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30 10: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我看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忧戚( qī ) 飘逸( yì ) 摇曳( yè )
枉然( wǎng ) 丰润( rùn )
níng( 凝 )望 yǒng( 咏 )赞
流pàn( 盼 ) màn( 漫 )游
2?生词注解
1.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2. 枉然:白白地。
3. 飘逸:漂浮,飘散。
4.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5. 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3?作者名片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4?背景追溯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
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3?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多媒体显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3?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 么样的图画?
【答案】 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描绘了向晚的 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1?舌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 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 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 看到“流云” “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 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 后文抒情做铺垫。
4. 这里的“你”指谁?
【答案】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 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 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 河里飘逸。
6. 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 的愿望?
【答案】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 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7. 【难点探究】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 不同?
【答案】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 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四、板书设计




(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
(
所看
所思
)
(
合而为一
热爱自然
) (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我





五、本文宗旨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 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 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雪指代高洁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比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恨之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