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30 17: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县三中高一年级期中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王常樟 范围:必修一前三专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时间:2019-10-23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2.西周实行分封制,微子被封于宋地。微子代表的是(  )
A.王室子弟??????????????????B.伐商功臣???????????????????C.周王姻亲??????????????????D.亲周旧贵族
3.“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4.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  )
A.政事堂??????????????????????B.枢密院???????????????????????C.宣政院??????????????????????D.军机处
5.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  )
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D.三司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  )
A.血缘世袭制度??????????B.社会推荐制度???????????C.门第恩荫制度??????????D.考试选拔制度
7.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8.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
A.“中外朝”制????????????B.内阁制度???????????????????C.军机处??????????????????????D.密折制
9.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B.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0.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受到中英鸦片战争直接冲击而发生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
11.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1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胶澳租界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5.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6.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  )
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
17.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
A.湖北军政府成立 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D.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8.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D.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19.有人找到一条历史标语条幅,可以辨识出“打倒叛党卖国的蒋介石”、“江西全省总工会宣传部印”等内容。据此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渡江战役
20.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毛泽东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为此,他(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2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
A.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  )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3.1988年6月11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万民争看。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
①李宗仁将军运筹帷幄 ②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③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歼敌万余的战报 ④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4.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B.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
A.1931年??????????????????????B.1935年???????????????????????C.1937年??????????????????????D.1938年
二、材料阅读(共50分)
26.(12分)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9分)
(2)根据杖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筒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9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年代
阵亡人数
1937
125 130
1938
249 213
1939
169 562
1940
339 530
1941
144 951
——摘自《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8分)
高一年级期中适应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故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故C项错误;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微子是殷商后代,不是王室子弟,故A项错误;微子是殷商后代,不是伐商功臣,故B项错误;微子是殷商后代,不是周王姻亲,故C项错误;微子是殷商后代,属于亲周旧贵族,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汉代还没有设立枢密使,故A项错误;唐朝枢密使没有取得与中书省相当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元朝废除三司使,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时候被废止,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宋元时期的掌管军事的机构,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前者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且直接管辖山东、山西和河北,后者是其它省份的地方最高军政机构,故A项正确;腹里指的是中书省的直辖区而并不是指中书省,故B项错误;元朝宣政院主管全国的宗教并西藏的地区而非材料中标注的京畿之地,故C项错误;三司是明朝时期掌管地方民、政、军事务的官僚机构,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血缘世袭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A项错误;推荐,与材料中“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B项错误;门第恩荫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相符,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并不规范,单凭这点不能并说明宋代权臣擅权,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宋真宗”“宰相李坑”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文化素养,故C项错误;相权仍能制衡皇权与材料中“宰相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相符,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外朝制度是汉代时期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B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密折制度缘起于康熙晚期,形成于雍正时期,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而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是指反封建,故A项错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太平天国运动先进的地方,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指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故C项正确;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没有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是鸦片战争的回声,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898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农民阶级开展的反洋教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所做的努力,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台湾开始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故C项正确,故A.B.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而随着这一过渡,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到中国是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的,因为列强从中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
13.【答案】D 【解析】《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德国享有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特权,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涉及到保护使馆问题,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时,各国在中国还没有使馆,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规定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界”,故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1901年《辛丑条约》以后,外国商人可以在内地经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获得的在华权益,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始于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惩办首祸诸臣”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中有体现,体现了清政府帮助西方列强镇压国内反侵略势力,彻底沦为西方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故C项正确;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近代外交的一种体现,这种现象并不能反应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A项确定主权在民,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B项属于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产生办法,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故B项错误;C项以“国务员辅佐”,实际上确立责任内阁制,制约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D项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与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包括在这场革命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创立了中华民国,即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有效的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所推翻的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等于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湖北军政府成立是1911年10月,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同盟会成立是1905年,顺序颠倒,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1912年1月,故B项错误;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顺序正确,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与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都顺序颠倒,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与材料中“1919年,……企望着巴黎和会”不符,故A项错误;1919年初,英、美等国操纵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与材料中“1919年,……企望着巴黎和会”相符,故B项正确;1924年,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与材料中“1919年,……企望着巴黎和会”不符,故C项错误;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的兴起,与材料中“1919年,……企望着巴黎和会”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破坏国共合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江西南昌起义,与材料中“打倒叛党卖国的蒋介石”“江西全省总工会”相符,故A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陕西,与材料中“叛党”“江西全省”不符,故B项错误;发生在北京,与材料中“叛党”“江西全省”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材料中“叛党”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故A项正确;1937年,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延安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B项错误;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C项错误;抗战后期,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发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号召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故A项错误;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故B项正确;1937年8月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项错误;中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是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结合,“八年抗战”(1937—1945年)是指全面抗战的时间,“十四年抗战”(1931—1945年)起自九一八事变,故A项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前中国已开始局部抗战,不符合“十四年抗战”,故B项错误;七七事变是“八年抗战”(1937—1945年)的开始,故C项错误;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已开始全面抗战,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由李宗仁将军指挥的,故①正确;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而百团大战则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故②错误;台儿庄隶属于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此役共歼敌万余人,故③正确;张自忠将军牺牲于1940年枣宜会战,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抗战期间中国牵制日军主力,不能据此推断反帝斗争的结果,故A项错误;也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也不能据此推断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25.【答案】C 【解析】1931是九一八事变,故A项错误;1935年是华北事变,故B项错误;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故C项正确;1938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6.【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2分)
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4分)
(2)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3分)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3分)
【解析】(1)第一小问时间,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小问主要职权,依据材料一,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量是非”,同时也监察百官。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由皇帝指挥”,可见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第二小问直接影响,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带来皇权高度集中;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
27.【答案】(1)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的多样性。(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由材料中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列强侵华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由列强发动战争后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谋求利益可知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由最初英法侵华到日本、再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说明侵略国家日益增多;由材料中列强不断侵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新疆、西藏可知侵略区域的多样性。
(2)结合史实可知列强侵华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清政府不断战败,出卖国家权益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社会性质上来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答案】(1)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作战比较积极,成为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主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
(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8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赢得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各国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