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1~3题。
1.能表示水资源危机的漫画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漫画中的行为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水资源危机的表现就是水资源短缺,漫画③表现的就是缺水。第2题,漫画④中的耕牛是题眼,说明滥采瓷泥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第3题,非法采矿的表现是采富弃贫、储量消耗高,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这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漫画①中的“非法开采”是题眼。
【答案】 1.C 2.D 3.A
近年来,石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 )
A.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
B.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
C.石油总量供不应求
D.石油输出国限产提价
5.为保证我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下列措施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节油措施 B.加强地质勘探
C.投资开发国外石油 D.减少汽车数量
【解析】 第4题,“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做题时注意“客观”二字。第5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量增加,并不能依靠减少汽车数量的办法来保证石油供给。
【答案】 4.A 5.D
在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内蒙古、陕西的一些国有大煤矿,在开采五六十米的巨厚煤层时,只从中间开采,所谓“吃白菜心”,其余的被丢弃。阅读材料,完成6~8题。
6.“吃白菜心”将导致________增加( )
A.储量消耗 B.综合矿床利用率
C.土壤污染 D.矿区塌陷
7.“从中间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地表塌陷 B.水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8.为解决“从中间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最可靠的整治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回填采空区
C.回填矿区,进行复垦 D.优化用煤结构
【解析】 第6题,“吃白菜心”将增加煤炭单位开采量的消耗量。第7题,“从中间开采”是地下开采的方式,地下将出现采空区,如果回填不及时,可能出现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第8题,处理沉陷问题的最可靠方法是回填采空区;回填矿区是治理露天开采形成矿坑的有效措施。
【答案】 6.A 7.A 8.B
企业“占地”“圈地”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违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2013年7月1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工作会议,清查闲置土地将是国土部下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包括房地产用地,也包括其他用途的土地。回答9~10题。
9.导致我国目前住宅用地大量闲置的主要原因是( )
A.住宅需求量不大
B.住宅价格上升趋势明显
C.基础服务设施较差
D.住宅建设成本高
10.大量闲置的住宅用地会对我国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及不合理配置
B.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得土地价格急剧上涨
C.使城市周边耕地大量减少,农民失业
D.住宅土地供应量富余,房价下降
【解析】 第9题,住宅需求旺盛,导致住宅价格持续上涨。第10题,住宅建设的用地闲置导致房屋供应量不足从而导致房价持续上涨。
【答案】 9.B 10.D
二、综合题(共40分)
1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我国已在浙江镇海、岱山、山东黄岛和辽宁大连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并已陆续储油。据悉,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是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该地位于甬沪宁输油管网的前端,基地建设总投资约37亿元人民币,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
(1)选择石油储备基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石油储备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4)中国目前主力油田生产已经进入中后期,今后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地区主要位于________。
【解析】 第(1)题,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条件需满足便于进口石油、安全有保障和建设成本低三个条件。第(2)题,石油储备基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稳定油价、调剂市场等方面。第(3)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都位于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第(4)题,中国近年来新勘探开发的油田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海洋中。
【答案】 (1)能够方便地进口石油,在沿海要有深水港,陆上则需要交通非常方便,要有便利的管道或铁路运输;要有一个庞大的经济腹地,能够建立起完善的配套设施,安全要有保障;经济上要合理,成本不能太高。
(2)可以应对短期石油供应中断;可以稳定油价,调剂市场;对石油市场起到威慑作用,抑制投机交易
(3)位于沿海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便利。
(4)西部地区和海上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经历了60年的德国雕像
材料二 2016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3.65万公顷,全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 906.82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51.97万公顷。截至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 495.66万公顷(20.24亿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耕地警戒线约相当于0.8亩。
(1)破坏德国雕像的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它来自__________的燃烧。
(2)为减少破坏德国雕像物质的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导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4)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第(1)题,雕像多采用大理石雕刻,大理石很容易被酸雨溶蚀。第(2)题,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回收酸性气体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耕地减少主要是“占地”和“毁地”的结果。第(4)题,土地整理是为了增加土地的数量和提高土地的质量。
【答案】 (1)酸雨 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
(2)优化用煤结构;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回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等。
(3)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
(4)增加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农用地的质量。
(教师用书独具)
备选答案
①水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石油资源 ④地下采矿 ⑤煤炭资源 ⑥植树造林 ⑦耕地
我国能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布不平衡;(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0%。(4)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问题及成因
