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1、掌握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临汾县志》
仓颉见鸟兽蹄吭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
仓颉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这块牛骨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卜骨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
为什么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造法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字形结构基本固定
原因: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
金
文
书同文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秦琅邪刻石》
秦绎山刻石
(小篆)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延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
隶书
二
书艺历程
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
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
准备了材料
知识群体的形成-----
动力基础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提供了条件
2
.书法特点:
(1)实用性---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2)艺术性---体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张旭的《终年帖》
怀素《自叙帖》
合称“颠张狂素”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
祝枝山
作品
文徵明
作品
明代:个性化
对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赞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
“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颜筋柳骨”
上述赞语分别具体指谁的什么书体?
王羲之
行书
张旭
草书
怀素
草书
颜真卿柳公权
楷书
下列图片中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
课堂反馈
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朝代
社会状况
书法名家
艺术风格
魏晋
南北朝
宋
明
社会危机
士人群体形成
文具改进
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社会生活丰富
重文
商品经济
生活丰富
王羲之
张旭、怀素
四大家(苏、黄、米、蔡)
“四大才子”
欧阳/颜/柳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狂放不羁
草
规范法度
楷
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有意无法
平民化世俗化
强调个性化
隋唐
讨论:书法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
秦郎中令丞封泥
篆刻艺术的发展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简要含义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具有丰富的东方文化底蕴。“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成一个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
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2、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
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
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下列不属于宋代书法艺术发展特点的是 A
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
B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
化趋向明显;
C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D
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4、“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悦悦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
A
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
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
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D
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5、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右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A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过:“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作者认为汉字具有的重要意义是(
)
A
汉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B
汉字增进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C
汉字比字母文字更容易识记
D
汉字便利了更多人接受教育
7.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写出“天下第一行书”,把行书艺术推向极致的古代书法家是(
)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
怀
素
D
钟
繇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探究问题:美丽的中文为何不老?你有什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