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关注地理过程 注重地理事物的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关注地理过程 注重地理事物的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8-05-19 15: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三—地理事物的过程、特征描述和分析以及空间定位 2008/5/06
专题五 关注地理过程 注重地理事物的分析
一、地理过程的概念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地理过程
①“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②需要强化的“过程”内容: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 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 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地表形态形成演化
●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 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 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形成原因
●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二、自然地理过程的知识点梳理和专题练习
1、运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变化的描述。
(1)城市热力环流的形成
[案例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
1.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3.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2)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案例分析2](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 36
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1)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18分)
【案例分析3】2004年全国卷(III)第36题:(3)若此次降水为上述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请叙述其成因。(9分)
(3)、台风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特征
『案例分析4』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例问题。
(1)海岸线的位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图中A城市附近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
(2)A是近百年来新建的港口城市,分析该城市布局的有利自然利条件。
(3)在城市A的建设过程,周围大片的湿地被填平,分析这种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
哪些影响?
(4)此时A城市的风向为________ ,在甲地海面上正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__ 。
(5)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知识点梳理』:
1、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2、锋面气旋及其天气变化
①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低气压区域,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它的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锋面气旋系统形成之后,将会对原有的单一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们知道,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即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统中,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都将形成有云和降水的天气,即锋面雨。当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②分析过程假设在北半球,船舶自东向西沿着AB路线从气旋中心以南(低纬度一侧)与气旋相向通过,会遇到如下的天气变化:
1)气旋前部(东部)气旋前部为暖锋云系和降水。降水位于地面暖锋线前200~400km范围内,一般为连续性降水。随着暖锋的接近,气压明显降低,风力增大,暖锋前多吹偏东风或东南风。
2)暖区(暖锋后、冷锋前)
当风向转为S-SW风表明暖锋已过,进入了暖区。此时气压基本停止下降。
3)气旋后部(西部)
当风向转为N-NW风(南半球S-SW风)时,表明冷锋已过,此时具有冷锋的云系和降水则多阵性降水和阵性大风。锋后气压稳定回升,风力迅速增大,当船舶远离冷锋后,天气转晴,风力也逐渐减小。
如果船舶自东向西沿着CD路线从气旋中心以北(高纬度一侧)通过时,则遇到的是锋面附近冷气团里的天气,靠近气旋中心有很厚的云层和较强的降水,风力增大,风向由SE→E→NE→N→NW作逆时针改变。
3、台风的形成条件和结构
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受热就会膨胀变轻而迅速上升,于是那里就成了一个气压很低的区域。这时四周比较冷的空气就会乘虚而入,迅速地流过来填补,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空气漩涡。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台风结构和天气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②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
4、雾的形成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2、运用图表等信息描述和分析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1)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描述(如下表)
(2)各类地貌的形成——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地表形态形成演化
『案例分析5』-读一下景观图片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形成过程。
分析瀑布的形成? 分析峡谷的形成
分析火山湖的形成 分析各个岩层的形成
『案例分析6』(2005年)“东南亚”题中第3问: 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案例分析7』——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读某石灰岩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地貌类型的名称,并分别描述该图中部和四周的地貌特征。
(2)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形区。
(3)该地貌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4)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应注意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8』-河流地貌的形成
1、阅读资料后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河口冲积岛。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中国共有400多个这类岛屿。
资料二:“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A岛政府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A岛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A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一倍以上。
(1)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推测材料二中A岛的形成过程。
(4)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2.读“黄河三角洲1956-1996年4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4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域面积有什么明显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2)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未利用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现有未利用土地应如何开发利用
