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31 20:2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闯关全练
1.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被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的铝的作用
2.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下列事实不能解释金的化学性质稳定的是 ( )
A.自然界中的黄金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B.“真金不怕火炼”
C.黄金质地比较软 D.黄金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锈蚀
3.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将于2014年10月3日至12日在广西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

(1)体育馆内照明电路中的导线大多数是铜导线,用铜做导线是利用金属铜的_______性和_______性。
(2)体育馆雄伟壮观的主体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金属铝板。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金属单质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是 ( )
A.Cu B.Zn C.Mg D.Fe
5.如图2-2-2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图2-2-2
A.①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C.③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
6.在柠檬中插入两种不同的金属可以制得水果电池。相同条件下,水果电池的电压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大小有关。下列柠檬电池的两种金属,活动性差异最大的是 ( )
A. B. C. D.
7.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甲 乙
图2-2-3
(1)图2-2-3中甲所示的A、B装置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_______管接c。
(2)他选用2克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获得表格乙中的数据。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由此作出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____________有关。
8.下列金属不能与CuSO?溶液反应的是( )
A.Ag B.Fe C.Zn D.Al
9.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容器与所盛溶液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用铁制容器盛盐酸 B.用铜制容器盛盐酸
C.用铁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D.用铜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10.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实验可以不需要进行的是( )
A.铁+稀盐酸 B.铜+稀盐酸 C.银+稀盐酸 D.铜+硝酸银溶液
11.如图2-2-4为某文化衫图案,你的美( Mg)偷走我的心(Zn)能发生,是由于镁的( )
A.延展性好 B.导电性好
C.导热性好 D.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12.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是 ( )
A.喷漆 B.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 图2-2-4
C.制成不锈钢 D.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13.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B.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
D.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14.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CO?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2-2-5所示实验中的 ( )

图2-2-5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
15.请回答下列化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问题:
(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若铁制品已锈蚀,应及时除去,请写出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防止金属的蚀,请你写出一条防止家里菜刀生锈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
(1)铝、铁、铜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金属。图2-2-6所示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填字母)。

图2-2-6
(2)铜易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OH)?CO?],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 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铝制品表面的污渍不宜用钢丝球擦洗,以免破坏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
(4)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某废液中含有ZnCl?、FeCl?和CuCl?,要从中回收金属铜,我们可先加入稍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含有_________,再往滤渣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
能力提升全练
1.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 )
A.Zn+Sn(NO?)?═2n(NO?)?+Sn B.Sn+2HCl═SnCl2+H?↑
C.Sn+2AgNO?═Sn(NO?)?+2Ag D.Sn+MgSO?═SnSO?+Mg
2.为了获取“铁的金属活动
性比铜强”的证据,可以采用 ( )
A.比较铁的利用范围是否比铜广 B.观察铁是否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C.观察铁表面的锈迹是否比铜多 D.比较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否比铜小
3.有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人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X放入ZCl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判断这鼍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X>Y>Z B.Z>X>Y C.X>Z>Y D.Y>X>Z
4.下列有关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合理的是 ( )
A.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得到电子
B.反应物钠由分子构成,生成物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C.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氯化钠与家庭中食用的氯化钠化学性质不同
5.2017年春季,在张献忠沉银现场,考古专家发现了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还有铁刀、铁矛等兵器,金币、银币光亮如初,铁刀、铁矛锈迹斑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金、银、铜、铁都是重要的金属资源
B.金、银的化学性质比铜、铁更稳定
C.自然界中,金、银、铜、铁主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D.可以用银、铁、硫酸铜溶液验证银、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6.往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图2-2-7所示是反应过程中某物质的质量随加入锌粒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则这种物质不可能是( )
A.溶液中的水 B.生成的铜
C.生成的氯化锌 D.参加反应的氯化铜
7.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与此类似,碳在高温下,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氧化物中置换出来,但活泼金属形成的氧化物不与碳发生反应。如碳在高温下,能置换出氧化铁中的铁,但与氧化铝不反应。
(1)判断C、Fe、Al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A.碳与氧化铜 B.锌与稀硫酸
C.碳与氧化钙 D.银与硫酸铜
8.如图2-2-8所示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图2-2-8
(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成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___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____,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9.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某兴趣小组进行了金属燃烧实验:
实验 1 2 3
步骤 将一片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将另一片相同铝箔伸入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引燃 将一段镁条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 铝箔不燃烧,熔化后也不滴下,外面立即形成一层薄膜 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1、2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铝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与氧气的_________有关。
(2)某同学分析1、3实验后就得出了如下结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其他同学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l中,有同学用细针去刺破液态铝外面的薄膜,观察到里面的液态铝依然没有流出来。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获知该薄膜是氧化铝,其熔点明显高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由此推断,刺破薄膜后液态铝会迅速和________反应又会形成致密氧化膜,所以液态铝不会流出来。
三年模拟全练
1.新买的铝锅、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是由于水中含有可溶性的 ( )
A.钠盐 B.镁盐 C.亚铁盐 D.钙盐
2.向AgNO?、Cu( NO?)?、Mg( NO?)?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Zn??、Mg??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2n??、Mg??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Mg??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
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2-2-9所示),则i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克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下同)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五年中考全练
1.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H?+Cu0Cu+H?O B.2KMnO?K?MnO?+MnO?+O?↑
C.HCl+NaOH═NaCl+H?O D.2Mg+O?2Mg0
2.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2-2-10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人烧杯中(如图2-2-11),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

