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弹簧与弹性 第2课时 物体的弹性 课件(10张ppt)+教案(含实验单)

文档属性

名称 4 弹簧与弹性 第2课时 物体的弹性 课件(10张ppt)+教案(含实验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9 15:03:56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2019/10/29小学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一学期科学与技术物体的弹性海绵塑料尺橡皮橡皮筋棉花塑料垫板橡皮泥泡沫塑料弹性施加力时,物体形状改变;
除去力后,物体形状恢复。
这种本领就叫做弹性。改变恢复空气?水?√×生活中的弹性自评物体的弹性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一学期p32-p33《物体的弹性》
教材分析:
《物体的弹性》是机械与运动模块的一个内容。弹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它被广泛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节课,就是要理清学生平时模糊的经验和认知,把弹性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使学生有科学的统一的认知。而且,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有这一概念,还要通过概念的运用,以判断物体有无弹性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弹性的科学定义的理解。
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物体的弹性》前承《玩偶盒子》一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弹簧的作用后,科学地解释弹簧最显著的特征——弹性;它后接《弹簧秤》、《用弹簧秤称重》两节课,是弹簧具体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课中学到的弹性是有范围限度的的这一点,也为之后学生正确使用弹簧秤、选取合适量程、不超出量程、不随意拉伸弹簧秤、保护弹簧秤埋下了伏笔。
纵览整个单元,单元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制作、观察、实验、交流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在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增长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学情分析:
关于弹性,学生是有经验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弹性物品,也可能知道弹性这个词,可是他们只有模糊的经验和概念,不能科学的对弹性进行解释。他们可能认为,能弹起来的就是弹性,或者认为能弹射别的物体的就是弹性,或者认为像弹簧这样伸缩自如的就是弹性。但这些都不是弹性的科学定义。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让学生仅凭生活经验猜测物品的弹性,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时再介绍弹性的科学定义和正确的判断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判断弹性,这样可以学生的加深理解。之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此外,关于弹性,学生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当受到的力量超出物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即便是弹性物体也会失去弹性。在认识弹性的过程中,必须要带领学生辩证地认识弹性,知道弹性有极限范围,这也有助于树立他们爱护器材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道弹性的科学定义。
能够用正确方法判断物体有无弹性。
了解弹性是有极限的,树立爱护弹性器材、保养弹性器具的好习惯。
感知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用正确的方法判断物体有无弹性。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上对弹性的定义,更正生活经验中一些错误的认知。
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空气和水的弹性。
教具学具
塑料尺、橡皮、塑料垫板、棉花、海绵、橡筋、橡皮泥、泡沫塑料、水、针筒;弹簧。
活动设计
活动一:思考与交流——弹簧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弹簧有着一定的经验,首先回忆弹簧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弹簧是有弹性的,教师要进一步问清他所认为的弹性是什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操作弹簧进行演示。这时还要问问其他同学对于弹性的理解。由于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对弹性会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这些经验和概念并不一定是严谨和科学的,这也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原因。
活动二:实践与探究——怎样判断物品的弹性
先不告诉学生科学上对弹性的定义,仅凭他们的模糊概念猜测物品的弹性,学生的猜测肯定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此时教师抛砖引玉,说出某一学生认为没有弹性的物品是有弹性的,学生肯定会十分疑惑,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这时,教师介绍弹性的科学定义和正确的判断方法,并用弹簧演示加以说明,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后,学生用正确的判断方法去判断实验物品,通过动手进一步理解弹性的科学概念、熟悉判断弹性的操作。值得指出的是,橡皮比较硬,不易按压变形,而泡沫塑料结构松散,容易按压出凹陷,而且容易折断。因此,学生可能在实验中因方法的不恰当产生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次检验,橡皮可以轻轻拗一拗,泡沫塑料则要扣下一粒捏一捏,并且强调施加力的方法也很重要。
活动四:观察与思考——弹性是有极限的
