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1单元-现代新诗-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1单元-现代新诗-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9 21: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2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寂寥  沧茫  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
B.萧瑟  傍徨  凄婉迷茫  天伦叙乐
C.衣袖  潋滟  咄咄逼人  剑拔弩张
D.凌侮  荆棘  融会贯通  感人肺腹
解析:选C。A.沧—苍。B.傍—彷。D.腹—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________,以“还原真相”“不合常理”为幌子抹黑英雄、歪曲历史,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谴责如潮的舆论。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当此之时,以全网互动形式倡导“崇尚英雄”、热议“精忠报国”活动,也是对这一法律的生动践行。
(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________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________,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有人说:“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地遗忘。”“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还在继续。无论是________的知名英模英烈,还是普通网友讲述的“年老失聪的外祖父”“沉默寡言的父亲”“当年小学的代课教师”,都将在人们自发参与、互动传播中,凝结为一份独特的全民记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曾几何时  旷日持久  披肝沥胆  耳熟能详
B.光阴荏苒 旷日持久 恪尽职守 了如指掌
C.光阴荏苒 经年累月 披肝沥胆 了如指掌
D.曾几何时 经年累月 恪尽职守 耳熟能详
解析:选D。第一组:“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光阴荏苒”指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流逝,时间渐渐地过去了。第二组:“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指经历的时间久,后者指消耗的时间久。第三组:“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披肝沥胆”比喻坦诚相见,竭尽忠诚。原句形容英雄人物“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不能使用“披肝沥胆”。第四组:“耳熟能详”指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了如指掌”指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了如指掌”不能用于人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以“还原真相”为名抹黑英雄、以“不合常理”为名歪曲历史的言论,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谴责如潮的舆论。
B.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抹黑英雄、打着“不合常理”的幌子歪曲历史,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舆论如潮的谴责。
C.以“还原真相”为幌子歪曲历史、以“不合常理”为幌子抹黑英雄,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谴责如潮的舆论。
D.以“还原真相”为名歪曲历史、以“不合常理”为名抹黑英雄的言论,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引发舆论如潮的谴责。
解析:选D。画线句存在的语病较多,一是“以……为幌子”句式杂糅,应说成“以……为名”或“打着……幌子”;二是语序前后照应不周,所谓“还原真相”其实是“歪曲历史”,所谓“不合常理”其实是“抹黑英雄”,前后应保持对应;三是“在网络上反复出现”缺少必要的主语;四是“引发……舆论”不搭配。另外,画线句前半句也以分说为佳,故答案选D。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
B.努力成为英雄,更要寻找英雄、崇尚英雄
C.努力成为英雄,更要崇尚英雄、寻找英雄
D.崇尚英雄、努力成为英雄,更要寻找英雄
解析:选A。作为第二段的开头句,要注意与上文的衔接,上一段讲的“活动”其实是对英雄、英烈的肯定,即找回我们的英雄,所以“寻找英雄”应置于句首;第二段括号后面的内容讲的是新时代中国各行各业的英雄,结论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这些内容是受“更要努力成为英雄”引领的。故选A。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
A.今天惠临贵公司参观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为此特向你们表示诚挚谢意。
B.你们家现在几口人?你的内人现在在哪里工作?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吗?
C.您老不在府上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为了一瞻您的府第的风貌。
D.施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2017年生命科学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解析:选D。A.“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C.“舍亲”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亲戚,不能用于称对方的亲戚。D.“台鉴”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使用正确。
6.下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词是一种有一定格律的韵文,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B.“沁园春”“采桑子”是词牌,“长沙”“重阳”是题目;词牌不可以改变,题目则可以随意而定。
C.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
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一回事,都是指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解析:选D。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而词牌则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①《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②《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③《雨巷》运用了象征性抒情手法。
④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以《雨巷》为主语:                                    
                                    
                                    
(2)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主语:                                    
                                    
                                    
答案:(1)《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夏天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成名作。
(2)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戴望舒于1927年夏天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在其成名作《雨巷》中塑造的形象。
8.品读台湾诗人陈瑞山的哲理小诗《茶叶》,自选意象,另仿写一首,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茶 叶
火烤的煎熬
水烫的煎熬
一翻身
完成一片芬芳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示例是诗歌的形式,形式上由四小句构成,且隐含拟人修辞,写出了茶叶经过历练,留取芬芳,暗喻人生。自选意象时,这些方面要与示例相同,关键是要揭示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示例)绿竹/风吹的洗礼/雨打的洗礼/一挺腰/成就一份坚韧
9.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下面是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过程。(不超过80字)(3分) 


答:                                    
                                    
                                    
解析:这是对画家作画流程的简单概括,先要审读方框内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联系中间衔接的部分,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即可。
答案: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审美选择,成为画家眼中的竹子,再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经画家之手便成为画卷中的竹子。
二、阅读鉴赏(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0~11题。(8分)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 《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 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方欲晓”,通俗地说,它预示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
B.“莫道君行早”,作者意在说明发现了真理,不要以先行者自居,消解危难的责任重大,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
C.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D.整首词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但也流露出作者心情苦闷、意志消沉的一面。
解析:选D。心情虽然苦闷,但意志并不消沉。
1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佳句,这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答:                                    
                                    
                                    
解析:先从字面意思上来解释这两句词的含意,再分析表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踏遍青山人未老”,是指词人参加革命多年,但心依然年轻、充满朝气,依旧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风景这边独好”,是说虽然当时形势严峻,但词人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而为之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美好的人生。抒发了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8分)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
但爱臧生③能诈圣,可知宁子④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⑤兼照乘⑥,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④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有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⑤燔柴:大火。⑥照乘:明珠。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的高贤。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诗歌通篇议论说理,多次使用反问语气,似疑实断,以问为答,气势逼人,有不可遏制的激情。
解析:选A。A项,“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少”错误,“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是: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有发生过?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
1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5分)
答:                                    
                                    
                                    
                                    
答案:①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②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③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8分)
浣溪沙 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韩元吉:字无咎,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任镇江通判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此词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将与友人分别,词人约友人一同喝酒话别。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A项,“词人约友人一同喝酒话别”错误,这一句中有“懒”一字,说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同赏景。
15.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8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17.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8分)
声 声 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 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做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
解析:选B。B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
19.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3题。(8分)
饮九月初九的酒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解析:注意诗中“乡愁”“母亲”“父亲”等词语。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21.为什么说母亲“眉头深锁”既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2分)
答:                                    
                                    
                                    
解析:关键思考母亲喜与忧的内容。
答案:母亲为生“我”而喜,为“我”的成长尤其是长期漂泊在外而忧。
22.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2分)
答:                                    
                                    
                                    
解析: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这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游子思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
23.诗人为什么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2分)
答:                                    
                                    
                                    
解析: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特定内涵去理解诗歌。
答案: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意思是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三、作文(50分)
2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正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理想。由于现实生活有着诸多的烦恼,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同学之间的矛盾、与父母的代沟、为了升学不得已去做很多看似无意义的乏味的题目等。那么,你是如何在这烦恼中提升自我、超越烦恼、在精神上获得充分自由的?这道题目有两个限制,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二是必须写记叙文。写记叙文,必须具有描写意识,或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或描绘逼真的生活场景,在“诗意”上下功夫,使你笔端的描写充满诗意。
[参考例文]
诗意地生活
爷爷老了,快八十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走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儿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生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操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膛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地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