①Mg?? ②Mg??和Fe?? ③Fe??和Cu??④Mg??、Fe??和CU??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 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同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
C. 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4.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2-2-12所示,下列说法巾正确的是 (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和CU??
B.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Ag+、Cu??和Fe?? 图2-2- 12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和m?,则m?>m?
5.在试管中放人一根镁条(已去除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Mg = Mg( NO?) ?+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6.有A、B两种金属,放人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2-2-13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生成氢气的质量A>B
C.反应的硫酸质量A7.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图2-2 -14所示实验:

图2-2-14
步骤1:利用图2 -2 -14中的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2 -2-14中甲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 mL O?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2-2-14中的乙所示。
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下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⑧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O?,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 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图2-2-15
已知:Sn+SnCl?=2SnCl?
(1) SnCl?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 (填“强”或“弱”)周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______ (回答点即可)。
9.钛(Ti)被称为“21世纪金属”,工业上可利用钛酸亚铁(FeTiO?)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下面两步反应制得:①2FeTiO?+6C+7Cl?2FeCl?+2TiCl?+6X,②2Mg+TiCl?2MgCl?+Ti。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反应。
10.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柯将还在反应的锌和稀硫酸的残留物,倒入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废液缸中,观察到锌粒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大大加快。对此,他十分好奇: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怎么会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查阅资料:①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②硫酸铜对锌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柯根据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A B C F
金属 锌片 绑有铜片的锌片 铁片 绑有铜片的铁片
30%硫酸溶液(mL) 20 ? 20 20
产生气泡快慢 快 明显加快 慢 明显加快

(1)第一组实验中“?”处的数据应为_________。
(2)为了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或测量_________,然后进行比较。
(3)请推测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料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11.以某矿山酸性废水(主要含硫酸、硫酸铁、硫酸铜和硫酸锌等)为原料,通过下述流程可将废水中的铁、铜和锌分步沉淀,实现回收利用。

