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30 13: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 物质的变化
基础闯关全练
1.“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2.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烧结
3.探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作为判定其为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的是( )
A.产生气体 B.生成沉淀 C.生成新物质 D.改变颜色
4.下列四幅漫画描述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其中一幅漫画所描述的物质变化类型与其他三幅不同,这幅漫画是 ( )

5.家庭小实验:回家后点燃一段蜡烛,过一段时间后熄灭,请写出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判断这些现象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
(2) ;
(3) ;
(4) 。
6.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
(1)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能和______能。
(2)黑暗中点燃蜡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蜡烛燃烧时,伴随着蜡烛的熔化过程,常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那么蜡烛“流泪”的过程属于_____变化过程,需要 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包含的化学能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证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能力提升全练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洗糯米 B.刀切肉块 C.粽叶包粽 D.烧火煮粽
3.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胆矾研碎 B.干冰升华 C.品红扩散 D.蜡烛燃烧
4.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5.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H?)、丙烷(C?H?)、丁烷(C?H??)等。
(1)甲烷是①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②难溶于水,③在1 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④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_____(选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1.汽油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伴随着下述实验现象,其中最能说明汽油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
A.产生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
C.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杯壁上出现小水滴 D.发光
2.硫酸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能溶于水
B.水溶液能使鸡蛋清变性
C.晶体加热颜色会变白
D.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
五年中考全练
1.(2018四川绵阳中考,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我国古代的下列发明创造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
A.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B.用竹子、破布等植物原料造纸
C.用铁矿石炼铁 D.用硫黄、木炭和硝石制成火药
2.(2016浙江衢州中考,9)“超临界水”( H?O )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

3.(2018浙江丽水中考,23)图1-1-1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请回答:

图1-1-1
(1)变化I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写出一项即可);
(2)变化Ⅱ发生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核心素养全练
1.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1-1-2所示:

图1-1-2
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

A B C D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下表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用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否定下列观点。
序号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例 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点灯通电发光时物理变化
① 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②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 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发光、放热现
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________变化过程,c是____________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证明c是化学或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C 玻璃破裂、车胎变瘪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燃油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座椅摇晃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D 在陶瓷制作工艺中,混合、成型、晾干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和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烧结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3.C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产生沉淀、气体,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最终判断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有食盐析出属于物理变化,氧气由气体变为淡蓝色固体属于物理变化。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4.C 冰箱中饮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物质遇冷体积缩小,云的形成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酒精蒸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以上三者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答案(1)蜡烛受热,顶端熔化成液态,属于物理变化
(2)熔化的蜡油沿着灯芯上升,属于物理变化
(3)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属于化学变化
(4)蜡烛长度逐渐变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解析本题属于实践操作题。观察时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析。观察的重点是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颜色、状态是否改变,是否产生特殊的气味,是否有发光、发热的现象等。
6.答案(1)光 热 (2)物理 吸收 高 该反应放出热量
(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说明生成了水;然后将烧杯倒转,迅速倒人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有新物质生成,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解析(1)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2)蜡烛“流泪”的过程是固体石蜡变成液体石蜡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需要吸收能量;由于该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包含的化学能高。 (3)要证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就要证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检验水可以使用干冷的烧杯,检验二氧化碳可以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1.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物质颜色、气味的描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爆竹燃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爝火燃回春浩浩”描述的是物质的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D 水洗糯米是将糯米和混有的其他物质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刀切肉块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粽叶包粽是使物质形状发生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火煮粽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D 胆矾研碎、干冰升华、品红扩散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A 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5.答案 (1)①② (2)C?H?+5O?3CO?+4H?O
解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及水溶性等,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5O?3CO?+4H?O。
1.C 产生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发光等现象可以帮助理解变化过程,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杯壁上出现小水滴,说明有新物质水生成,此最能说明汽油燃烧是化学变化。
2.A 硫酸铜能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硫酸铜的水溶液能使鸡蛋清变性,属于化学性质;晶体加热颜色会变白,属于化学性质;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即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1.C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过程中只是磁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用竹子、破布等植物原料造纸过程中只是植物纤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用硫黄、木炭和硝石制火药过程中只是将它们混合到了一起,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用铁矿石炼铁是将铁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属于化学变化。
2.C “超临界水”(H?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而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故其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
3.答案 (1)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或吸热) (2)B
解析 (1)从题图可以看出,变化I前后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变化I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或吸热等。 (2)变化Ⅱ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C 活塞上移,气体的体积增大,单位体积内分子的个数减少,故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问内粒子分布的是C
2.答案 (1)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②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 有气体放处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反例: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反例: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3答案 (1)物理 化学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被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 g (3)可用磁铁对黑色固体进行吸引,若固体不被吸引,说明是化学变化过程
解析 (1)研磨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属于物理变化过程;加热铁粉和硫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c属于化学变化过程(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被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证明该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过程。(3)可用磁铁对黑色固体进行吸引,若固体不被吸引,说明黑色固体的性质已经与原来铁粉的性质不同,据此可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