(1)问题:①石油供应紧张;石油进口依存度提高,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②石油进口的可靠性差。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1/4来自西非,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③石油进口脆弱性强。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以油轮为主,大约占90%,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发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1)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2)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3)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4)稳妥发展核电;(5)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6)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7)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8)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等。
世界几种能源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特点
分布
煤炭
优点: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技术难度不大;运费较低
缺点:发热量与燃烧效率低;污染环境严重
我国:北方多,南方少;山西省储量占1/3
世界:亚欧大陆煤带、北美煤带、澳大利亚和南非煤带
石油、天然气
优点:发热量高;便于开采、运输和使用,基本上是无灰燃料
缺点:储量比煤少
我国:东北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世界:中东、拉美、俄罗斯、亚洲、北美、西欧
水能
优点:可再生能源,具有综合效益
缺点:分布和利用受地形和气候制约显著
我国:西南、中南、西北。
世界: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核能
优点:能量密集,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缺点:核废料不易处理;核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我国: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
世界:发电量最多的是美国;比重最大的是法国
太阳能
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分散,不易利用和储存
我国: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华北地区
世界:北非
图甲和图乙为我国两区域的可利用风能时数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简要说明图甲和图乙所示区域风能蕴藏特点,试比较其形成的原因。
(2)填表比较图甲和图乙所示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
图甲所示区域
图乙所示区域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3)试分析图乙所示区域风能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风能时数线数值可以看出,两区域该数值均达到5 000,说明两区域风能资源丰富。原因可结合两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图甲所示区域为新疆,靠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冬季风力较大,而图乙所示区域位于低纬沿海地区,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台风频繁且受海陆风影响,风力较大。第(2)题,地形应结合区域地形类型进行比较,新疆“三山夹两盆”,东南地区多丘陵;气候要根据气候类型不同进行比较,新疆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可从内外流河、流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比较;植被应结合降水特征和自然带类型进行比较,新疆降水少,多山地草原和荒漠,东南地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3)题,分析区域风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该区域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另一方面,该区域具备风能开发条件,比如能源需求旺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图乙所示区域为我国东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能源需求旺盛且具备风能资源开发的各种条件。
【答案】 (1)特点:两区域风能蕴藏丰富。原因:新疆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吹向东南。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还有海风和陆风出现。
(2)
图甲所示区域
图乙所示区域
地形
以山地、盆地为主
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
河流少、多内流河,有结冰期
河流众多,水量大,无结冰期,直接入海(外流河)
植被
山地草原、温带荒漠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风能资源丰富,是风能开发的物质基础;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为风能开发提供资金保证;科技较发达,为风能开发提供技术保证。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世界各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图(2006年)
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2006年)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和中国。
(2)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 )
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
(3)荷兰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第(2)题,四个选项中,我国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甘肃,多晴天。第(3)题,荷兰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答案】 (1)中东地区 美国 日本
(2)D
(3)原因: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课件24张PPT。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章末归纳提升23456我国能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课标解读
1.结合事例判断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3.案例分析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2013年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氷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识记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2.能举例说明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识记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的内容、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
1.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重点)
2.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难点)
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1.如何判断某种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
【提示】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能量,属于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二是它的经济属性,即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至于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排除它们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资源。
2.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自然资源可分为两类。
分类
含义
举例
可再生
资源
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非可再
生资源
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2.可再生资源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为什么?