图2- 2-16
(1)步骤①中,加入Ca( OH)?有两个作用。
一是中和废水中的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是将硫酸铁转化为Fe( OH)?,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步骤③中,锌泥中最主要的含锌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为分步回收铁、铜、锌等金属资源且直接得到铜单质,只需改变上述流程中的某步骤加入的试剂即可。该步骤和应加入的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组内同学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猜想二: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 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你在矩形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3)验证猜想三:进一步实验……
核心素养全练
1.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学习任务:调查化工颜料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银粉”是什么金属?某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分别获得了“银粉”是银粉、铝粉、锌粉这三种不同结果。为了确定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学习小组同学将一小包“银粉”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 =ZnCl?+H?↑;2Al+6HCl=2AICl?+3H?↑)
(1)取少量“银粉”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_________产生,说明“银粉”一定不是银。
(2)为了进一步确定“银粉”是铝还是锌,学习小组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并绘制成如图2-2-17所示图像。在绘制锌的图像时.a点所对应的锌的质量m为多少?(通过计算回答)

图2-2-17
(3)取1.8克“银粉”(杂质忽略不计)加入到50克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克。根据图2-2 -17可知,“银粉”是___________ 。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成功试飞,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的合金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
(2)探究Al与酸的反应前,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_________(填化学式)。
(3)某合金中含有金属钪(Sc)。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________Zn(填“>”或“<”)。根据上述结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将Sc投入CuSO?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
B.仅用Fe( NO?)?溶液、Sc( NO?)?溶液、Ag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C.仅用Fe、Sc、稀H?SO?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4)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1.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致密物质氧化铝包裹在铝制品表面形成保护膜,隔绝空气和水分,所以铝制品不易锈蚀。
2.C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自然界中,因为黄金的性质稳定,不与水、空气、土壤中的成分反应,故能以单质形式存在,A能解释:由于黄金的性质很稳定,即使在高温时也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真金不怕火炼”,B能解释:黄金的质地软是其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C不能解释:黄金性质稳定,在潮湿的空气中黄金都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D能解释。
3.答案(1)延展导电(顺序可颠倒)
(2) 4Al+3?=2Al?O?
解析 (1)用铜做导线是利用金属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化学方程式为4Al+3O?=2Al?O?
4.A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5.C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产生氧气,A错误;等质量、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不相等,与等质量且足量的锌反应时生成氢气质量不相等,20%硫酸产生的氢气多,B错误;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反应速率快,C正确;等质量两种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不相等,镁产生氢气多,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锌,
反应速率快,D错误。
6.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可知题中柠檬电池的两种金属活动性差异最大的是铝和银。
7.答案(1)b(2)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 (3)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合理即可) (4)温度
解析(1)利用A、B装置测量气体的体积时,气体从a通入,水从b排出至B:(2)根据题表的数据,2分钟内产生气体的量不同,则实验是通过相同时问内产生气体的多少来体现反应快慢的;(3)根据题表,只测定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没有换用其他浓度的盐酸进行多次实验,因此结论不可靠;(4)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8.A Ag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A符合题意:Fe、Zn、Al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A。
9.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知,排在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即C、D都能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即铜不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铁能与盐酸反应;故选B。
10.C通过铁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判断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前面:通过铜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判断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通过银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判断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通过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可以判断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银的前面。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通过A、B、D就可以比较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可以不必进行的是C.
11.D你的美( Mg)偷走我的心(Zn)能发生,是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镁能和硫酸锌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锌.
12.D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
13.B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钒薄膜;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住干燥的空气中不容易生锈;相对于纯金属,合金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其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14.B甲中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
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关;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