弹性是有极限的,即使是有弹性的物体,当受到的力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后,也会失去弹性。既然认识弹性,就要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全面地认识。本环节先让学生看到弹性物品的损坏,从而引发思考有弹性的物品怎么又失去了弹性。此时教师渗透弹性是有极限的,学生便能理解所看到的现象。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小心使用弹性物品,爱护弹性器材。
活动五:实践与探究——空气和水有弹性吗
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弹性的定义和判断弹性的方法,也已经用这个方法去判断了有固定形状的物品。本环节进一步用这个方法判断没有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水。学生首先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观察到它们的形变,学生可以提出各种想法,教师积极鼓励,提升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的有些方法是不合适的,教师应当立刻指出。比如学生可能说到用气球或塑料袋装空气,但是它们本身的形状就是不固定的,装入空气后,无法区分到底是气球和塑料袋的形状改变,还是空气的形状改变。所以必须用形状固定的容器来装也就是针筒。明确使用针筒之后,还要明确观察什么现象。用一只手的大拇指顶住针筒出口,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小心推动活塞,如果活塞能被推动并返回,那么针筒里的装填物就是有弹性,否则没有弹性。教师要示范针筒的使用,介绍判断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发现空气是有弹性的,水是没有弹性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形变的物体,也会存在弹性。而空气的弹性对于人类生活有时十分重要的,认识了空气有弹性的这一点,学生更容易理解之后环节中生活中弹性的利用。
活动六:思考与讨论——生活中的弹性
在生活中人品大量运用到了弹性。书本上给出一些图片,先让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再说说每种物品用到了哪种弹性材料,用了哪种弹性材料,依靠弹性来实现了什么功能。除了书本上的图片,学生还可以开动脑筋回忆出更多的例子,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再多准备一些例子,以备不时之需。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可以感受到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特色说明
先不告诉学生科学上对弹性的定义,仅凭他们的模糊概念猜测物品的弹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此时再介绍弹性的科学定义和正确的判断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判断空气和水有无弹性时,允许学生积极思考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并且解释说明,让学生明白使用针筒的原因。
渗透弹性是有极限的,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弹性,树立学生爱护弹性器材的意识。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弹簧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设计意图
思考交流,弹簧有什么特点。
交流,自己对弹性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说出“弹性”一词,此时教师应让学生交流他们认为的弹性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题:物体的弹性
从学生熟悉的弹簧出发,学生可能会说出弹性一词,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每个人对弹性的理解并不同。但是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弹性的定义,留在下一环节引发学生任职的矛盾,进而加深理解。
实践与探究——怎样判断物品的弹性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设计意图
观察,实验物品有哪些。
猜测,哪些物品具有弹性。
学习,什么是弹性,如何判断弹性。
观察,教师用弹簧举例弹性的含义。
动手,用正确的方法检验物品的弹性。
记录,在实验单上圈出弹性物品。
汇报交流,核对修改。
填写,实验单上的弹性判断方法的填空。
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器材时借助课件里的图片,避免学生擅动桌上器材。
在学生猜测哪些有弹性后利用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结合弹簧演示,说清楚受到外力时形状改变,外力消失后形状恢复这一点。可以拉伸和压缩都做一做。
学生的实验结果有分歧时寻找正确的学生进行演示。其中操作橡皮时拗一拗,操作泡沫塑料时抠下一粒捏一捏。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收拾桌面。
学生之前对弹簧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在猜测是肯定会有错误,此时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后会因此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有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正确科学的弹性的定义。
观察与思考——弹性的极限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设计意图
观看视频,超出弹性承受能力的物品的下场。
思考交流,弹性物品为什么会失去弹性。
了解,弹性是有极限的。
总结,爱护弹性物品。
当学生意识到弹性有极限后,立刻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弹性物品的意识。
完善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弹性。知道弹性是有极限的,当施加的力量超出物品所能承受的范围,物品将不再有弹性。从而树立学生爱护弹性物品的意识。
实践与探究——空气和水有弹性吗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设计意图
思考交流,怎样使空气和水发生形状的改变,怎样观察到这样的形变。
思考交流,为什么用针筒最合适。
思考交流,如何借助针筒进行判断。
倾听观察,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动手操作,利用针筒压缩空气和水,观察弹性的有无。
汇报交流。
