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必修上册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级中学必修上册复习提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8-09-08 13:43:00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 氮(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21%):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二氧化碳:光和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含量少,变化大。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2.大气的垂直分层(图2.1)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 意义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0.6度)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复杂多变(云雨雾雪在这层)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利于飞行
高层大气 气压低,密度小 80—500km高空有电离层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______千米,高纬度______千米
2.2 大气的热力作用
1. 大气对太阳辐射 ① 吸收作用 O3(平流层)能吸收______
的削弱作用 (有选择性) 水汽和CO2(对流层)能吸收______
(图2.7) ② 反射作用(云层、大尘埃)(无选择性):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高
③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蓝光最易被散射,晴朗天空为蔚蓝色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多云时逆辐射强)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太阳辐射是_____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部分。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_____波辐射。
2.2 大气的运动
1.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____________
(图2.8、2.9)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形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3. 影响大气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运动的力 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可以用来判断南北半球
(见书35页图2.11) 摩擦力——————与风向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高空没有)
___________力决定风形成的初始方向和速度,________力出现后改变了风的方向,
___________力与风向相反且改变风速
2.4 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
意义 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以交换
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见书37页图2.14)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___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夏季____移,冬季_____移。
2. 海陆分布对 ①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亚欧大陆 太平洋
一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大气环流的影响
(见书38页图2.17)
②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30 S以南显著)
3. 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东部最典型
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
东 亚 南 亚
冬季风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夏季风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成 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形成原因:南半球的_______信风
夏季____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___偏转而成的。(见书40页图2.18)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也叫锋区。
类型:冷锋和暖锋
类型 定 义 暖气团上升状况 天 气 特 征 影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被迫抬升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降水)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连续性降水(锋前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低压(气旋)系统和 低压、高压是对_____状况的描述
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反气旋是对_____状况的描述(见书43页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气流状况 从四周流入中心(南顺北逆)中心空气被迫抬升(上升) 从中心向四周流出(北顺南逆)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伏旱、北方秋季秋高气爽)
2.6 气候
1、气候形成因子 ①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②地面状况 海陆分布 大陆性:温差大。7月高1月低(北半球)
(下垫面) 海洋性;温差小。8月高2月低(北半球)
山地日较差小,平原日较差大
③大气环流:促进热量和水汽的交换,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如排放CO2,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2、气候类型(根据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见书47、48页图)要求:会读图、且会将两个图结合起来
3.气候的变化
变化特征:冷暖交替,近代呈波动上升趋势。
地质时期: 3次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气温下降,间冰期上升
历史时期: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
19世纪以来:气温波动上升
2.7 大气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原因:主要是CO2的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排出CO2
吸收CO2的森林被大量砍伐
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
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防治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寻找新能源
加强国际间合作
植树造林
2、氧层的破坏 原因: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臭氧少1%,紫外线多2%)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防治:逐步禁止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3、酸雨 (PH小于5.6的雨水)
①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SO2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我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② 危害
③防治 有效措施:研究煤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根本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我国酸雨:酸雨区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南方出现大片PH小于4.5的地区
[练习反馈]:
1、(200年浙江省会考题)读“5月某日等压线图(单位hPa)”,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向 (南、北)移动,新西兰正值 季。
(2)从气压分布状况看,图中A、B的天气系统名称分别是 、 。
(3)此时,我国境内雨区位于 地区,受天气系统的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 。
(4)图中AC、BD二线附近,可能出现锋面系统的是 ,并可判断
为 (冷、暖)锋。
2.读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7分)
(1)写出下列各名称所对应在图中的字母:
反气旋_________,
气 旋_________,
(2)图中e点吹_________风。图a.b两地中为晴天的是    
(3)图中d、e两点的大气分子所受的气压梯度力较大的是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4)虚线A—b位置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冷锋
答案]1.(1)北 秋 (2)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3)江淮(长江流域) 沙尘暴 (4)AC 冷
2.(1)a b (2)东南风(东风) a (3)d d处的等压线比e处密集 (4)C
PAGE
3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1.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16世纪哥白尼倡导“___”,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___”一词,20世纪60年代大型望远镜使用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达到上百亿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2. 物质性—— 天体:____、____、____、____、____及星际空间的____和____等通称天体。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运动性——天体系统:总星系 河外星系 (简称星系)
3、九大行星 距日由近到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3) 运动特征: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结构特征 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小行星带位于____和____之间,质量最大的是____
4.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_____,距离为______亿千米,称一个天文单位。
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是______,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___,平均距离为____
二、宇宙中的地球
地特殊性的体现和有生命出现的条件
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几乎在
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②质量体积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原始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摇篮
1.2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主要成分:___和___;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4H He+Q(能量)
