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千变万化的孔子形象康熙:万世师表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晋升之为文宣王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康有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祖师爷吴虞:打倒孔家店于丹: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 北大教授:考证出孔丘先生身高221.76厘米,与球星姚明身高相似 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搭台,经济唱戏 观点争鸣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通过阅读图片材料,分析明清进步思潮的背景;
2、了解明清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总结其思想的进步
之处;
3、探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 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2: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材料3: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异端”思想的表现反对孔子权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恃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恃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以下材料反映了明代后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政治:封建专制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朝廷内外,党派林立。这些党派彼此倾轧,争权夺利 ,矛盾重重。
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更加疯狂 ,出现了“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的悲惨局面。
万历以后,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以及民变、兵变,预示明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追溯历史之源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明《南都繁会图》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追溯历史之源 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八股取士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追溯历史之源以下图片反映了明末清初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几何原本利玛窦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如自鸣钟、历法、测量等,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外来:西学东渐中,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追溯历史之源1.政治—封建专制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人民起义不断;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3.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因循守旧;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追溯历史之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追随先驱足迹1、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材料1: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2:“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材料反映王夫之什么思想主张?注重实践,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 理在气中 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形:事物形态;神:思维活动;物:客观事物气:物质实体;理:客观世界【历史纵横】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心学思想唯物思想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王夫之的什么思想?——《明夷待访录》
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2: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1、批判君主专制2、呼吁君臣平等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倡导言论自由,建立
监督机构(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材料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2: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含义: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经世致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材料三:“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顾炎武探究学习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探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了哪些影响?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需要。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对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批判理学八股,倡导经世致用。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品味思想之果材料1: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材料2:黄宗羲是以“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为前提,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中国儒学史》 材料3:(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品味思想之果小组探究:谈谈你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认识?1、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继承和发展;2、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更靠近国计民生;3、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
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仍
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4、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总结: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结 语有思想、有创新、有能力、积极向上之人。——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