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文档属性

名称 2.3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8-07-18 20: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3.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3.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4.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6.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板书)
【学生思考】请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回答课本P52——活动1。
【教师归纳】南北纬10°~20°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接地带。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也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多雨,南纬10°~20°之间则受南半球东南信风的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则相反,形成了南北纬10°~20°之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地处两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接地带,且两气压带或风带的属性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特征的气候类型。
【承转】那么,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有什么样的不同性质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52——活动题2。
【教师归纳】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对气候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冷干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与极地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气压带主要考虑的是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如上升则易成云致雨,湿润,下沉则干燥少雨。风带则主要从其风向方面考虑,如由低纬吹向高纬则湿润,反之则干燥。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板书)
【承转】由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使得地球上的气压带纬向分布状态被打破,尤其是北半球表现得更为明显。
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
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提问】为什么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请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原因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在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归纳】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34,完成课本P54——活动题。
【教师总结】
课本P54——活动题参考答案:
1、甲图是1月,乙图是7月。
理由:甲图亚欧大陆上为高压,乙图亚欧大陆上为低压。
2、甲图中东亚为西北季风,南亚为东北季风。因为东亚地处亚洲高压东侧,南亚处于亚洲高压西侧。
3、乙图中东亚为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洲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而成。南亚地区为西南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
【教师讲述】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再看图2—34,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提问】南亚的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总结】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四、板书提纲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五、教后感
知识链接
1、课本P52——活动题参考答案:
课本P52——活动1:
南北纬10°~20°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接地带。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也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多雨,南纬10°~20°之间则受南半球东南信风的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则相反,形成了南北纬10°~20°之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注:地处两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接地带,且两气压带或风带的属性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特征的气候类型。
课本P52——活动2: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对气候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度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冷干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与极地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于气压带主要考虑的是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如上升则易成云致雨,湿润,下沉则干燥少雨。风带则主要从其风向方面考虑,如由低纬吹向高纬则湿润,反之则干燥。
2、课本P54——活动题参考答案:
活动1:甲图是1月,乙图是7月。理由:甲图亚欧大陆上为高压,乙图亚欧大陆上为低压。
活动2:甲图中东亚为西北季风,南亚为东北季风。因为东亚地处亚洲高压东侧,南亚处于亚洲高压西侧。
活动3:乙图中东亚为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洲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而成。南亚地区为西南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