(4)黄河三角洲地区拟进—步进行国土开发与整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这—课题,该地一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结合所学的知识,采用查阅费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开展研究活动。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内容。(至少答出三项)
『知识结构梳理』
冲积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区,每当降暴雨或者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洪流流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下渗增加,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砾石和泥沙在山口堆积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洪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洪积扇。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断层、凹陷等地质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造成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表明河流的重大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如河床岩石软硬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被流水侵蚀掉,从而形成高低差异很大的地势差别成为瀑布。
溶洞的形成: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 http: / / baike. / view / 165237.htm" \t "_blank )(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过程: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济南泉水的形成: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产生凌汛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机遇较多。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下殷追于上段。而且冰盖厚度下厚上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 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使上游水位增高。
湿地的形成条件在湿润地区,降水较为丰沛,或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水土流失问题
『案例分析9』实验原理分析(14分)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
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
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3)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和
的交换。
(5)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添入字母完成下表
(6)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______的过程。
(2)土地荒漠化过程
案例分析10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图及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回答。
(1)说明津德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2)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试分析农业侵入牧区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从而导致荒漠化的发展。
(3)请按因果联系将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过
垦过牧、③贫困饥荒、④土地生产力下
降四项填入“荒漠化加剧示意图”的方
框内(只填数码代号),并提出两种抑制
荒漠化加剧的可行方法。
『高考真题演练』:2005年河西走廊”题第5问: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水)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
(2)湖泊变迁过程
『案例分析11』阅读洞庭湖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洞庭湖位于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湖北省 C.湖南省 D.长江中下游地区  E.重庆市
②该湖对长江及其支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有何作用
(2)由上图可知:一个多世纪以来洞庭湖最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对上述作用有何影响
(3)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洞庭湖变迁的人为原因。
(4)下列措施可以缓解上述变化的有 ( )
A.流域内加强植树造林 B.实现退耕还湖C.疏通进出该湖的河道 D.人工加固加高湖堤
『案例分析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36分)
材料一 洞庭湖形态变化图
    
材料二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了在的咸水湖泊,1957年至1981年,实测水位下降了2.65米,面积减少了278平方千米,近年来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湖面继续缩小,原先离岸的鸟岛现在已和湖岸相连,成为一个半岛,给鸟类的生存繁殖带来不利影响。
(1)依据材料一,描述洞庭湖形态的变化及沿岸城市变化。(6分)
(2)比较洞庭湖与青海湖水体性质的差异。(4分)
(3)从材料可知洞庭湖与青海湖都存在萎缩现象,请分析造成两大湖泊萎缩的原因有何不同。 (10分)
(4)湖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其萎缩会造成哪些危害 如何保护这种湿地生态系统呢?(10分)
(5)说说两大湖所在地在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差异。(6分)
(4)寒潮的入侵过程
『案例分析13』右图示意入侵我国寒潮的源地和路径。
(1)西路寒潮源地是北冰洋,先后途经我国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_________高原东侧南下。(4分)
(2)中路源地是C区域一带, 从D________湖西侧南下,先后经我国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山脉,___________高原,华北平原,到达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 (6分)
(3)说明我国A、B地形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6分)
(4)寒潮对我国农作物危害最大主要在什么季节?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寒潮灾害?(8分)
(5)C区域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试分析其成因。(8分)
(6)有关D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4分)
A.是内流湖 B.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 C.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 D.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5)人类活动-修建水库的影响
案例分析14
分析图,完成下列问题。
(l)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下游河
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
分析大坝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
原因。
(3)水库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什么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
『知识点梳理』
水土流失: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
石漠化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
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过度樵采。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是乱砍滥伐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发生一般需三介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沙尘源;二是有强风作用;三是大气层结构不稳定。即在沙漠、沙地和沙质地表及无植被的裸露地表,空气容易受热,而其上的空气相对较冷,造成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容易把被大风刮起的沙尘吹到空中 。我国北方地区多属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破坏,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形成沙尘天气。