【提示】 不可以。虽然可再生资源能够再生,但其再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当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破坏其再生性。所以,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促进其更新、循环。
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基本国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2)原因
①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②客观因素: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③主要因素:由于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等。
2.土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口增长。
(2)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表现
3.矿产资源问题
(1)地位: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问题:矿产资源短缺。
(3)表现
3.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矿产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示】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经济发展迅速,矿产资源需求增加,③矿产资源浪费严重,④不合理开发导致矿区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
【问题导思】
材料一 我国七大水系人均径流量比较。
材料二 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省级行
政区
人均用水
量[米3/
(人·年)]
人均生活
用水量
[米3/
(人·年)]
人均生产
用水量
[米3/
(人·年)]
农田灌溉
公顷均用水
量[米3/
(公顷·年)]
万元GDP
用水量
(米3/万元)
江苏
610
70
540
30
570
宁夏
1 780
26
1 754
90
4 000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提示】 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原因:①人口众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珠江水系水量丰富,但近几年广州也实行夏季定时供水,试分析原因。
【提示】 ①珠江沿岸工业企业及家庭排放过量污水,污染水源,造成水质性缺水。②夏季用水量大,浪费现象严重。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的差异。
【提示】 江苏省的人均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人均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4.材料二中,宁夏的农田灌溉公顷均用水量比江苏多,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1.水资源问题的原因
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
地区
水资源的多少
存在问题
水资源分布
的总体特征
长江及其
以南地区
水资源
丰富
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从东南
向西北
递减
长江以北
外流河区
水资源
相对较少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内流河区
水资源
最少
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很不均匀,因此许多地区缺水比较严重。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开源
跨流域调水
修筑水库
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
海水淡化
人工降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阅读题图,分析图中左右纵坐标表示的项目内容和数字、横坐标年份变化及柱状变化,虚线变化趋势,来分析原因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水质好转。再从图中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城市绿地变化分析出水质好转的原因。第(2)题,水质下降的原因主要与倾倒垃圾、废水排放、沿岸绿化少、淤泥过多等有关。针对原因可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好转。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
【问题导思】
材料一 2007年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示意。
材料二 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示意。
1.中国地大物博,为什么说土地是中国稀缺的资源?
【提示】 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③我国2/3的面积为山区,土地后备资源不足;④从耕地质量上讲,中低产田比重大。
2.分析千百年形成的土壤层在一年一年变薄、变贫瘠的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水蚀、风蚀及沙漠侵吞。
人为原因:不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破坏植被、只种不养等造成耕地退化。
3.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退耕也是造成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表现
产生原因
影响
水土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人为因素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土地荒
漠化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过度放牧和乱垦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
土壤次生
盐碱化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酸化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硬化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
非农业建
设用地
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占用了大量耕地,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图示法记忆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一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二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思路点拨】 阅读题图:由材料一图中曲线变化和材料二图中b、c、d三地的位置来解决问题。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应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第(3)题,则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①人口稠密,②耕地总量少,③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则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出发,回归到图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图例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图例符号,再分析其在中国的区域分布状况;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
【答案】 (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图表展示]
教材第24页图2-4 2003~2007年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
[解图精要]
1.由图中图例和坐标系中纵横坐标表示项目和数据可知每一年耕地减少原因及所占面积大小。
2.由图中柱状构成和高低变化,可知我国耕地逐步减少。
[图表应用]
1.2003年,我国耕地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态退耕。
2.在2003~2007年期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包括哪几个方面?
【提示】 减少原因包括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方面。
教材第21~22页活动
【答案】 全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快,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也缺水,春季缺水最严重。因为:山东省径流总量较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而此时雨季还未到;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教材第24页活动
【答案】 1.建设占用耕地是实质性的耕地损失,耕地因产业结构调整转化为其他用途、灾毁耕地只是暂时的。
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和鱼塘用地等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将部分环境趋向恶化的耕地实行生态退耕,即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和鱼塘用地等,起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达到其他农耕地稳产高产的目的,这是以退为进的提高耕地质量的策略,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教材第25~26页活动
【答案】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有两种观点,即“梅托斯模型”观点和“新的平衡”观点,后者的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是正确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状况,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即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人类仍需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1.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关系的是( )
【解析】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但经过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则不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天然能源中也有部分属于矿产资源的范畴。因此,综合以上分析,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同时二者与能源又存在交叉关系。
【答案】 D
2.下面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
A.水污染严重 B.大气环境恶化
C.水资源匮乏 D.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由漫画可以直观看出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反映了水资源匮乏。
【答案】 C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 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量为6 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
材料三 “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25亿亩,因为分散在各地,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
材料四 在德国1996年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了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 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达75%,到2006年已达到85%。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四条即可)
(3)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多选)( )
(4)材料四中德国的做法是为应对哪种资源问题?
