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
1.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2)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
(3)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湿淋淋 林林总总 粼粼 碧波粼粼
B.寂寞 默然置之 沙漠 莫测高深
C.跫音 蹩脚货 舵手 穷穷孑立
D.携手 含意隽永 回旋 头晕目炫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芦荻 洗涤 祖逖 嫡系部队 B.忧怀 悠然 犹存 无耻之尤
C.春帷 维持 潍河 惟妙惟肖 D.门扉 菲薄 诽谤 腓骨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十分合理,同学们都随声附和。
B.刘姥姥做了一个老母猪吃食的动作,连平日里板着脸的老太君都忍俊不禁。
C.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让唐僧等人望洋兴叹啊。
D.上级领导来视察敬老院时,走马观花般地细细慰问了老人及工作人员。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6.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一)错 误
郑愁予①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②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注释】①郑愁予:台湾诗人。②跫音:脚步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结构上来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是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在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文字纯净、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辞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的两句诗,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短句可见过客之匆匆,长句可想守候者等待之漫长。
B.第二节诗句中,有韵脚上的呼应,有字数、结构上的对应,这些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C.这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一个游子被等待心上人的江南女子疑作“归人”,最终澄清事实,表达了对痴心思妇的同情。
D.“莲花”“柳絮”“春帷”“跫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事物;何其芳三十年代《花环》一诗中有“你有更美丽的夭亡”这样的诗句。从《错误》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诗歌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二)篱笆那边
艾米莉·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9.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诗人在生活的一瞬间所萌发的天真无邪、快乐活泼的心理,如同一篇童话,把我们带回了童年的幸福时光,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往事吧。诗句虽只有短短九行,但并不贫乏、单调,而是几经曲折和变化。请发挥你的想象,用简洁的语言完整讲述“孩子”面对“草莓”时情绪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说说在你眼里,诗中的“篱笆”“草莓”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安排“上帝”这个角色有什么深刻寓意?如何理解“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人狄金森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的诗歌创作被盛誉为“灵魂风景的画像”,即在诗中努力挖掘人们内心的隐秘情绪。再读此诗,你能感悟出它的几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画:中国人特有的民间艺术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大多在新年时张贴,用于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喜庆吉祥之意。在中国,一提起过年,几乎每个人心中都会出现一幅色泽鲜艳、喜气洋洋的年画,其中承载了太多中国人关于年的美好记忆。
②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帖”,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才由此定名。
③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各式各样,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④年画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年画内容有金鸡、春牛、胖娃娃、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chōng jǐng,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年画多数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⑤年画最早是以门神的形式出现的,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汉代甚至秦代,然而年画的真正形式是在宋代。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宋代年画的主要题材有门神、门画、灶王、钟馗、桃符、春牌等,一年一换,百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明代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的信仰渐渐淡化,而以盼望五谷丰收、百福临门、子孙昌盛、长生不老的思想为主。因而,寓意吉庆祥瑞的年画也得以发展。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民国初年,开始出现阴阳合历的月份牌年画。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⑥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五彩缤纷的点缀,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从题材内容,而且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版式里,都能一眼识别出来。可以说,年画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内涵。
⑦近年来,传统年画似有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趋势,但其承载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会消失,即便它不再彰显,也仍然会融入我们的血液里、灵魂中……
12.根据拼音写汉字。
chōng jǐng 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②-⑥段具体介绍了年画的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4.下列文字最适合放回文中的第几段?为什么?请具体说明理由。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我们熟知的三大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均为明代开始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都是作为门画在中国人过年时张贴的。
B.我国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C.我国年画起源于汉代,正式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
D.各地年画都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洄,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快)
C.迳黄牛山(经过) D.犹望见此物(好像)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色如人负刀牵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20.【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短诗五首
1.(1)拟物 (2)比拟 (3)比喻
2.A(点拨:B.默—漠;C.穷穷—茕茕;D.炫—眩。)
3.C(点拨:C项中均读wéi;A项分别为dí,dí,tì,dí;B项分别为yōu,yōu,yóu,yóu;D项分别为fēi,fěi,fěi,féi。)
4.B 5.B 6.A 7.B 8.C
9.看到草莓,萌发了要爬过篱笆的欲望;陡然间想到会“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产生了心理上的矛盾,犹豫迟疑;然而草莓的诱惑真是太大了,于是想到,上帝如果“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于是原谅了自己在那一瞬间淘气的冲动。 10.“篱笆”是守旧的象征;“草莓”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 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拾纯真,他也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中美好的东西。
11.结合她的生平,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草莓”象征人世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篱笆”象征诗人心灵的内部世界与人世的外部世界之间的一个障碍物;“上帝”指想走向外部世界的矛盾情意(如被弄脏)或世人的认知和理解(如被责骂)。诗歌也许是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瞬间感悟:她感悟到那颗“草莓”就是一种诱惑,或许是美好的,或许是邪恶的,我们远远地看着它。人的欲望就是一道“篱笆”,隔着这道“篱笆”,总感受到那颗“草莓”是甜的。但“上帝”,即理智,总是约束人们,而人们总想寻找一个理由冲破欲望的“篱笆”,有的冲破了,有的始终站在“篱笆”的这边。(还可以有其他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12.憧憬
13.称呼变化 历史发展 文化内涵
14.第⑤段。该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三大年画之乡均为明代兴起为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寓意吉庆祥瑞的年画在明代得以发展,与第⑤段说明年画历史发展的相关内容吻合。
15.D 16.D 17.C
18.(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意思对即可)
19.湍急 迂回(或:纡深) 侧面
20.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已经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算很高了,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经过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还是和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深远,回头看去还是(和原来)一样。
参考答案
3.短诗五首
1.(1)拟物 (2)比拟 (3)比喻
2.A(点拨:B.默—漠;C.穷穷—茕茕;D.炫—眩。)
3.C(点拨:C项中均读wéi;A项分别为dí,dí,tì,dí;B项分别为yōu,yōu,yóu,yóu;D项分别为fēi,fěi,fěi,féi。)
4.B 5.B 6.A 7.B 8.C
9.看到草莓,萌发了要爬过篱笆的欲望;陡然间想到会“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产生了心理上的矛盾,犹豫迟疑;然而草莓的诱惑真是太大了,于是想到,上帝如果“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于是原谅了自己在那一瞬间淘气的冲动。 10.“篱笆”是守旧的象征;“草莓”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 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拾纯真,他也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中美好的东西。
11.结合她的生平,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草莓”象征人世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篱笆”象征诗人心灵的内部世界与人世的外部世界之间的一个障碍物;“上帝”指想走向外部世界的矛盾情意(如被弄脏)或世人的认知和理解(如被责骂)。诗歌也许是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瞬间感悟:她感悟到那颗“草莓”就是一种诱惑,或许是美好的,或许是邪恶的,我们远远地看着它。人的欲望就是一道“篱笆”,隔着这道“篱笆”,总感受到那颗“草莓”是甜的。但“上帝”,即理智,总是约束人们,而人们总想寻找一个理由冲破欲望的“篱笆”,有的冲破了,有的始终站在“篱笆”的这边。(还可以有其他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12.憧憬
13.称呼变化 历史发展 文化内涵
14.第⑤段。该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三大年画之乡均为明代兴起为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寓意吉庆祥瑞的年画在明代得以发展,与第⑤段说明年画历史发展的相关内容吻合。
15.D 16.D 17.C
18.(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意思对即可)
19.湍急 迂回(或:纡深) 侧面
20.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江水继续向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已经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算很高了,又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经过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还是和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深远,回头看去还是(和原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