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合适的方法改变并观察空气和水的形变。
学生可能会出现气球、塑料袋等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气球和塑料袋本身就没有固定形状,观测到的现象不能说明是空气或水的弹性。因此要用有固定形状的针筒来帮助我们观察。
教师示范针筒的使用,提醒学生开口处一定要封紧,推的时候用大拇指推就够快了,不要太用力,不要损坏针筒。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收拾桌面。
之前的实验对象是有固定形状的物品,而空气和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弹性的理解,也能提升思维。由于空气和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必须使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来限制住它们的形状,然后再挤压形变才能说明问题。
思考与交流——生活中的弹性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设计意图
观察图片,图中物品哪里用到了弹性材料,用到了哪种弹性材料。
思考讨论,你还见过哪些利用弹性材料的例子。
完成课堂评价表。
教师课前可以多准备一些弹性的实例,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关注物品中什么部件用到了弹性材料,用到什么弹性材料,运用弹性来达到什么作用。
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弹性被运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被运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板书设计
物体的弹性
施加力,形状改变
除去力,形状恢复
空气√ 水×
实验单
评价表
评价表
请你根据自己的上课情况,在“自评”一栏涂一涂五角星(请不要出现半个):
项目
自评
互评
现在我能准确地说出什么叫做弹性。
☆☆☆
☆☆☆
我能用正确的方法动手操作、判断弹性。
☆☆☆
☆☆☆
上课时我专心学习,认真思考。
☆☆☆
☆☆☆
我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
☆☆☆
实验中我和同伴相互谦让、一起合作。
☆☆☆
☆☆☆
我爱护实验器材。
☆☆☆
☆☆☆
实验结束后我和同伴一起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
☆☆☆
【附·详案】
思考与交流——弹簧有什么本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弹簧,谁来说说弹簧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述说操作弹簧,学生可能会说到弹性)
师:你觉得怎样算有弹性呢?
师:谁还有不同意见?
师:有弹性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弹性。
板书:物体的弹性。
实践与探究——怎样判断物品的弹性
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物品,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棉花,海绵,橡皮泥,橡皮筋,尺,垫板,泡沫塑料,)
师:你们觉得哪些是有弹性的?为什么?
师:听了那么多小朋友的回答,他们答对了吗?(公布答案)
师:咦,有些大家觉得没有弹性的物品都有弹性。
其实,关于弹性是这么说的:定义(课件)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以弹簧为例,要给它施加力,我们可以怎么做?(拉或者压)
它的形状怎么样?(改变了)
板书:施加力,形状改变。
师:把施加的力除去,应该怎么做?(松手)
弹簧的形状又怎么样了?(恢复)
板书:除去力,形状恢复。
师: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有弹性。
师:接下来,请大家用这个方法亲自检验刚才的这些物品,再次判断它们是否有弹性。
师:实验单第11页,一边实验一边完成实验单。实验开始!
师:经过实验,你们发现了哪些物品有弹性?
师:有些物品我们有了不同意见,我请小朋友来介绍,你们是怎么实验的?
(寻找正确实验的小组介绍展示)
观察与思考——弹性的极限
师: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物品都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可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这样……
(播放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明明是弹性材料,它们怎么恢复不了了呢?
师:弹性是有限的,如果形状的变化超出了极限,物体就会被损坏而失去弹性。
师:因此在实验时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爱惜器材)
实践与探究——空气和水有弹性吗
师:钱老师在研究弹性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很想知道水和空气有没有弹性,
可是空气和水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怎么才能看到它们形状的改变呢?
谁能帮钱老师想想办法?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想了许多方法,最后钱老师决定用针筒。
师:谁来说说针筒比其他的(塑料袋、气球)好在哪里?
师:我们把空气和水关进针筒后应该怎么做?
(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死死顶住针筒的出口,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小心按压活塞,然后放手观察)
师:怎么样算有弹性呢?
(如果活塞能按下去,松手后能返回来,就说明里面的东西是有弹性的;可如果压不动或者回不来,那么里面的东西就是没有弹性的。)
师:请你们试一试,开始。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是?
师:所以,空气是有弹性的,而水没有弹性。
板书:空气√ 水×
思考与交流——生活中的弹性
师:真棒,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判断物体是否有弹性的方法。
其实在生活中,弹性物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师:你们看。
师:这些物品哪里用到了弹性材料呢?利用的是谁的弹性?
师:你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弹性有了科学的认识。请同学们拿出评价单,结合自己的上课情况填涂自评一列。
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