【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数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夏季风的进退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流域植被破坏和湿地毁坏破坏了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据材料三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第(4)题,材料四反映的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弃物利用水平,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蓄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3)BC
(4)资源短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到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达到28亿。
材料三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20%的淡水鱼类已濒临灭绝。在埃及,尼罗河的“清流改造”使得40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确确实实地给“清理”掉了。在欧洲,莱茵河河水受到严重污染,44种鱼类中有8类已销声匿迹,还有25类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反映了哪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产生的原因。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
【解析】 第(1)题,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第(2)题,材料二主要反映水资源短缺问题,其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污水净化处理、健全法制、法规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 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等。
课件66张PPT。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234自然资源的涵义
物质能量56
再生或恢复恢复再生生物土地风能潮汐能7矿产不可更新资源减少以至枯竭89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时间空间浪费污染植被湿地10人地关系人口增长11枯竭远低于后备资源121314中国的水资源问题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我国土地资源问题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以石油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以煤炭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情况,了解煤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由2012年11月份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已尽饱和进行设问,导入新课——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以石油为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相关资料,能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结合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状况,说出煤炭资源在利用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
2.石油、煤炭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应对措施中涉及的技术性、生产性问题。(难点)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能源矿产: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燃料等。
(2)石油危机
(3)石油枯竭的影响
①世界石油供应出现紧缺态势。
②石油价格上扬。
③我国与石油相关的工业群受到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2)措施: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3)我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③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
④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
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提示】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有限,而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许多国家为了预防石油供应中断,保障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开采方法
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方法
缺点
地下
开采
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回填
工程量浩大,填充矿井往往需要付出高昂代价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露天
开采
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被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场占用了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复垦
复垦的土地短期内植物生长困难,破坏的土地整理和恢复成本高,且难以恢复如初
开掘时尽量保护好地表土层,或者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等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煤炭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热污染等。
2.改进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1)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等。
(2)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3)加快废弃矿石的利用,变废为宝。
2.面对数量巨大的煤矸石,如何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提示】 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①用于发电、烧砖、铺路、填充塌陷区;②从中提炼有用物质。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问题导思】
材料一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分布示意图(2006年)。
材料二 2007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出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居前三位的国家。
【提示】 石油生产: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
石油消费:美国、中国、日本。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提示】 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到严重威胁。
3.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提示】 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资源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一是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逐渐因消费而耗竭;二是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两者结合,将使石油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扬,冲击石化工业,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些均构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开源”方面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2)“节流”方面
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3)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单位:亿吨)
材料 2013年1月21日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前十大原油来源国分别是沙特、安哥拉、俄罗斯、伊朗、阿曼、伊拉克、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阿联酋等。
(1)从图中可以看出,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将于________年之前超过5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________地区。
(2)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走出能源“困局”,一靠开源,二靠节流,简述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从柱状图中柱的高低数字变化和材料中排名,再结合我国石油现状来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2015年以前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超过50%;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进口地主要在中东地区(46%)。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增长快;石油来源地过于集中,需要远距离海运,安全隐患大。第(3)题,关键要紧扣“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
【答案】 (1)2015 中东
(2)石油产量增加缓慢;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石油来源地较单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节约使用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问题导思】
材料 山西省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
矿产资源开发前 矿产资源开发后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提示】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提示】 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煤炭
