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交融主要以汉族为中心。普遍情况下,民族交融就是:
1、从经济角度讲,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社会形态角度讲,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
魏
蜀
吴
263年
西
晋
266年
280年
十六国前秦曾短期统一
316年被匈奴所灭
东晋
317年
383年淝水之战
420年
宋
齐
梁
陈
439年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581年
隋
589年
北朝
南朝
政权分立,战乱频繁(尤其是北方)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前秦皇帝符坚重视人才,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材料一 : 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2)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
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
原因。
故事演讲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
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苻坚不听忠告,轻举大事,为下文的兵败埋下伏笔。
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异族将领各怀鬼胎。派朱序去劝降东晋,朱序反将秦军军情告密谢石,使形势急转直下,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
起始:
发展:
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设下“移陈少却”的诱敌计,可狂妄自负的苻坚不听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此举使前秦军一退不止。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乘势紧逼,前秦兵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高潮:
苻坚在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谢安获得东晋大胜。
结局:
淝 水 之 战
公元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想一想:淝水之战与在此之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非常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相关成语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
魏
蜀
吴
263年
西
晋
266年
280年
十六国前秦曾短期统一
316年被匈奴所灭
东晋
317年
383年淝水之战
420年
宋
齐
梁
陈
439年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581年
隋
589年
北朝
南朝
政权分立,战乱频繁(尤其是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耕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边境汉人《放牧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会怎样做?
民族状况比较表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的封建社会 先进
北方少数民族(胡)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游牧) 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 相对
落后
请结合材料分析迁都原因
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②当时流行的歌谣:
纥干山头(在今山西大同市)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平城
洛阳
③
提示:从地理环境、巩固政权等方面考虑
译文: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函谷关一带自古以来是帝王之地,黄河、洛阳是帝王之都,因此大举,光复中原。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迁都洛阳的原因
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
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五岁即皇帝位。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由于冯太后是汉族人,对孝文帝从小就实行汉化教育。所以孝文帝自幼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鲜卑服饰
汉族服饰
穿汉服
说汉语
元
刘
陆
穆
元
楼
贺
改汉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材料三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
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
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
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与汉通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通婚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1、在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这两个特殊的字眼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孝文帝这些汉化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为什么?
3、以史为鉴:在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中,你觉得什么措施
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增强了北魏实力。
2、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
3、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舞者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匈奴”、“氐”这些民族呢?如果没有,那上哪去了?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孝文帝这么做值得么?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及其改革呢?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因此他是我国古代杰出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1、对改革开放:
2、对民族关系:
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北魏的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
大融合
迁都洛阳
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