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解题纠错
王胜华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由于物体受力情况不同,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物体的受力分析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以致于对后面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严重者甚至影整个物理的学习。所以,对受力分析这一难点,回避不是上策,应该想法使学生对受力分析掌握比较正确的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受力分析解题纠错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没有真正理解力的概念。
1、常把力的某些“效果”与“力”本身相互混淆或相提并论。
例1:在分析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重力和“下滑力”并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下滑”是重力沿斜面方向上的“效果”。
例2:混淆重力与对水平面的压力,或者认为重力产生了下压的效果,因些两个力就是同一个力,或者认为二者永远相等,主要表现是在求滑动摩擦力时,哪怕写成计算式,却总是用重力代入其中。
2、混淆“惯性” 的表现与“力”。
例3:有的同学总是认为向右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向右的力。如图,A、B两物体在力F作用下共同向右匀速运动,A物体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学生往往错误的认为A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的作用。同样,在分析“物体沿斜面滑上去”时的受力情况,学生往往存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必受一向前的力”的错觉。
3、认为人总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前传递,即“力的传递”。把一些特殊情况下成立的结论绝对化,导致在进一步学习时心理矛盾,草率出错。
例4:如图,放在水平面上的A、B两个物体,A物体表面光滑,用水平力F作用于A物体上,在A、B两物体静止,A、B两物体向右运动两种不同情况下,A对B的弹力是不同的。本质是力F与A对B的弹力是两个不同的力,依据不同的条件和物体具体求解。不能错误的认为F通过A物体的传递作用在B物体上。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有种种不正确的“前科学概念”,从而错误的理解“力”的概念。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受力分析,消除这些错误观念是十分关键的。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不仅要有“透彻的讲解”,还要精选和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做,以便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一一纠错。
二、没有深刻理解各种力的特点。
例5:为了使被握着的竖直油瓶不落到地面,可以用较小的力,也可以用较大的力。两者比较,后者比前者的摩擦力变大了吗?
有的同学认为,压力变大了,摩擦力也就变大了,根据公式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但对油瓶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竖直方向上,仍然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不管压力如何变化,只要油瓶静止,则这两个力大小不变,静摩擦力等于重力。可有的同学认为,较大的压力白用了吗?用较大的力握油瓶,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仔细分析后会发现,用较小的力握瓶时,从手中抽出瓶子就容易,用较大的力握瓶时,从手中抽出瓶子就难。所以,这中间改变的是最大静摩擦力,而不是所受的静摩擦力。而不能将滑动摩擦力的求法用到静摩擦力上。可见只有深刻理解各种力(特别是弹力和摩擦力等被动力的分析)的特点,才能做好“受力分析”。
三、没有把“受力分析”当成一种解题习惯,而是凭想当然去判断。
例6:如课本中有一幅插图,是皮带运输机把物体送到别处。根据该图,假设皮带匀速运动的速度一定,第一次是把货物送往高处,第二次是把该货物送到低处。两次中货物所受静摩擦力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B、大小不同,方向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D、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有的同学是这样分析的:货物运送情况一高一低,这两个力不会一样,故A不正确;两力大小有可能相同,方向肯定相反,故应选C。这便是典型的想当然。其实要比较两个力,就得分析货物的受力,然后再进行比较。送往高处时,货物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沿皮带向上的静摩擦力。送往低处时,仍然是在这三个力作用下,故正确选项为A。
把“受力分析”当成一种解题习惯,一定要画受力分析图,每个力一定要有符号对应。按照各种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规律,先外力、重力等主动力,再弹力,最后摩擦力。在做受力分析图的同时分析和判断。重复练习,“上路”后习惯成自然,就不会出错了。
综上,“受力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更是一个解决物理问题的“必须步骤”。对学生发生的错误不指望“毕全功于一役”,要不断地练习、纠正,螺旋式上升,学生学习时才不感吃力。能力才能提升。
受力分析强化练习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3.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4.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
6.如图所示,匀速运动的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 (2)向下运输
7.分析下列物体A的受力:(均静止)
8.如图所示,电梯上的人。
(1)随电梯匀速上升 (2)刚踏上电梯的瞬间
9.分析静止球的受力
10.如图所示,分别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和斜面上的砖
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A、B的受力。
11.如图所示,各图中,物体总重力为G,请分析砖与墙及砖与砖的各接触面间是否有摩擦力存在?如有大小是多少?