开采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
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煤炭
利用
大气污染、
热污染
释放CO2和SO2,产生废热
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我国优化用煤结构的主要措施
(1)煤改电。我国电力用煤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的70%左右,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重点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改燃煤为用电。我国已经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等地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实现向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跨区送电。
(2)煤变油。在技术上称为煤炭的液化,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其他碳氢化合物,如汽油、柴油等。这项技术既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寻找到以煤代油的能源替代品,弥补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
(3)煤炭地下气化。这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直接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地下气化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变用煤为用气,减少了煤的直接利用。这项技术由于集煤炭开采、运输、洗选、气化等工艺于一体,具有安全性好、投资少、效益高、污染少等优点,深受各国的重视。
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思路点拨】 结合图中各煤矿的分布和内蒙古“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分析造成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
【解析】 第(1)题,开采煤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第(2)题,电力输出对内蒙古来说,减轻了交通压力,延长了煤炭生产链,经济效益增加,但会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加剧。第(3)题,煤炭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土地复垦、加强地表保护,又涉及煤炭利用过程中对大气的环境保护。
【答案】 (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图表展示]
教材第28页图2-8 2001~2006年我国石油进出口量变化
[解图精要]
1.由图中我国石油进口量折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增幅较大。
2.由图中我国石油出口量折线变化可知我国石油出口量逐渐降低。
[图表应用]
下图是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2)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第(2)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其他三项均不合理。
【答案】 (1)B (2)D
教材第28~29页活动
【答案】 1.略。
2.石油资源的短缺,将会影响到石油加工工业、石油化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工业,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交通出行、衣服的购置、生活必需品的添置等。
教材第29页活动(下)
【答案】 1.我国石油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①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运输过程中的漏油现象;②技术、工艺落后,石油在燃烧过程中燃烧不充分、利用效率不高。
2.交通工具需要石油,人类所穿化纤衣服来自石油,使用的塑料制品来自石油。其中有的有节省石油的潜力(如交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美国《地理》杂志2017年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9 655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
1.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2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答案】 1.C 2.A
3.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它在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建设等矿山环境整治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典型。读“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什么?
(2)露天煤矿易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危害?
(3)露天矿区往往会建设隔离护坝,为什么?
(4)土地复垦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露天开采过程中要剥离表层土,使植被遭破坏,造成生态及环境问题。对于采空区进行回填复垦既可以治理生态问题,也可以治理环境问题。
【答案】 (1)当地的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露天采矿,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等。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发展以风电消纳为导向,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3 300万千瓦,超过了三峡的装机容量。
材料二 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及某地景观图。
材料三 《经济参考报》的一则报道中写道,在飞机就要降落呼伦贝尔机场时,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
(1)材料三中所述现象体现的环境问题为____________。
(2)分析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3)图中某地的居民正在为“输煤”还是“输电”而苦恼,请你帮其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4)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开发风电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草原“露出黄色沙面”可以判断该现象体现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图片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主要是大规模开矿导致的,而治理措施要结合其产生的原因来考虑。第(3)题,分析输电和输煤各自的优缺点即可。第(4)题,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成本和需求状况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2)主要原因:大规模开矿对植被造成破坏,如露天开采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废弃物随意堆放产生污染等。治理措施:健全立法,规范开矿方式;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投入资金和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等。
(3)选择一:输煤。理由:对当地的污染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选择二:输电。理由:交通运输压力小,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输电的成本相对较低而电价较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接近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建设风电站;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减少对生物能的使用,保护植被,有利于荒漠化的防治。
课件60张PPT。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234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 5
供应上扬石油相关经济增长6
利用率替代7
节约利用率替代能源依赖资源勘探89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塌陷整体下沉回填浩大高昂10
毁灭性土地退化复垦复垦再种植成本高11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热直接燃烧洁净煤利用效率121314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课标解读
1.以土地资源为例,认识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并理解其主要特征。
2.结合中外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经验,知道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我国在保证耕地持续供应中进行的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方面成功的经验。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由我国“3·12”植树节和《土地复垦条例》的出台进行设问,导入新课——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植树造林对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2.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措施。
3.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1.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重点)
2.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难点)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植树造林。
2.防护林带的类型: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
3.目的: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4.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防风林、保护性犁地、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1.我们为什么要大规模植树造林?