土壤盐碱化:盐渍化是指水灌地由于盐分积聚而缓慢恶化的过程。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大致有两方面因素导致土地盐渍化。 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导致土地盐渍化。由于河西走廊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在地下水浅埋地段,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蒸发而不断向地表迁移聚集。同时由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矿化程度控制着土壤盐分的分布,因此,水文地质条件成为盐渍化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埋深条件下,高矿化水分布区盐渍化程度较重;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埋深是盐渍化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位埋深越浅,矿化度越高,盐渍化程度越重。这是走廊平原原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盐渍化。目前许多地方大量开垦荒地,利用高矿化地下、地表水资源灌溉,最典型的如民勤一带开采高矿化度水灌溉,使土地不断积累盐分,逐渐发生盐渍化。同时在三大水系流域,灌溉方式仍为大水漫灌,在排泄不畅时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耕地不同程度产生盐渍化。 土壤盐碱化:在平原形成的过程中,河流水体中有大量的盐分存留在了平原成土母质和地下水的水体中,加之成土母质颗粒细密,造成地下水排水不畅且埋深浅,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浅层水经毛细管输送到地表被蒸发掉,毛细管向地表输水的过程中,也把水中的盐分带到地表,水被蒸发后,盐分就留在了地表及地面浅层土壤中,这样积累的盐分多了,又没有足够的淡水稀释并将其排走,就形成了土壤盐碱化。
三、人文地理的演化过程
1、产业的转移
案例分析15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成为重要的世界制造中心之一,我们制造了世界上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50%的鞋、1/3的箱包、1/2的微波炉,1/3的电视机和空调、1/4的洗衣机和1/5的冰箱 ( http: / / www. / n k=冰箱" \o "冰箱" \t "_blank )。
材料二:“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 如右图:
材料三:最近美国道康宁公司与德国瓦克公司拟在江苏省张家港地区申请大片良田建立有机硅厂。据粗略计算,该厂年产量为10万吨有机硅,需要纯净木炭数万吨,每炼1吨硅仅电炉的电耗就是1.4万度,生产过程还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存在着大量的粉尘污染。
(1)分析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微笑曲线”揭示了现阶段产品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附加价值有什么规律?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制造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4)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外一些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原因。
(5)简要分析这类企业的大量引进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进程
案例分析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A所在区域城镇分布历史变迁图
(1)材料一中,A所在地形区的名称?
(2)材料二中可以反映出,A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一、二所示信息,分析上题中城镇空间扩展的原因?
(4)A所在区域,湖区面积自AD1111年到现在有何明显变化?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对A所在区域腹心地区城市早期发展中的主要影响?
『案例分析17』城市化进程演化模型图,回答问题。
(1)城市区位比较优势
中的地理条件有 、
、 等。
(2)图中的“城市病”主要
指城市化速度太快过程中产生
哪些问题
(3)城市周边地带进入城市化的要素和标志有哪些
『案例分析18』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3)比较阶段I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专题演练』
(2006年江苏卷)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2)题(双项)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3.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生前 b.初生阶段 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B.M锋面为暖锋,N锋面为冷锋
C.M锋面锋后多雨,N锋面锋前多雨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6.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径流
输送环节的代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3是某地区地表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7~10题。
7.M地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盆地   C.地垒    D.地堑
8.引起该地区地表形态演变最主要的外部营力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波浪
9.阶段Ⅱ中,R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A.冰斗    B.风蚀蘑菇    C.海蚀崖    D.瀑布陡崖
10.该地区的自然带可能是( )
A.温带森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我国某平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平原发展演化的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12.形成该平原的主力是 ( )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辽河
流水侵蚀是重要的侵蚀作用,其侵蚀地表强度与地形、降雨、植被、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回答13—14题。
13.读土壤结构图,图中何种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读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图,当坡度超过400,流水侵蚀强度逐渐变小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A.坡面植被覆盖程度越好 B.降雨强度减弱,坡面流量减少
C.坡面流水冲击力减小 D.接受雨量减小,坡面流量减少
读哈尔滨城市离心力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中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交通拥挤 ②地价上涨 ③各类产业迁出
B.①地价上涨 ②交通拥挤 ③各类产业迁出
C.①各类产业迂出 ②交通拥挤 ③地价上涨
D.①地价上涨 ②各类产业迁出 ③交通拥挤
16.关于该示意图的正确叙述是( )
A.哈尔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散 B.导致中心商务区向郊区迁移
C.大量轻工业部门向郊区迁移 D.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读陆地和周围海洋的气压分布图,回答15—16题。
17.关于空气在垂直方向及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空气在陆地上空下沉、海面上
升,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B.此时空气在陆地上空上升、海面下沉,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C.此时空气在陆地上空下沉、海面上升,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D.此时空气在陆地上空上升、海面下沉,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18.若图中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太平洋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B.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的小麦生长旺盛