概念:太阳以______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水、大气、生物活动主要动力
(图1.5) 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 光球层——黑子(太阳活强弱的标志)(周期多长)
(图1.6) 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层——太阳风
(2)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 对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与黑子)
对地球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耀斑 的影响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 宇宙探测的发展 1957年10月,原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登上月球
1981年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实验成功
2. 开发宇宙资源 空间资源 (广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月岩含地球没有的能源3He)
3. 保护宇宙环境 空间垃圾的产生: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爆炸产生的碎片
及宇航员扔出的垃圾。
空间垃圾的处置: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它轨道,以免碰撞;
将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1.4 地球的运动及意义
(1)地球的运动
自 转 公 转
中 心 地轴 太阳
方 向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自西向东
速度 角速度 15 /小时(1 /4分钟)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约1 /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赤道最大,60 N约为其一半 约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周 期 23时56分4秒(1恒星日)24时 (1太阳日) 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方时(经度每隔15 差1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 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_____,北半球各地昼长____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__夜越__。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现象。南半球相反。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____,北半球各地昼长__夜长;纬度越高,昼越__夜越__。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_现象。南半球相反。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全球各地昼夜_____,各为_____小时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_____,正午太阳高度自_____向两极递减。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_____,正午太阳高度自______向两极递减。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自______向两极递减。
(5)四季地划分 ①我国四季以“四立”为起点(天文学):夏季是白昼最___,太阳高度最__的季节;冬季是白昼最__,太阳高度__最的季节。
②欧美国家:将“二分二至点”做为四季的起点
③传统四季划分(北温带):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
(6)五带的划分
(7) 昼夜交替周期是_________小时,叫做__________日。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_年。
全球被划分为____个时区,各时区以___________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______,自转的平面叫______,它们的交角为_____,称黄赤交角
(8) 一年有两次直射现象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只有一次直射现象的地区是________。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晨昏线和赤道______,与经线_______。
(9)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_____带和_____带范围扩大,_____带范围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_____带和_____带范围缩小,_____带范围扩大。
PAGE
2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P94图8.1,要求:了解图中的箭头含义)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物染、水污染等
(2)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不合理灌溉造成 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表现为 ; 乡村——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P96)
(2)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P96读图8.4:全球环境基金关注最多的领域是 和 。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个:
(1) ,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压力更大。
(2) ; (3) 。
2、读P98图8.6,要求:
A、了解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是 和 ;最慢的是 和 。
B、分析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3、环境问题是伴随 、 和 而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8、3 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环境污染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谋求人地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P102图8.11)
A (基础);B (条件);C (目的)
(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A ;
(2)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表现在: B ;
C
(3) 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有: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 交通运输
①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 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差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高、 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安全方便 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②读P64图7.2,“亚欧大陆桥示意”图,P65图7.3“世界主要的航海线和主要的海港”
要求:A.亚欧大陆桥包括的两条铁路线(起止点、在我国的分布)
B.世界比较繁忙的四条航海线
2、 邮电通信
①邮政通信: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②电信通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受到地形的影响
3、 商业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图示(P66图7。7),读图要求:了解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以及各环节所发挥的作用。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1、 铁路的建设
①影响因素: 、 、 和自然等因素,其中 、 成为决定性因素。
②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维持香港的茶馆长期稳定和繁荣、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建设京九铁路最大的意义是(1) (2)
2、 公路和航道建设
A、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B、航道:内河航道网是由 和 组成的网络系统
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1、 港口的建设
①港口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②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
自然条件 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 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2、 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①汽车站的区位选择:尽量方便入货集散和转乘,要与 和 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②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
综合因素:(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
7、4 城市交通运输
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1) (2) (3) (4) 。
2、 城市道路网
①城市道路网的格局 欧洲城市(以莫斯科市为例):
我国城市(以合肥、北京为例):
其中环状线路建设的目的是: 、
②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原则是(1) (2) (3)
3、 改善城市交通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7、5 电子通信
1、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时期,主要形式有电话、电报。
2、以 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3、1993年 国政府首先提出了“信息告诉公路”的计划。
4、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最响最广、公众关注最高的通信网络是 ,它是 的具体体现。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有(1) 、(2) 、(3) 。
7、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1、 商业中心
(1).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1) (2)
(2).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如西安市的主要商业街)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服装市场)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 商业网点(读图P84图7.29和图7.30)
(1) 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
(2) 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商业网点密度 多 少;
(3) 从商业网点的效益来考虑,商业网点应靠近 ,如上海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原因是 和 。
(4)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a.人口稀少地区采用 的灵活组织形式: ,b.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采用 ,例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7、7 国际贸易和金融