【提示】 植树造林的理由: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抵御风沙,③进行碳中和,④人类生存保障,⑤创造经济价值,⑥履行责任环保教育,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⑧亲近自然回馈自然等。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的原则
(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2)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
(3)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2.土地整理
(1)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2)我国农村用地的现状: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
(3)
(4)主要方式:退宅还耕、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2.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总量18亿亩的目标,你认为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 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多,因此,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问题导思】
1.我国营造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这些防护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三北”防护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减轻旱灾的作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美国在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采取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作物的根系大都分布在土壤的疏松耕作层里,作物留茬或免耕,根系就可以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措施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
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土地荒
漠化
气候干旱,土地疏松,降水少或有时集中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开矿;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结论
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才是根本原因
防治
措施
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
读我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简述图示A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思路点拨】 由图中图例和分布情况获取必要信息确定水土流失分布规律和特殊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集中的区域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区域在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我国的地势特点,集中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第(2)题,A区域为黄土高原,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答案】 (1)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问题导思】
1.我国为什么要出台《土地复垦条例》?
【提示】 目的是落实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土地复垦活动,加强土地复垦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我国农村建房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外紧内松”、“摊煎饼”式向外扩延,形成众多的“空心村”。“空心村”现象带来哪些主要问题?
【提示】 既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和“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相矛盾吗?
【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的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包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土地整治的方法措施
(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解析】 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有的放矢,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中已说明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对于过量施用化肥,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对于灌溉水含盐量高,我们可以采取淡水淋盐的措施,引含盐量低的淡水淋洗或用雨水淋洗,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此季节可掀开棚膜,利用雨水淋洗;另外,对于次生盐渍化过于严重的大棚土壤,也可以采取利用别处低盐、好质地的土壤进行置换大棚盐渍化土壤的措施。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图表展示]
教材第35~36页图2-17 防风林 图2-18 梯田 图2-19 等高线耕作
[解图精要]
1.由图中一排树木位于农田的边缘可知为防风林。主要功能是抵挡风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农田危害的作用。
2.由图中一级级垄可知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由图中一圈圈土地可知为沿等高线犁地,也可减少水土流失。
[图表应用]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① ②
③ ④
(1)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④的主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净化空气
(3)为减少西北地区风沙对耕地的侵蚀,应大量种植图片________中的防护林带(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保持水土”是题眼,一般来说,坡度较陡的区域,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第(2)题,图片④中的文字是题眼,说明图片中的森林是水源涵养林。第(3)题,防风护田林可以减少风沙,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区域。
【答案】 (1)C (2)C (3)A
教材第35页活动
【答案】 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是:无论多么恶劣的生态,只要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去防治,是可以治理好的。
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做好以下工作: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做到预防重于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教材第38~39页活动
【答案】 1.略。
2.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讲,“宜耕土地”就是将此土地开垦为耕地后而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就不能称为“宜耕土地”。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水后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
3.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面积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荒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等现象。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为目的,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很多国家将植树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因为植树造林是防止________的最佳措施。( )
①水土流失 ②地面沉降 ③土地荒漠化 ④大气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的防护林带主要有( )
①水源防护林带 ②水土保持林带 ③防风固沙林带
④薪炭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第1题,从成因上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植被破坏的结果;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最佳方式。第2题,“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是题眼,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水土流失会加剧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薪炭林是为居民提供薪柴的防护林。
【答案】 1.C 2.D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联合国呼吁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5亿人直接受到土地退化的威胁,每年有1200万公顷可耕地由于土地退化和干旱流失。
土地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长期下降,其严重性和范围在世界许多地方正在日益加大,超过20%的耕地、30%的森林和10%的草原正在退化。估计有15亿人,或占世界1/4的人口直接依靠正在退化的土地为生。
(1)你认为防止土地退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水土流失是造成耕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哪些耕作方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3)为解决15亿人的吃饭问题,开发新的耕地势在必行。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科学的行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回答问题时可结合下列思路进行分析:土地资源的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在进行土地退化的防治时应根据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牧业措施三方面入手。生物措施即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是指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答案】 (1)植树造林。
(2)建设防风林、修筑梯田、轮作、实行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采取保护性犁地。
(3)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的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4.2018年6月17日是世界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倡议:全民参与防治荒漠化,共建美国中国。结合中国荒漠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1)简述我国荒漠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B所示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多选)
A.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变暖,蒸发旺盛,已成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D.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
(3)A地是荒漠化较快的地区,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自然原因主要从物质基础、气候条件、动力因素三方面分析。第(2)题,B为华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为人为原因,A正确;还有冬春季节多大风的自然原因,D正确。第(3)题,A地主要为半干旱的内蒙古草原地区,造成此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管理不善等,据此可找出相应措施。
【答案】 (1)特点: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或西北与华北地区)。成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2)AD
(3)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
课件51张PPT。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234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植树造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风沙洪涝保护性犁地梯田等高线56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生态环境开发耕地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生态7