15.答案 (1)Fe?O?+6HCI =2FeCI?+3H?O (2)用完后保持干燥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与盐酸反应牛成氯化铁和水。(2)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保持干燥、隔绝氧气都能达到防生锈的目的。
16.答案 (1)A (2)二氧化碳(或CO?) (3)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或保护膜或氧化膜或氧化铝) (4)铁和铜 稀盐酸(或稀硫酸)
解析(1)铜制成导线利用的足铜的导电性。(2)因为碱式碳酸铜中含有碳元素,则除铜、水、氧气外,还要有含碳元素的物质参与反应,在空气的成分中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 (3)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氧化铝能起到保护内部铝的作用,(4)铁粉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为铁粉过量,故滤渣中除了铜之外还有铁;为除去滤渣中的铁,可以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而溶解,铜不反应。
1.D金属能把较之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S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Mg的后面,没有镁活泼,则选项D中的反应不能发生、
2.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观察铁是否能置换卅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根据两者能反应,可以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结论.
3.B X、Y、Z三种金属片分别放人稀硫酸中,X、Z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说明X、Z的金属活动性比氖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Z>H>Y;X放入ZCl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说明Z的活动性比X强,故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X>Y、
4.C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l,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钠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氯化钠与家庭中食用的氯化钠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5.C金、银、铜、铁都是重要的金属资源,A说法正确;金、银的化学性质比铜、铁更稳定,B说法正确;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说法错误:根据银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能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D说法正确.
6.A F题图呵知,随着锌粒的加入,“这种物质”的质量越来越大,最后不变。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粒后,发牛反应:Zn+CuCl?=Cu+ZnCl?,锌与水不反应,溶液中水的质量小会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开始一段时问内,随着锌粒的加入,参加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会越来越大,同时生成的铜和氯化锌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大,当溶液中的氯化铜反应完全后,牛成的铜和氯化锌的质最均不再变化,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1) Al、C、Fe(2)AB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碳能置换…氧化铁中的铁,但与氧化铝不反应,即碳比铁活泼,比铝不活泼,因此碳、铁、铝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锅、碳、铁。(2)因为碳比铁活泼,因此其可以置换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铁后面的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即A可以、C不可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因此B也可以发生反应,银排在铜的后面,则D不反应,故选择A、B。
8.答案(1)CuO (2)还原(3)着火点
解析(1)铜丝加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uO);(2)黑色的氧化铜与酒精蒸气反应生成铜,即氧化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成铜;(3)酒精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而铜丝能将热量散失,使酒精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9.答案(1)浓度 (2)只用镁、铝做实验,选择的金属样品种类太少(3)氧气
解析 (1)1、2实验的不同之处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所以进行1、2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铝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只用镁、铝做实验,选择的金属样品种类太少,不能得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这个结论;(3)液态铝会迅速和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所以刺破薄膜后液态铝不会流出来。
1.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铝的位置在铁的前面,铝能与水中含有的可溶性皿铁盐发生氍换反应生成金属铁,从而使
水浸到的地方变黑。
2.D A项,当锌不足以和硝酸银反应时,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Zn??、Mg??,该选项组成可能存在;B项,当锌恰好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时,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Zn??、Mg??,该选项组成可能存在;C项,当锌过量时,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Mg??,该选项组成可能存在;D项,因为锌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因此滤纸上不可能含有镁,该选项组成不可能存在。
3.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丙能与乙的硫酸盐溶液反应生成乙,说明丙的活动性比乙强:乙能与甲的硫酸盐溶液反应生成甲,说明乙的活动性比甲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丙、乙、甲。
4.答案解:(1)比较题表中第五次和第六次的数据可以知道,最终剩余同体的质量为6.75 g,可以说明该同体中锌的质量为10 g- 6.75 g=3.25 g;所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32.5%.
(2)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x.
Zn + H?SO?=ZnSO?+H?↑
65 98
3.25 g x
x=4.9 g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答:(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2.5%;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解析 见答案。
1.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属于置换反应:B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C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Cu:铁能与硫酸铜反应但不能与硫酸镁反应,故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有未参加反应的镁离子( Mg??)和反应生成的亚铁离子(Fe??);尽管将两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后红色固体明显增多,但仍无法确定溶液中的铜离子(Cu??)是否完全参加反应,即溶液中仍可能含有铜离子(Cu??),②、④正确。故选C。
3.D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是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没有说明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因此与题中情景不符合,故选D。