1.全球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1) (2) ;其中, 是指各国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是指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 、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以及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 ;
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 (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传统 和 的比重较大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是 、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5. 1 农业生产活动
1、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从空间分布来看)
季节性和周期性(从时间变化来看)
2、农业的投入和产出(读P2图5、1,要求:了解农业投入的四种类型和各种投入的作用)
农业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投入
农业产出:各种各样的农产品
3、农业的分类(P2图5、2)
按生产对象分类: 、 以及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类: 、
按产品用途分类: 、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 。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 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 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5、3 —5、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 ①人多地少,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①气候温和,优良的天然牧场②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③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商品谷物农业(P14图5.15)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 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农业科技
混合农业(P15图5.17)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①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④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结合图来记忆)
5、5 工业生产活动
1、 工业的投入和产出(读P18页图5。2)
了解工业投入与农业投入的不同点(工业对自然因素不要求更多的投入)和相同点(二者都加大科技投入)
2、 工业的发展
1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2 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巨大的变化
3 工业的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
5、6 工业的区位选择
1、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 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
(2) 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
(3) 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相关特点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厂 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电子、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
(1) 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
(2) 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5、7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织布厂和印染厂)
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
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 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
(2)工业的分散: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的工厂,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而形成的工业分散的现象,从而出现 公司,它在全国寻找最优区位。
3、工业地域
1、形成原因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2、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等)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成工业城市(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工业区等)
5、8 传统工业区 5、9 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 美硅谷;中关村
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廉价劳力 人才、环境、交通
主要部门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 电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 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发展类型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 聚落的形成
1、 乡村的形成
(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2)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圆形或多边形村落—— 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平坦;
带状村落—— 的平原地区。
2、 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农业技术创新,出现 ——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
(2)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6、2——6、3 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一、自然地理因素:
(1) 地形:(读P29图6.6,了解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但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
(P44图6.7,了解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和美国三大城市带的分布)
(2) 气候:(读P29图6.6,了解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
(3) 河流:
河流的 和 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是我国南方设城的一般规律。
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
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上海、广州——河口
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二、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我国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2) 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例如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安徽省的合肥市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华盛顿(美)、堪培拉(澳)、伊斯兰堡(巴基斯坦)
(4) 军事
(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6、4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 向城市地区集聚和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 增加
城市 上升
城市 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起源——1750年 低水平缓慢增长
1750年——1900年 加速增长
1900年——1990年 达到空前的程度(大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数目多)
4、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44%左右)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思考: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 ;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原因: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 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治理污染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练习]:1.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浙江省2005年高中证书会考地理补考试卷]
(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 ▲ ,城市人口数量呈 ▲ 趋势。
(2)该城市建立了 ▲ 城和 ▲ 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3)该城市形成于河流的交汇处,原因是此处
▲ 。
(4)从图中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自来水厂位置出现什么变化: ▲ ;并分析原因: ▲ 。
(5)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 ▲ ;并分析原因: ▲ 。
2.图中A、B曲线是北京和纽约两城市的人口增长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城市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B城市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
(2)A城市的发展历史较B城___________,但A城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较B城所在国家___________。
(3)A城人口在1850年以后曾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城周围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
(5)1960年以后,A城人口稍有减少,这符合城市发展方针中的___________的要求,为了贯彻这一方针,A城今后的工农业发展方向是___________。
(6)1960年以后,B城人口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趋势的好处是___________。
[答案:] 1、(1)扩大 增多(增长) (2)卫星 新
(3)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地形平坦等 (4)向河流上游城外迁移 上游水质好
(5)中心区气温较高(1分) 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产生大量热量