农用耕地农用地道路沟渠不整废弃地退宅还耕土地复垦工矿压占生产功能备用耕地8910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112131415161718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右图①②③分别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煤炭 B.水能
C.铁矿 D.焦炭
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铁矿资源
【解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答案】 1.B 2.B 3.D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
4.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5.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解析】 第4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5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答案】 4.D 5.A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良田。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
①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6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直接将地面表土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土地退化。第7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作他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依据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
【答案】 6.D 7.C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8~10题。
8.漫画描述的人类行为产生相同资源问题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从耕地损失的方式看,漫画③描述的行为属于( )
A.建设用地 B.生态退耕
C.农业结构调整 D.灾毁
10.人类的下列行为会导致漫画①描述的资源问题的是( )
A.破坏植被 B.保护湿地
C.跨流域调水 D.退耕还林
【解析】 第8题,四幅漫画描述的行为依次是污水排放、建设占地、建设占地、采富弃贫,它们导致的资源问题分别是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和矿产资源短缺。第9题,漫画③中的人类行为属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占用耕地的方式。第10题,漫画①现象导致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将导致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将加剧水资源的流失,导致水资源短缺;湿地不仅是水源地,还具有植被的各项生态功能;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退耕还林将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水资源的储量。
【答案】 8.B 9.A 10.A
二、综合题
11.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一 见下图。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 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 mm,蒸发量大于3 500 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 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材料三 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材料四 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解析】 第(1)题,本地的沙山是固定的。这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出判断依据:考察队员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沙丘内部含水量较高,也有利于抑制沙山的移动。第(2)题,该湖泊位于38°N以北的高原地区,从气候条件上看,湖水冬季不可能不结冰,因而只能与湖盆独特的地质条件有关。第(3)题,湖泊水主要包括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和降水补给,根据材料可知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本地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从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地下水补给。
【答案】 (1)固定的。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整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
12.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99年和2009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森林草
地覆盖
率(%)
气温年
较差
(℃)
年降水
量(毫米)
河流含
沙量
(%)
粮食总
产量(万
千克)
人口
(万)
1999
4
18
33
430
1.5
9 600
30
2009
4.4
10
38
370
4.5
9 900
35
(1)该地区1999~2009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________%,同时________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这10年中,该地区平均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出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
【答案】 (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平均每公顷耕地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的;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及绿化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课时分层作业(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结合中国未来石油供需平衡预测表(单位:亿吨),完成1~3题。
1.未来十年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未来十年,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3.表中数据说明,在未来十年里,我国应( )
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表中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越高,说明经济发展越迅速。第2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大。第3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答案】 1.D 2.B 3.C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 D.接近原料产地
5.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是我国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的煤炭资源并没有过剩,但产量大。
【答案】 4.D 5.B
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石油在我国的能源供给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7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工程第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建成,这对于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已建成舟山、镇海、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备原油3 325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势在必行。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应建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
7.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 )
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 ④加大能源的调配程度,维持能源生产消费均匀的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6题,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的原则为交通便利,便于从海外进口以及尽快投放到石油消费市场,故应建在东部沿海地区。第7题,目前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量过大,能源的利用率过低,故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此外还要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等。
【答案】 6.B 7.A
2018年5月8日至11日,由新加坡Industry Platform主办,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联合承办的第六届亚洲核能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秉承“立足于核能行业,服务于核能行业”的理念,聚焦亚洲以及全球核电核能市场发展。会议讨论了亚洲核工核能市场的发展与前景,从投资决策到生产建设,从运营管理到核废料处理,以及核能产业的国际合作,为全球参与核能领域的企业提供了交流和拓展的平台。据此完成8~10题。
8.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A.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状况
9.目前,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
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
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
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
10.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是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缺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措施之一,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解析】 第8题,随着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紧张,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全省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能源保障体系,为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能源支撑。第9题,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而我国是以煤炭为主,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水能、核能等所占的比重偏小。第10题,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唯一举措。
【答案】 8.B 9.A 10.C
二、综合题
11.图甲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乙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解析】 第(1)题,应首先明确阴影区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然后从能源的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图示地区地形、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建设的区位条件。第(2)题,应联系图中的产业链的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应充分联系鲁尔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该区与鲁尔区的不同之处,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然后从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开矿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因素。
【答案】 (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 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8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材料二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风险。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圈定浙江镇海、舟山、山东黄岛、辽宁大连四个石油储备基地。
(1)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说明石油储备的目的是什么?
