2)人类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造成土地的退化。
1.现有的沙漠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
2.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是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荒漠化进程快的土地分布面积广,已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和中亚沙漠区,故是沙漠化问题。②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可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分布在沿海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第2题,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尘不断侵袭周边地域。]
区域认知——北冰洋“西北航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相信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自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开始,经过了大约400年的探险,终于在1905年,由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北航道价值越来越高。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努纳维克号满载镍,成为首艘通过西北航道货轮,并顺利到达中国。目前,通过该航道的船舶逐年增加,2015年16艘、2016年18艘、2017年32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北冰洋西北航道过去毫无商业价值,而现在价值在提高?
提示:北冰洋西北航道被冰川覆盖,加上水文状况复杂,船舶无法航行。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川融化,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西北航道通航能力提高。
题组1 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D 2.B [第1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第2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题组2 臭氧层的破坏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各国共同行动,禁止CO2的排放
3.B 4.C [第3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第4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题组3 大气污染和酸雨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此现象的成因与下列哪一现象的成因相同(  )
A.瑞典的无鱼湖
B.夏季购买防晒霜的人越来越多
C.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城市正午空气质量好于清晨时的空气质量
6.为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大气环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长调整了下列工业部门,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将化工厂迁至城市的东北远郊
B.将钢铁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远郊
C.将酿造厂迁至城市的东南近郊
D.将火电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近郊
5.A 6.C [第5题,云南某地大理石雕像“面目残破”是酸雨造成的。瑞典的湖泊,鱼类死亡的原因也是由于酸雨造成的。第6题,河北省某城市夏季多吹东南风,把酿造厂迁到城市的东南近郊不合适。]
教材P80探索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极大的忧虑和不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卡斯特罗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
教材P85 思考(上)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水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
教材P85 思考(下)
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本身已很脆弱,加上大规模地垦荒和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大片草场退化成沙地。
教材P86 复习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它们影响范围广、规模大、危害深。这三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问题
成因
全球气候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毁林尤其是亚马孙雨林的破坏
臭氧层的破坏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酸雨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
3.首先要明确本地区面临哪些环境问题,选择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其次要区分这些问题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确定要分析的方面,即生态破坏主要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主要从过量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不足的矛盾分析。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原因入手推出具体措施。
课件69张PPT。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矿物燃料上升0.3~0.6拉尼娜冰川消融风暴潮海水倒灌厄尔尼诺
紫外线保护伞南极紫外线辐射
5.6含硫污染物水汽酸
酸化建筑物土壤减产欧洲长江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破坏 大气污染和酸雨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目标:1.知道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重点)3.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实际正确评价人类的发展行为和思想。(重难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特别提醒]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
①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②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定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容
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
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共同原则
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  )
(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环境污染。 (  )
(3)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 (  )
(4)“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  )
(5)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提示】(1)×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 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坏。
(3)× 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际公平。
(4)√ “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无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5)B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为3.6米、重25吨,表面用繁复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雕刻出阿兹台克太阳历: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周围4个圆图分别代表了太阳时代前的4个时代;内环20个不同的图标标志了太阳历每个月的20天;外环的“V”字符号象征着带给大地能量的阳光;环绕巨石的两条巨蛇则象征羽蛇神和火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问题1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提示: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
问题2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提示: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归纳总结]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史前文明(采猎文明)
低下且发展缓慢
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
耕作、灌溉技术得到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
人类试图改造自然,对自然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加
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农业自然资源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张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地提高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现代文明(后工业文明)
空前发展
重新认识人地关系,提出人地协调的新型伙伴关系
在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探求人地和谐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
[拓展延伸]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由于许多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类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从而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很突出。
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1.B 2.C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鱼类的漫画。
图①小鱼的哀求     图②也得用保护伞呢
问题 (人地协调观)图①、图②各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提示:图①反映老汉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由小孩的担心还可以看出来这种做法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图②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归纳总结]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4.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
A.当地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
3.A 4.D [第3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4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
地理实践力——美国“退群”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严重削弱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努力,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巴黎协定》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气候协议,旨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
《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筹集1 000亿美元作为“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此后到2025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亿美元援助。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不应该在气候行动上再承担如此多的责任,称这是“将美国的财富,重新分配到其他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退群”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提示:错误 作为发达国家,历史上为了经济发展大量排放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治理全球变暖需要全球合作,放弃承担应有的责任,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题组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甲        乙