§1.1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 高考提示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对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确的分析,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解决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受力分析。
※ 解题钥匙
【例1】如图1.1-1所示,三个木块A、B、C,其中B与C放在A上,木块C受到恒力F作用,而使三木块一起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木块A受到力的个数是 个。
【解析】先确定以A为研究对象,再根据各力的概念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全面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首先分析木块A受到的重力,然后分析木块A受到的弹力,有三个弹力:木块B、C对A的压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最后分析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木块C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地面对A有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6个
【小结】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时,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A,然后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逐个进行分析,每分析一个力都要依据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判定,对于弹力和摩擦力还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例2】如图1.1-2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物体A,此时弹簧秤有读数,则A受到力的作用的个数可能是 ( )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解析】先确定研究对象A,按受力分析的顺序,首先分析A受到的重力,然后分析弹力,由题意知,弹簧秤有读数,但不知其大小,若其读数恰为A的重力,则A受到重力的弹簧秤的拉力两个力作用;若弹簧秤读数小于A的重力,则地面对物体A还有支持力作用,此时物体A受到重力、弹簧秤的拉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
【答案】BC
【例3】试分析如图1.1-3(a)中沿粗糙斜面向上滑动的物体A的受力情况.
【解析】物体A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斜面对它垂直于接触面向上的弹力N,由于A向上滑动,受到斜面对它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f.
【答案】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
【例4】如图1.1-4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贴墙
壁。若再在上面加一物体m,且M、m相对静止,试分析小车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解析】对M和m整体分析,它们必受到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由于小车静止,由平衡条件知墙面对小车必无作用力。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如图所示,它受四个力: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m 对它的压力N2和静摩擦力f,由于m静止,可知f和的合力必竖直向下。
说明:M与墙有接触,但是否有挤压,应由M和m的状态决定。若m沿M加速下滑,加速度为a,则墙对M就有弹力作用,弹力N3水平,大小N3=
【小结】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产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力,这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接触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确定是难点,两物体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弹力产生原因是物体发生形变,而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一方面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灵活变换研究对象,由作用力判断出反作用力。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有些力存在与否或者力的方向较难确定,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断
[规律小结]
1.受力分析的方法
基本方法:整体法、隔离法(按场力、弹力、摩擦力再其他力的顺序分析).
2.受力分析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在画支持力、压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时容易出错,要熟记:弹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垂直,摩擦力方向一定沿着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2)按顺序找力
必须是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严格按照受力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有效措施;注意寻找施力物体是防止“添力”的有效办法.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肯定是不存在的.
(3)只分析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分析物体受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3.画受力图时,力的作用点可沿作用线移动.
4.几点说明:
(1)力的存在与否要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或运动状态假设法分析.
(2)力的方向依据常见力的方向的结论确定.
(3)力的示意图要能大致反应各力的大小关系.
(4)受力分析时应谨防漏力、多画力、作图不规范、研究对象混淆等错误
应用提升
※ 考点警示
我们在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不要把把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地列为物体所受的力,因为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 同步训练
1. 如图1.1-5所示,物体沿粗糙的竖直墙壁向上运动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选题目的:考查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如图1.1-6中,在力F的作用下,A、B都静止,试确定A、B所受的作用力.