2、(1)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美国最大的工业、金融中心和港口 (2)早 低
(3)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战争的影响
(4)大城市不断涌现,出现了超级特大城市,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5)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限制重工业进一步发展,使工业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 着重发展食品加工、微电子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轻工业,进一步把郊区建成稳定的副食基地
(6)人口迅速减少 城市规模过大,造成了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问题,迫使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在B城周围形成了60多座卫星城 可以避免或减少B城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心城区
新区新区
自来水厂
卫星城
河流
a(1950年)
b(2000年)



域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4、1 气候资源
1、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2、气候资源的特点 普遍存在性
数值特征(一定数值范围内具有资源价值)
变率较大
3、开发与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决定种植制度。(东北、西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三熟)
气候资源与建筑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 —60 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工业布局在下风向;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在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机场宜设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4、2 海洋资源(一)
1、海洋资源类型: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
其中海洋生物资源,除直接捕捞和食用外还可通过 、 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利用。
2.海洋渔业资源  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_________海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____国家,_____和____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矿产资源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A.石油、天然气、煤、硫、磷——大陆架浅海海域
B.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近岸带和滨海砂矿中
C.锰结核——深海中
4.海洋油气开发 寻找油气————利用地震波
开采油气————海上钻井平台
4、3 海洋资源(二)
一、海洋的空间利用
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 性
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和文化娱乐设施空间等。
3、海港的功能(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和服务区域(海港的腹地)
4、是我国填海造陆成就最显著的城市,近100年来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
二、海洋的环境保护
1、 海洋生态 产生:绝大部分来源于 ,主要有工业废气物、工业冷却水、农药
2、 海洋环境污染 和石油泄露,致使海洋污染
石油泄露造成海洋污染是目前治理海洋污染的重点。石油泄露清污方法有:
4、4 陆地资源(包括能源资源)
一、陆地资源的特点
1. 分类:可分为 、 、 和 四种:
2. 特点 ①总量是有限的;
②利用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发展)
③分布具有规律性 土地、水、生物资源分布具有地带性
矿产资源分布受地质作用制约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3.能源资源 概念: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动力的陆地自然资源。
分类 常规能源: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陆地资源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的重要性 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2、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柴草——煤炭(18世纪)——石油(20世纪50年代后)——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5 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 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西北太平洋最多最强(中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深受台风影响)
灾害:强风、特大风暴、风暴潮
探测:气象卫星
2、暴雨洪涝 暴雨形成条件
分布:亚洲最多
洪涝灾害的防御
3、干旱 灾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
4、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危害:
分布: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4、6 地质灾害
一、主要的地质灾害
1、地震 概念: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破裂,地球内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每增1级,能量约增30倍;3级以下称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2、 火山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 滑坡和泥石流(成因的区分、分布在 以及危害)
二、地质灾害 成因上有关联(川、滇、黔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的关联性 灾害的诱发性(2004年12月26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就是 引起的)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泥石流、工程活动—-滑坡)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练习:浙江省2005年高中证书会考地理补考试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渭河谷地的古代农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渭河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但由于开疆拓土、修筑宫殿、营造坟墓,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环境逐渐恶化。公元4世纪时,一次山洪爆发,竟冲下百万颗大树。唐代以后,渭河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古代渭河谷地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是 、 。
(2)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锐减的人为原因有 和 。
(3)导致山洪爆发和渭河流量减少这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 的不合理利用。
(4)你认为对该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
答案:(1)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建筑宫殿
(3)自然资源(森林、土地资源等)
(4)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等)
注意:印度尼西亚海啸的相关知识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
1. 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物质的主要化学元素:________ __
(2)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 、 、 等。
岩石
元素 矿 物 矿石(用品位表示优劣)
矿产
2. 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分):
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常见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沉积岩 成因 由外力作用而成。
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如石灰岩)
常见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成因: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
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板岩
3、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沉积岩
(见61页图3.9)
变质岩 岩浆岩
岩 浆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产生结果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产生高山盆地、(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日趋平坦)
2、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为主)——使岩层弯曲(褶皱山系)或断裂(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六大板块;______板块、_____板块、
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板块(见书63页图3.11)
②板块内部稳定,两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
张裂区(生长边界)——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相撞区(消亡边界) 洋陆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相撞——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产生的)
4、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见P64图3.12、3.13、3.14)
类型 ①褶皱 形成高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岩层形态 形成地形 原因 判断方法
背斜 常成山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常成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中间新两翼老
②断层 形成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基本形态 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应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 沟谷、峡谷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3.3、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 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是大气的水源——海洋水量大,是地球上的“水库”;