C.是我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最佳时期
D.南极上空臭氧含量达到最低值
读广州工业地域变化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促使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 )
①地价高低 ②接近人口稠密地区
③环境污染 ④干净的水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关于广州工业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 )
A.工业区都集中分布在珠江沿岸
B.外地迁入企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
C.外地迁入企业以钢铁及机械制造工业为主
D.主要从老城区向东部、南部迁移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21~23题。
2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2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作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2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一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时期一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回答24—25题。(双项)
24.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增多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25.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C.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D.城市化地面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26.读左图我国某区域图和右图该河流山西段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左图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左图中河流初冬和早春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 (1分)
并简述其发生过程:
(2分 )
(3)分析左图中鄂尔多斯内流区的形成原因(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回答):
(2分)
(4)左图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 (1分)
指出左图中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环境问题,并就其中一种环境问题分析原因。
问题: (2分)
原因:
(4分)
资料:右图流域中,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叫碛口。在繁华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的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几万斤。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其时,省内外流传着两句谣谚:“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形容碛口往来货物的吞吐量之大,又说“碛口待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骡马、骆驼回程时,再驮上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经碛口转销到黄河上游的大西北和内蒙古。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了南北。
(5)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碛,水渚有石者”。
下列对碛口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河流拐弯处 B.河流交汇处 C.激流浅滩处 D.河口位置
(6)简述碛口镇的形成。(利用地转偏向原理说明石滩、浅滩的成因及其对航运的影响。)
(2分 )
专题五——地理过程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2答案:A地未来30小时内因高压脊(或天气系统)东移,风向将由偏北转为东北风,再转为东风和东南风,同时随着等压线间距缩小(或气压梯度加大),风力略有增加。随着风向由偏北转向南,A地气温也会略有上升。
案例分析3答案 形成锋面雨的原因:华北地区8月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此时雨带北移至此地,东南暖湿气流与北下冷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降水。
案例分析4答案:(1)流水沉积;海浪侵蚀(2)位于亚热带大陆的沿海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位于河流沿岸,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有利于实现海陆联运。(3)吸收降水,削减洪峰的能力减弱;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中湿度减少,气候变干。 (4)东北风,气旋(飓风)(5)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案例分析6答案 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案例分析7答案:(1)喀斯特地貌。该地形区中部为山间小盆地,底部平坦,海拔约在200米以下;四周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山丘,高度一般在300米以下,山丘呈圆锥形,坡度陡峻,山丘间分布有小形洼地,说明属峰林和洼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首先是石灰岩的广泛分布,其次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便于溶解侵蚀,因而形成峰林、溶洞、洼地等。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
(3)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该地形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4)①发展农业生产时应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保护植被以免造成石漠化
②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水源和破坏溶洞与植被;
③兴修水利和拦水建坝时要注意防止渗漏;
④开采矿产和修筑道路时要注意认真勘探,防止坍塌。
『案例分析8』1、【参考答案】(1)①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②海潮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水流比降减少,流速急剧降低,造成泥沙迅速大量沉积,形成河口沙坝。随着河口沙坝的出现与发展,迫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又会产生新的河口沙坝。与此同时,河水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出露水面成为河口沙岛,如古沙洲。河口冲积岛形成后,泥沙继续沉积,面积逐渐扩大。同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流向南偏,使长江口北侧沉积速度加快,最终使古沙洲与北侧大陆联为一体。
(3)在古沙洲等河口冲积岛消失的过程中,长江口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在A岛处形成新的河口沙坝。河口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终于出露水面形成岛屿。随着长江泥沙的进一步沉积,A岛不断扩大,一直到现在。
(4)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和沙洲,从而使A岛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速了A岛的演化进程。(5)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2、参考答案(1)海域和水域面积明显缩小 其主要原因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逐年沉积成陆,造成陆进海退(2)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减少;中游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使黄河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3)1956年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1996年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地带 在沿海滩地可以发展海水养殖业(或培育牧草发展牧业等) (4)土壤盐碱化治理;耕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的发展;黄河断流防治等
