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练习
一、填空题?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集多种。? 2.《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3.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4.《都江堰》重点赞美了李冰_________精神。二、选择题? 5.“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6.“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7.《都江堰》是一篇(?? )散文??? a.女性??? b.学者??? c.文化??? d.科普读物三、解词题? 8.长城在甘肃一带,颈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在断壁垣间呼啸??? 颈厉:? 9.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邈远:?10.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突兀?11.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12.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川行华章:?1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雍容大度:?14.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众目睽睽:?1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到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 砭肤:?16.作家由此向现代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衮衮诸公诘:?17.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圭臬。四、简答题?18.长城与都江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19.与一般的游记作品相比,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20.本文的主旨(思想内涵)是什么?五、阅读分析题?21.阅读本文第三段(但是--中华民族),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与长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2.阅读本文第五段(它的水流--的后辈),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 作者在这里赞美都江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长城与都江堰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23.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充斥、莫名、趋附的意思。??? 本段的主旨是什么???? 本段的修辞方法有哪些??24.阅读本文第九段(即便是站在海边--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该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5.阅读本文第十二--十四段(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指哪两种走向????? 为什么看到市长的名片就立即想到了李冰????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纲领??26.阅读本文第十五、十六段(他是郡守--遥相呼应),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7.阅读本文第十七--十九段(他当然--的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冰的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别人的学问却"早已风干"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作者在这里赞美李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28.阅读本文第二十段(他未曾--这样长寿),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赞美了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9.阅读本文第二十三段(石像忠于--站在那里)回答下面的问题。?? “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分别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根据作者的观点,为官者活着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0.阅读本文第二十五段(继续往前走--另一副模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横江索桥上下水流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区别????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在这里写都江堰的水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2~l5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竞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它的水流不像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魂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当我站在伏龙观前,看着都江堰激流浩荡,大地震颤的情景,着实陡然一惊。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 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一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的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节选自《文化苦旅·都江堰》)
31.结合文意,品味“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一句的含意,回答下面问题:
(1)说长城“伟大"是因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25个字)
(2)“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言外之意是说都江堰有其比长城更伟大之处,那么,都江堰的“更伟大”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
32.文章开头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其原因是什么?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30字)
33.作者面对都江堰水,感受到了“一种更壮丽的驯顺”。那么,请问:
(1)“壮丽”具体表现在:
(2)“驯顺”具体表现在:
34.这篇文章在说明与描写主体时,使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两个例子,简要分析。
五、参考答案
l2.(1)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它卑处于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或: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
l3.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14.(1):翻卷咆哮,让人心魄俱夺。
(2:)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或:按筑坝者的指令调整走向)
l5.示例:(1)如以长城来映衬都江堰,有力地突出了都江堰才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2)如以海水衬托都江堰水,强烈凸显出都江堰水是更壮丽的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