(3)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升趋势,我国应采取的积极能源政策有(双选)( )
A.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不断提高煤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B.加快西部油气资源开发
C.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
D.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产品价格
【解析】 第(1)题,石油依赖度实际上就是石油的供需缺口(开采量和进口量的差值),该缺口的大小高低与石油的产量和进口量的对比有关,因此分析石油依赖度时应从影响石油消费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入手。影响石油产量的主要因素是采油条件,影响石油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第(2)题,材料二中的“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题眼。第(3)题,“积极”是关键词,严格控制石油进口量和提高能源产品价格均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积极”的条件。
【答案】 (1)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2)防止进口石油中断,保障石油、经济和国家安全。
(3)BC
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局部区域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D.建设征地过多
2.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形平坦 D.热量条件好
【解析】 第1题,通过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此图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因该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和城市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征地过多,造成该区耕地大量减少。第2题,与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相比,该地区优势区位条件是热量条件好,其他三方面均不如东北的这两大平原。
【答案】 1.D 2.D
读下表,完成3~4题。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
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
速度(平方
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3.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4.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3题,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增加。第4题,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是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因此,防治沙尘暴和土地沙化应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3.D 4.B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缓解环渤海地区春季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6.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⑤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
A.①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5题,从“开源节流”角度考虑,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方面的措施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6题,造成目前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不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5.D 6.D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7~9题。
7.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C.19% D.21%
8.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9.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 第7题,在土地利用结构图中,未利用地占20%,在土地资源构成图中不适宜地占1%,二者的差就是区域的土地后备资源。第8题,该区域的宜农地仅占12%,但耕地却占40%,说明大量的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植被破坏将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第9题,“现阶段”和“最有效”是题眼。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效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将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该地大量林带和草地开垦为耕地,说明人均耕地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不可能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答案】 7.C 8.B 9.B
10.我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各项建设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B.山区退耕还林
C.围湖造田,开垦草原
D.扩大耕地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解析】 我国应该退耕还湖、退耕还草,保持生态平衡。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施行该耕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下表是M地区推行“保护性耕作”前后的相关数据。
土壤
水分
土壤
空气
土壤有
机质
大气悬
浮质
大气
水分
实施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施后
23.5%
16.7%
3.2%
3.4%
34.5%
(1)M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该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2)结合表格数据和相关知识,概括M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哪些改善?
【答案】 (1)河套平原 灌溉水源 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2)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局部气候;提高农业技术。
12.在农牧交错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易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在依靠灌溉的绿洲地区,由于上游不合理的用水和扩耕,会造成下游绿洲的消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图甲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统计示意图。图乙是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
乙
(1)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抓住题干材料中“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等关键信息。同时,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数量从1996年的19.5亿亩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2亿亩,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第(2)题,正确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提取图中信息即可。第(3)题,读图明确生态退耕即退耕还林、草、湖等,其影响应从林、草、湖三方面分析。第(4)题,从原因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解决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与图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 (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退化
(2)灾毁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进灌溉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法保护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