案例分析9(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2分)(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5分)(3)外力作用(1分)(4)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2分)(5)如图(3分)(6)统一演化(1分)
案例分析10(1)特征:全年高温,一年中干湿季节明显交替 (2分) 成因:纬度位置低,一年中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2分)
(2)①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②草地变成耕地(旱地),③劳动力需求导致人口增加需求更多的耕地,④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等(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得分不超过4分)
(3)填图:A③ B④ C① D②(每空1分,共4分)
办法: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严禁过垦过牧等(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得分不超过2分)
高考真题演练答案: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案例分析11(1)AC(2分)  调节径流季节变化(2分) (2)面积变小、深度变浅(2分) 调节径流季节变化的能力减弱(2分) (3)流域内的乱砍滥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大增(2分);围湖造田(2分)。 (4)ABCD(4分)
案例分析12(1)面积缩小,支离破碎、被分割成多块,城市数目增加。(6分)(2)洞庭湖:为淡水湖泊,水温较高。青海湖:为咸水湖泊,水温较低。(4分)(3)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泥沙淤塞和围垦;(4分)青海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气候干旱,大量引水,汇入水量少,蒸发增加,水位下降。(6分)
(4)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多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干旱地区湖边土地盐碱化。(4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水源,限制取水;退田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国际合作。(6分) (5)青海:牧业,洞庭湖平原:种植业;青海:气候寒冷、干旱,草场广布;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雨热同期。(6分)
案例分析13(1)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 (4分) (2)贝加尔湖,阴山,黄土高原 (6分)
(3)A、B分别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拔高,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6分)
(4)春秋季(初春秋末) (2分)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做好防寒准备工作;人造烟雾增加大气逆辐射。(言之有理可得分) (6分)(5)冬季,纬度较高,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3分)地处西伯利亚高原,海拔较高;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3分) (6)C (4分)
案例分析14(l)大坝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前慢(2分)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平缓。(2分)(2)M处:三角洲平原(2分)
①由于受水库蓄水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上升(2分)
②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2分)
(3)水库容易引起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库寿命期;引起水库上游泥沙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等灾害;容易引起地震等地质灾害,威胁水库的安全;上游污染加重,使水库水质变坏。(答对其中3项可得6分)
案例分析15(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3分)
(2)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附加值最低。(2分)
(3)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致力于高附加值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研发;重视品牌营销(注重销售和售后服务,努力营造自己的品牌),使产业链尽力向 “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2分)
(4)中国环保等相关法规不太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价格低廉;治污成本低。(3分)(5)会加快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局面;会加剧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案例分析16(18分)(1)洞庭湖平原(1分)(2)AD1111年以前城市化缓慢,以后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增多,以规模不大的中小城镇为主;城镇多沿河分布。(3分)(3)人口不断增加;平原地形有利于建城;沿河设城便于取水和航运交通;湖泊淤积,可利用土地面积扩大。(3分)(4)湖区面积大大缩小(1分)。
原因:湖区周围围湖造田,侵占湿地;(2分)河流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大,加速了湖泊淤积。(2分)总原因是人口压力太大。(2分)对A区域腹心地区城市早期的主要影响:有利: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形成了鱼米之乡;(2分)不利:水旱灾害频发,损失巨大。(2分)
案例分析17.(13分)(1)地形 气候 河流(3分)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6分) (3)要素:随着大城市扩张需求,促使产业、人口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新区,促进城市化(2分) 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分)
案例分析18.(1)郊区城市化(2分)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6分)(3)阶段I: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2分)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2分)
专题演练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B BC C B A C D B B C C B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A D B B D B B D AC CD
26.(17分)(1)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或冬季风的背风坡也可)(2分)
(2)凌汛(1分)较高纬高河段秋冬季封冻较早,冬春季节解冻较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较低纬度河道的来水,导致河流泛滥、堤坝决口(2分) (3)降水少,蒸发旺盛;(1分)地形封闭(1分) (4)灌溉水源(1分)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答对两个即可得2分)
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风力大;地表物质松散(2分)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2分))或土地次生盐碱化的自然原因:气候干旱等(2分)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等(2分) 或水土流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黄土土质疏松;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2分)(原因各2分,共4分)(5)C(1分) (6)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流一侧堆积形成浅滩,另一侧侵蚀形成激流,船运在此终止,在碛口镇形成转运点或货物的集散地。(2分)(也可从曲流和平直河道两方面论述)
城市热力环流
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
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考虑地面差异(人类活动)
三圈环流
单圈环流
季风环流
只考虑太阳辐射的差异
1:15000
等高距:5米
西路
中路
东路
河流、湖泊
植被、岩石、土壤

大气中的水汽

海洋
1,3,5
图10


图例
L:盐湖
图3
阶段Ⅰ
阶段Ⅱ
1,3,5
近地面
高空面
专题五 关注地理过程 注重地理事物的分析 第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