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蚂蚁做操”。
设计背景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教科书结合“蚂蚁做操”的童话故事情境,在解决“一共有多少只蚂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模型点子图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巩固口算方法,同时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科书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相互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紧式的计算过程,同时还把列表的方法与两者建立了对应关系,沟通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的具体含义,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考的数学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圈一圈,算一算——结合点子图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师:蚂蚁是一种非常勤劳是小动物,它们每天早上都会早早的起来做操,瞧瞧看,这就是它们做操的场面,从画面当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反应得最快,你说……说的真完整:每排有12只,共4排)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那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好,非常棒,那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蚂蚁做操中的数学问题。)
能列个乘法算式吗?
那你能不能试着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或者试着在表格上算一算12乘4
不要着急,请拿出这张答题纸,老师这里有几点学习指南,谁来读一下?
(学习指南:1.考虑一下,从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尝试。2.如果选择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记得写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写完后,同桌间互相交流算法。)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方法一:每行12只,共有4行,用连加法计算12+12+12+12=48;
方法二:把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算6×4=24,再算24+24=48或24×2=48;
方法三:平均分成6份,先算4×2=8,再算8×6=48。】
方法四:分成两部分,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你是怎么圈的?
他圈的和其他同学哪里不一样?
(预设:他是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师:看来你听得非常认真,他是把每行的12都分成10和2 ,左边圈成一圈,每行10个,4行就是10×4等于?右边每行2个,4行就是2×4等于?最后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40+8等于?是这个意思吗?
我们再来看表格的方法,来,讲给大家听。
听清楚了吗?我们还发现他讲10×4时还结合刚才点子图的每行10个,有4行来说的。
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表格的方法跟刚才哪位同学圈点子图的方法好像很像?那老师把这种方法也投上,他俩到底哪儿像呢?
(生:都是把12分成10和2……)谁能完整的说一下?(生:……师:都是先把12分成10和2,先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再把他们合起来,看来这两种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
活动(二):试一试,说一说——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小结过度:刚才我们用圈点子图和表格的方法来研究了12×4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结合这两种方法用竖式来试着算一算呢?写在答题卡空余的位置,开始。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1)交流方法一,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方法二,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
(3)交流方法三,你是怎么想的?(生:先把12分成10和2,用2×4……师适时引导:你能在表格中找到2×4吗?……10×4在表格中的哪个地方?最后再把40和8合起来就是48.)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有创意,是结合表格来说的竖式,好,那谁能结合点子图来说说呢?生:把每行的12分成10和2,个位上的2×4就代表右边的这部分,10×4代表左边的那部分,最后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好了,刚才我们出现了*种竖式方法,那看这两种方法,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生:第一种太复杂了……那40+8可以省略吗?为什么8要写在个位上?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完成板书竖式,边写边小结:先把12分成10和2,用4×2等于8,写在?再用4×?等于?写在?等于?
学会了吗?考你一道。
31×3
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展示交流:
(先用3×1=3写在个位上,再用3×30等于90,9写在?谁跟他一样?太棒了,再来一道难点的,试试看)
出示“213×3=”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先用3×3,等于?写在?再用3×10等于?写在?再用3×100等于?写在?
师:看来3位数乘一位数也没有难倒你们,三位数乘一位数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也是一样的,先把213分成200、10和3,再分别去乘3,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大家掌握了这种方法,那四位数乘一位数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了,是吗?
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实施要求
1.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竖式,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含义不容易理解,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点子图。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多种点子图的圈法和算法,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是方法三,先圈出4个10、再罔出4个2的这种方法应该引导每个学生都来试一试。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考虑通过二次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为理解竖式计算过程打好基础。
2.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注意打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采用了口算、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列表、用竖式计算等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些方法,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共通之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些方法看起来好像不同,但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这样就沟通了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这些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