1.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天命决定一切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A 2.B [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题组2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称为“环境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下列措施中最适当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B.发达国家不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C.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
D.国际贸易中要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
4.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了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可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地域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3.A 4.B [第3题,要解决这种“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需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口资源。第4题,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相当于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光盘”行动倡导人们在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5~6题。
5.“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生活持续发展
6.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5.B 6.A [第5题,“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6题,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教材P87探索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到2014年四十一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中,几乎全部涉及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所有世界环境日主题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教材P88阅读
(1)基本内涵:中国古代道家就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具体表现如下:
(2)意义:“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在现在看来,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P89思考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社会活动趋向利益和利益最大化。人类不但开发当前的自然资源,还想“预支”未来的自然资源,这种行为过度消耗资源,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使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材P91思考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取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P92思考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侧重以下几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有持续性,不要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教材P93思考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对未来30年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预测。人类采取不同政策,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教材P93复习题
1.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如下表所示:
人类文明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高
人地关系
关系
人类适应自然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表现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微弱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掌握了一定工具,具有一定生产能力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可从其储量的有限性方面回答;对于可再生资源,可从其目前的污染程度和净化能力的角度回答。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含义:人类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课件52张PPT。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依赖渔猎制约协调对抗性多样性减少不协调自我气候变暖生命威胁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
当代人需求环境保护后代人代内公平经济生态
代内代际责任资源环境共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习目标:1.知道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具备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重点)2.理解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重点)3.掌握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重点)
一、转变观念
1.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观
2.资源观
(1)传统资源观
(2)可持续发展资源观: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3.环境观
(1)传统环境观:忽略自然环境的价值。
(2)可持续发展环境观: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4.伦理道德观
(1)传统伦理道德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2)
5.消费观
(1)传统消费观
(2)可持续发展消费观
二、调整行为和加强国际合作
1.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
①概念: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②对环境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
①概念: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②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公众行为
①概念: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②对环境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③倡义:
2.加强国际合作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资源的价格应为资源开发的劳动力价格加上本身的价值。 (  )
(2)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不需要。 (  )
(3)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  )
(4)清洁生产没有废弃物的产生。 (  )
(5)可持续发展要靠公众行为的调整才能得以实现,下列属于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等
提示:(1)√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资源的价格只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认为资源本身是有价值的,资源的价格应为资源开发的劳动力价格加上资源本身的价值。
(2)× 停止过度消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做到的。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很多,循环经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4)× 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其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5)C
 转变观念
环境问题之所以造成人地关系的紧张,归结起来,有两个层面上的原因:一个是思想观念层面上的,一个是社会行为层面上的。人类必须首先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这种观念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它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问题1 (综合思维)有的同学认为“赠送贺卡、使用一次性木筷或纸巾等不是什么大事,我不用别人照样用,厂家照样生产,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所以该用还要用。”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保护环境是地球上的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应从我做起,免赠、少赠贺卡,免用一次性餐具。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消费需求,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各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你认为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合适。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消费,市场的不恰当行为,很有可能破坏人与自然生物界的和谐与平衡的关系。若过度消费其他生物,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产生更多环境失衡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问题3 (人地协调观)看下面漫画“五代人的营生”,该图说明了什么?
太祖卖野菜 太爷卖木材 爷爷卖菜墩 爸爸卖根雕
提示:上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归纳总结] 传统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区别
观念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观
发展就是经济增长,GDP是唯一衡量标志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追求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技进步
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其价格只反映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忽视资源本身的价值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环境观
只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忽视自然环境的价值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伦理道德观
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是使万物臣服的精灵
人类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完成第1~3题。
1.片面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观点?(  )
A.资源观 B.环境观
C.发展观 D.消费观
2.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的特点是(  )
A.自然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将变得具有无限性
B.资源的价格应反映资源开发所耗费的劳动力成本
C.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
D.资源的价格应为资源开发的劳动力价格加上资源本身的价值
3.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观 B.环境观
C.伦理道德观 D.消费观
1.C 2.D 3.C [第1题,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第2题,传统资源观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限的,资源的价格也仅指开发资源所耗费的劳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要求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道德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调整行为和加强国际合作
材料 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下图是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清洁生产属于哪种社会行为的调整?其主体是什么?