3.如图1.1-7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着一个三角形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 的两个物体, m1 > m2,若三角形木块和两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 )
有摩擦力作用,且方向水平向右;
有摩擦力作用,且方向水平向左;
有摩擦力作用,但其方向不能确定,因为 m1 , m2 ,θ1 ,θ2
木块在水平方向无滑动趋势,因此不受地面的磨擦力作用
4.如图1.1-8所示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1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仍静止,斜面质量为M, 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 )
A无摩擦力
B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支持力为 (M+m )g
D支持力小于 (M+m)g
5. 如图1.1-9,竖直墙壁光滑,分析静止的木杆受哪几个力作用。
6. 如图1.1-10甲,把光滑物体B轻置于A的上方,A、B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物体A的受力情况。
7. 如图4甲所示,物体A、B静止,画出A、B的受力图,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
8. 如图1.1-12,ABC叠放于水平地面上,加一水平力F,三物体仍静止,分析A、B、C的受力。
9.如图1.1-13,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桌面上,在A的上面再加一个作用力F,则C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除了自身的重力之外还有( )
A.1个力
B.2个力
C.3个力
D.4个力
10. 如图1.1-14所示,汽车以速度V通过一半圆形拱桥的顶点时,关于汽车受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
B. 汽车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摩擦力、向心力
C. 汽车的向心力是重力
D. 汽车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 参考答案
1.[解析]物体沿粗糙墙壁向上运动时,与墙壁间有接触无挤压,所以与竖直墙壁间无摩擦力作用,即。
2.[解析]按照“先场力后接触力”的顺序去分析力。对A分析:受到重力,B对它向上的弹力,而没有摩擦力,若有,则A水平方向不能平衡(状态法).
对B分析:B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受水平向右的拉力的作用,在B与A的接触面上只受到A对B垂直于接触面向下的弹力,对没有摩擦力的作用,B对地有挤压作用,则地面对B有垂直地面向上的弹力。
最后分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两看法):在水平方向已经受到了向右的拉力的作用,而所处的状态却是静止状态,所以必受地面对B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和的受力情况如图(b)和(c)所示。
3.D 4.BD
5.解:以木杆为研究对象:①重力G作用在木杆的中点;②有两个接触点,墙与杆接触点有垂直于墙的弹力N′,地与杆的接触点有垂直于地面的弹力N;③竖直墙光滑,墙与杆接触点没有摩擦力,因杆没有向右滑动,所以地面一定给杆向左的摩擦力。
6.解:把A隔离出来,如图3,A受到重力G、地面的支持力N1,劈的压力N2,其中G方向竖直向下,N1垂直于地面竖直向上,N2垂直于劈面CD。由于A具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所以还受到地面给予的摩擦力f,f1的方向向右。
7.解:隔离B:如图5,B受重力GB,外力F,A对B的支持力N1,A对B的摩擦力f1。隔离A:如图,A受重力GA,墙对A的支持力N2,摩擦力f2,B对A的压力N1′,摩擦力f1′其中:N1和N1′、f1和f1′互为作用力、反作用力,GA、GB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f2的反作用力是A对墙的静摩擦力,F的反作用力是B对F施力者的作用力
8.解:分析A:A受向下的重力GA、B对A的支持力NBA。因A处静止,所以B对A没有摩擦力。分析B:B受向下的重力GB、A对B的压力NAB、C对B的支持力NCB、水平力F。因B处静止,水平方向受合力为零,所以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fCB。分析C:C受向下的重力GC、B对C的压力NBC,由牛顿第三定律,B对C的摩擦力向右,地面的支持力N,因C处静止合力为零,所以地对C的摩擦力f向左。
9.A 10.D
物体的受力分析专题
受力分析的步骤:
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会漏掉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所以分析出的各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研究对象受到的力。而施力物体必须找的到。 画图时,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 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 2、重力 3、弹力 4、摩擦力 (以上三种力要根据力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进行分析)
当只是根据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很难做出判断时,有时可以借助二力平衡条件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5、给定力和其它力
6、验证: A、 各力的受力物是研究对象,施力物找的到B、 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注意: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观察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研究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例题 1、分析物体A的受力
2、分析A的受力:
3、综合:分析A、B的受力
例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匀速运动
(2)传送带由静止起动
例3.如图所示,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
(2)向下运输
例4.如图所示,电梯上的人。
(1)随电梯匀速上升
(2)刚踏上电梯的瞬间
例5.分析球的受力
例6.如图所示,分别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和斜面上的砖
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A、B的受力。
例7.如图所示,各图中,物体总重力为G,请分析砖与墙及砖与砖的各接触面间是否有摩擦力存在?如有大小是多少?
课后作业:
分析下列物体A的受力:(均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