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9 21: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景帝猜猜“我”是谁?我和景帝一直坚持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我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但我后世帝王被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最终失去了政权汉文帝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导入新课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导致东汉衰亡的主要原因。
3、分析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都 城: 背景:建立者:时间:1、东汉
的建立1.西汉后期朝政
2. 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
3. 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一、光武中兴腐败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材料1:“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思考:材料说明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汉武盛世公元前202年西汉文景之治元成哀平子
帝帝帝帝婴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都 城: 背景:建立者:时间:1、东汉
的建立1.西汉后期朝政
2. 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
3. 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一、光武中兴腐败王莽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外 戚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绿林赤眉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都 城: 背景:建立者:时间:1、东汉
的建立1.西汉后期朝政
2. 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
3. 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一、光武中兴腐败王莽农民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汉光武帝刘秀,汉景帝后裔。新莽末年,刘秀与其兄在家乡乘势起兵,加入绿林军,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的主力。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之后又经过长达十数年的统一战争,先后灭掉了各地的割据政权,使中国大地再次归于统一,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刘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都 城: 刘秀(光武帝)洛 阳背景:建立者:时间:1、东汉
的建立1.西汉后期朝政
2. 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
3. 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一、光武中兴公元25年腐败王莽农民光武帝亲自参加过推翻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
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巨大力量,他会怎样治理国家呢?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三: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 放心回家。
材料四: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10余人。
材料五: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2、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3、影响(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依据图片和史料说一说 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有何作用?东汉集市画像砖 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庭院画像砖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影响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提示:可从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背景、内 容、结果三个方面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③ 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不同点: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没有的。议一议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小组讨论: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3)统治者善于用人;
(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一,
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等。 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问题?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现象:母后临朝君权旁落依靠宦官夺回君权把持朝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三、黄巾起义背景:背景:时间:时间:领导人:领导人:宗教:宗教:结果:结果:影响:影响: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军预言1。张角利用“太平道”宣传组织群众。
2。黄巾军提出预言,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州牧割据: 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改刺史为州牧,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州牧拥兵自重。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知识拓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读一读西汉末年朝政乱,王莽把权来改制。
豪强支持刘秀建,光武中兴强政权。
豪强外戚宦官现,黄巾起义摇东汉。
叹东汉、惜东汉、忆东汉!
牢记治国百姓先!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建立东汉的衰败建立:措施:结果: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1.中央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2.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太平道当堂小结1.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
A.农民起义 B.世袭继承
C.谋权纂位 D.联盟征战
2.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AA随堂训练:
3.下列关于东汉中后期政治局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人民生活贫困
③时局动荡不安
④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A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
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火眼金睛王莽公元25年刘秀光武中兴年幼张角黄巾汉武帝汉高祖建立汉朝
休养生息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国大一统柔术治国
光武中兴汉景帝汉文帝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