提示:市场行为。主体是一般企业。
问题2 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传统生产通常不考虑生产的每个环节所造成的污染,或者仅仅关注某个环节对环境的污染,如生产环节或产品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问题3 (综合思维)该酒精厂是如何实施清洁生产的?
提示:该酒精厂在生产全过程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该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4 (人地协调观)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归纳总结]
1.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三种行为
社会行为
政府行为
市场行为
公众行为
含义
概念
国家的管理行为
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行为主体
国家及其各级的各种组织机构
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人等
公众
行为举例
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消费、居家休闲、旅游
环境效应
其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众造成的环境问题比重增大,加剧了固体废弃物污染
调整
行为
目标
依靠政策、法规、机制保障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调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举例
落实环保法律;建立环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境税费征收;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预防为主,严控污染发生;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发展环保产业
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清洁生产;科学管理;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统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
选用环保产品;垃圾分装;减少过度包装;倡导俭朴生活;参与环保活动;普及环保知识
2.循环经济
项 目
`含 义
循环经济
①农业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
③实现良性循环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的一种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配置,二是清洁的工艺,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拓展延伸]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 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一旦出现了环境问题,又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2)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但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至今依然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污染源。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
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5.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  )
A.罐头厂 B.啤酒厂
C.造纸厂 D.养牛场
4.B 5.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没有达到零排放,且产生糖与动物饲料,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第5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被利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牛场。]
地理实践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11月7日《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18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稳步得到改善。
报告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护5个主题构成,报告对中国国家、省及100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
2010~2016年总指标整体上呈现先降低再逐年稳定增长状态,其中2011年达到最低点,并且此后出现持续增长状态,其原因是资源环境、消耗排放、治理保护等方面在2011年后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指标不断上升。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局面正在不断趋好,在社会民生方面的进步十分明显,但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有较大短板,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受消耗排放影响依然较大。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示: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
(教师独具)
题组1 转变观念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A 2.B [第1题,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A项,绿色消费是尽量消费环保的产品,而不是消费绿色的产品;故A项错误。B项、C项、D项,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使用可再生物品,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都属于绿色消费范畴,故B项、C项、D项均正确。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或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还是会造成农药残留在植物体内,故①错误。②、④,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等,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故②、④正确。②增白剂、防腐剂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物质,故③错误。]
题组2 调整行为和加强国际合作
读某生态工业园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甲、乙、丙三工厂分别是(  )
A.板材厂、水泥厂、硫酸厂
B.板材厂、硫酸厂、水泥厂
C.水泥厂、硫酸厂、板材厂
D.硫酸厂、板材厂、水泥厂
4.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心生产企业是火电厂
B.园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C.制药厂原料可再生
D.废弃物均实现了循环利用
3.B 4.C [第3题,炼油厂产生的废弃物——硫黄,被回收利用后,可用来制作硫酸,故乙为硫酸厂;火电厂产生的灰渣,可用来制作水泥,故丙为水泥厂;石膏是制板材的原料之一,故甲为板材厂。第4题,该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是火电厂和炼油厂,A项错误;该工业园区减少了部分废弃物的排放,而居民区等仍会产生废弃物,且这部分废弃物并没有经过循环利用,因此B、D两项错误;制药厂用农产品作原料,农产品属于生物资源,为可再生资源,C项正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回答5~6题。
5.当前,纸包装逐渐取代传统塑料包装的原因是(  )
A.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纸包装易被微生物分解
D.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耐用
6.近年来,我国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汽油成本 B.节约铅金属
C.减轻铅对大气的污染 D.含铅汽油燃烧值低
5.C 6.C [第5题,纸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使用纸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是因为其廉价、美观、耐用等。第6题,含铅汽油虽然成本低、价格低,但对大气污染严重。]
7.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体现了(  )
A.政府行为调整
B.国际合作
C.市场行为调整
D.公众行为调整
B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通过《京都议定书》,这体现了国际合作。]
教材P94探索
漫画中的人物在用木筏上的木材作燃料,其结果必然导致木筏越来越小,最终会使大家都沉入水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漫画从深层次说明人类目前过度索取资源,损害环境,将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
教材P95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材P100~P101思考
1.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颁布实施。为了落实该议程,我国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就如下图所示: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困难有: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
解决办法: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言,中国今后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而不考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材P101复习题
1.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等严峻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
3.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查找案例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课件62张PPT。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发展经济核算劳动废物自然环境损失规范 和谐与平衡其他生物环境污染消费
投入产出利用排放
政策法律发展计划政策和规划行为资源经济发展清洁市场规律公众行为消费旅游消费水平共同的但有区别的伙伴转变观念 调整行为和加强国际合作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从总体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  )
A.冰川消融面积过半
B.气温波动下降
C.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D.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气温有相关性
2.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
C.寒潮频发 D.全球气候变暖
1.D 2.D [第1题,据图可知,1960~2010年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在减小,气温波动上升。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故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1970年冰川面积约为350千米2,2010年约为300千米2,消融量并未过半。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阿尔金山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小。]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碳中性”是指生活中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森林、大海等资源,将这个量抑制到地球可以吸收的程度,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2008年2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完成第3~4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  )
A.冰岛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
C.挪威有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D.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高,是世界上人均种植树木最多的国家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全球平均气温与现在相比大大降低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3.B 4.C [第3题,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那些大量消费矿物能源,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或现象,A、C、D三项均有利于全球变暖的防治,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第4题,绝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则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全球变暖减速,有利于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