4.C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或64份质量的铜,或56份质量的铁,依据图像中的斜率可知,ab段是锌与硝酸银的反应.be段是锌与硝酸铜的反应,cd段是锌与硝酸亚铁的反应。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和Fe??,A错误:br段(不含两端点)是锌和硝酸铜的反应,所以析出的金属是Cu.B错误:ab段(不含两端点)是锌和硝酸银的反应,所以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Ag?、CU??和Fe??,C正确: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或56份质量的铁,若be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和m?,则m?5.C 通过分析可知,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也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故C错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的化学活动性强。
6.B根据反应生成H?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单位时间内B与稀硫酸反应放出H?的质量大于A,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B>A:放出H?的质量A>B;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消耗硫酸的质量A>B;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
7.答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U形管内已充满0?
(2)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或注射器内0?体积减少)
(3)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
解析(1)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因为氧气是从导管a通入,则检查导管b处是否有氧气出来即可,因此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证明U形管内已充满氧气。(2)由于注射器内注有氧气,铁制品锈蚀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被消耗,注射器内的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向左移动,因此只要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向左移动,即表明铁制品
生锈需要氧气。(3)根据题表巾的信息可知,潮湿的纯铁丝没有明显变化,即铁制品生锈需要的条件除了氧气外,还需要水分及金属内部的结构。
8.答案(1)+4(2)弱Cu(3)2SnCI?Sn+SnCl?
(4)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Sn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求得锡元素的化合价为+4;(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弱,因此SnCl?不能与铜反应,则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Cu;(3)步骤②中SnCI?电解生成SnCl?和Sn,电解的反应条件是通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CI?Sn+SnCl?;(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丁艺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
9.答案(1)CO(2)置换
解析(1)由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6、6、14,反应后的已知生成物中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0、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知6个X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反应②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0.答案(1)20(2)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3)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解析(1)在进行对比实验时,不同条件只有一个,该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锌片和绑有铜片的锌片,其他条件应相同,所以硫酸的量应是相同的;(2)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或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然后进行比较;(3)由资料可知,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人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会大大加快,本实验中,锌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11.答案 (1)Ca(OH)?+H?SO?=CaSO?↓+2H?O 复分解反应(2) Zn( OH)? (3)步骤②、锌
解析(1)氢氧化钙湿碱性,氢氧化钙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铁和氢氧化钙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因此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2)步骤③中的锌泥中的阴离子应为氢氧根离子,因此锌泥中的含锌化合物为硫酸锌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Zn( OH)?。(3)锌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故在步骤②中加入锌即可。
12.答案猜想三: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时问太短
【实验验证】(1)其他条件不变,用浓度更大的AgNO?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
解析猜想三: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时间太短,或反应速率太慢,都可能导致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太低,使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实验验证】(1)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验证猜想一的实验方案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用浓度更大的AgNO?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2)为验证猜想二:取题述相同的铜丝,分别与硫酸铜溶液或硫酸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硫酸铜的溶液颜色变浅或变色或有气泡产生,可证明铜丝中有比铜活泼的金属,反之,没有。
1.答案(1)气泡
(2)Zn+2HCl═ZnCl?+H?↑
65 2
m 0.2 g

m=6.5 g
答:a点所对应的金属锌的质量m为6.5 g。
(3)铝(或“A1”)
设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
2A1+6HCl═2AlCl?+3H?↑
219 6
x 0.2克

x=7.3克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4.6%
答: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解析(1)银与盐酸不反应,若“银粉”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银粉”一定不是银。(3)根据图像分析,1.8 g金属与5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 g氢气,说明该金属是铝。
2.答案(1)生铁(2)AI?O? (3)>B
(4) 2Sc+6HCl═2ScCl?+3H?↑
解析 (1)生铁与钢的区别是生铁中的含碳量高于钢.
(2)铝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实验前需用砂纸将氧化铝打磨掉。(3)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因此,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e大于Zn。钪的活动性强于锌,故一定强于铜,则将Sc投入CuSO?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A正确;仅用Fe( NO?)?溶液、Sc( NO?)?溶液、Ag只能证明Fe、Se比银活泼,而无法得出Fe与Sc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错误;根据Fe、Sc分别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用Fe、Se、稀H?SO?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C正确。(4)Se比Zn活泼,则Sc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cCI?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c+6HCI ═2ScCI?+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