为了支持联合国国际森林年,第40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强调森林所提供给人类生命维系的价值,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固有联系。据此完成第5~6题。
5.可能演化成酸雨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
C.乱砍滥伐 D.大气污染
6.随意抛弃废旧电池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有机物污染 B.大气颗粒物污染
C.土壤重金属污染 D.大气气态污染
5.D 6.C [第5题,酸雨是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和NOx形成的,属于大气污染。第6题,旧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易导致土壤污染。]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8.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  )
①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 ②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 ③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 ④涂抹防晒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C 8.B [第7题,氟氯烃化合物广泛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第8题,减少氟氯烃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介绍了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5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2017年,中国属异常偏暖年份,地表年平均气温接近20世纪初以来的最高值。《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科学认识气候变化,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a、b都与CO2的增多有关,且b还释放废热,可判断a应是毁林,b是燃烧矿物燃料;气候变暖产生c,c又促使海平面上升,可判断c是极冰融化,d是沿海低地被淹。第(2)题,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总量大有关:我国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排放CO2量多;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CO2排放量大。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可结合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提出: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第(3)题,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沿海的低地,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从应对气候变暖、防止海水入侵、加强预报、加固海防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开发沿海土地;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以减少海水入侵的影响;加强监测和预报;应对气候变暖,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等级过关练]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2题。
10.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2.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A 11.D 12.D [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11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第12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
13.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第(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 “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
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史前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1.A 2.C [此思想形成于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区”,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3~4题。
3.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4.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3.D 4.C [第3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4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6.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5.D 6.B [第5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第6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7~8题。
7.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7.D 8.A [第7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⑧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8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加剧,低碳经济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节能、减排”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2)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根据公平性原则,推行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试分析原因。
[解析] 材料一图实际上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史前文明时代,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在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获取食物;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能源燃烧排放的废气。推行低碳经济是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度消费,减少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利用含碳的能源。
[答案](1)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2)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提高能源利用率 适度消费、节约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4)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排放废弃物量占世界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等级过关练]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11.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10.A 11.B [第10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11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商城的位置示意图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C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B项强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C项强调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D项强调旅游业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故C项正确。]
13.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人类四大文明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的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
[解析] 第(1)题,图①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猎才能维持生命。第(2)题,环境问题是在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四幅图中②代表了该阶段。第(3)题,图③所示为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4)题,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着道德的义务与责任。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②。
(3)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4)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如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回答1~2题。
1.对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2.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非洲国家状况相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A 2.C [第1题,正确认识数轴表示的内涵是关键,Ⅰ类模式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保护完善,因此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第2题,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问题突出,与Ⅲ类模式对应。]
下图为某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  )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太阳能产生沼气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4.生态农业建设,使该村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具体体现在(  )
①发展生物能 ②规模化经营 
③清洁化生产 ④增加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B 4.C [第3题,依据图示,①表示饲料加工的精饲料和下脚料供给养殖业;②表示种植业的粮、菜、棉等供给农户;③表示农作物秸秆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④表示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供给市场。第4题,沼气、养殖的废液、粪便、沼渣等进入种植业,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下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6.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A 6.D [第5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工业;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工业。第6题,并非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
[等级过关练]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第(2)题,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炭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第(3)题,从图形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
[答案](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