海洋是大气的热源——海洋热容量大,海洋与大气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海岸是_____和_____间的过渡地带。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目前,全球____%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60千米的范围。
二、海水温度
1、海洋热量收入,主要来自_______的热量;海洋热量支出,主要来自_______的热量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规律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高,冬季低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低纬高,高纬低
               同纬度海区———————暖流高,寒流低
垂直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小,常保持低温。
三、海水的盐度
1.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____%,盐度最高的海区是_______,盐度达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度最低的海区是_________,盐度不超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等;在近岸地区,盐度主要受_____的影响。
3. 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见课70页图3.25)
(1)曲线1表示______,曲线2表示______
(2)海水表层盐度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表层温度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海水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潮汐是海水在_______和_______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月和 月相时出现大潮。
2、 洋流的形成
1、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_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影响。洋流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学洋流中由信风吹拂引起的是_______和________;由盛行西风引起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它门都属于_________。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见P73图3.32) 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逆时针
夏季——西南风——顺时针
三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西欧海洋性气候就得益于 ; 对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有影响。
(2)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补偿流):秘鲁寒流
(3)航海
(4)污染物的扩散和转移
补充: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原因:海水易搅动,下层营养盐类被泛到上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②上升流形成渔场的原因: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盐类物质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③洋流分布图:(识记洋流名称并标出四大渔场)(见课本73页图)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
陆地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_____%,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
1、陆地水分类 ①按空间分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P75页图3.33)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一个隔水层之上 两个隔水层之间
补 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潜水
主要特征 埋藏较浅,有自由水面水量不稳定,易污染 埋藏较深,承受压力水量较稳定,不易污染
②按循环周期分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相互关系 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降水量而变化(P76页图3.34)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而变化(西北地区)(P76页图3.35)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 河流水位高时,补给湖泊或地下水;
河流水位低时,湖泊或潜水补给河水
3、水循环 类型 海陆间大循: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P77页 海洋循环
图3.37) 内陆循环
意义 ①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地形
3.6 生物
①生物分布受环境制约:_____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决定植物生长所需的___、___、和___条件;_____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
莲————水湿环境
矮牵牛——环境(SO2)
旗形树冠——指示风向
③生物在地理 产生作用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环境中的作用 作用 促进元素迁移
改造三大圈层 大气圈成分 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
现在大气:氮和氧为主
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水循环
岩石圈: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如城市绿地)(见书82页)
3.7 土壤
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_,能生长______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是土体的“骨骼”;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水分、空气
理想土壤成分:矿物质占___%,有机质占___%,空气占___%,水分占___%
4、土壤与农业的关系:是人类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5、土壤的形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二是养分因素的富集过程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
坚硬岩石————疏松的成土母质————原始土壤————熟土、肥土、耕作土壤
3.8.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 整体性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P88页图3.53)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2. 地域差异(P89页图3.54)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低、高纬度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自然带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山地垂直自然带 高山地区
[练习反馈]: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8分)
(1)从地质构造看,A是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  B是______
(2)图示的水循环为______循环,在其参与下①处的岩浆岩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岩。
(3)图中B处容易形成______地质灾害,这种地质灾害又可能促使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浙江省2005年高中证书会考地理补考试卷]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处的地下水类型是 ,储存该地下水的
地质构造是 。
(2)流经①处的洋流为 (暖、寒)流,受这
一洋流的影响,②处的气候更加 (干燥、
湿润)。
(3)同纬度海域①与海域④相比较,盐度较大的是
,原因是受 (暖、寒)流影响。
(4)⑤区域为小麦—牧羊带,其农业地域类型是
农业,也属于 (粗放、密集)型农业。
(5)②、③两地的降水、植被、动物和土壤有显著
不同,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如果洋
流④减弱,③处的气候、植被等将受到影响,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性。
[答案]1、向斜 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 海陆间大 沉积 地震 滑波 泥石流
2、(10分)(1)承压水 向斜 (2)寒 干燥 (3)④ 暖
(4)混合 密集 (5)差异 整体
EMBED Photoshop.Image.6 \s
洋 流
农业带
隔水层
含水层




28°S
A
b
a
a—b段剖面图

PAGE
4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五、练习和解析
根据图9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1—2题。
1.若甲、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000万 B.110000万 C . 500万 D.15000万
2.图中四地
A.乙、丁两地地方时相同 B.甲、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C.乙、丁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甲、丙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3.图10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
A.山峰 B.盆地 C.鞍部 D.山谷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11回答4—6题
4. 地球公转至图11中所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极昼极夜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B. 晨昏线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呈缩小的趋势
C.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直射点向北移动
D. 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5. 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6. 地球从甲处经乙、丙、丁回到甲公转一周(甲、乙、丙、丁之间等距)四段之间用时最少的是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7.当全球9月1日和9月2日的范围各占一半时,北京时间为
A.9月1日16时 B.9月1日8时 C.9月2日16时 D.9月2日8时
正当美国宇航局为“勇气”号出现的问题一筹莫展时,“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仍按照原计划于太平洋标准时间2004年1月24日晚9时05分(北京时间25日下午1时05分)在火星表面登陆,以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线索。阅读材料,完成8—9题。
8.材料中的“太平洋标准时间”指的是
A.太平洋中部的地方时 B.西五区的区时
C.120°W的地方时 D.美国东部共同使用的时间
9.下列四幅图中与太平洋标准时间6月8日15时的情况相吻合的是
读图14,回答 10—11题。
10.甲地位于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
11.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
A.18时 B.16:20
C.13:40 D.14:20
图15是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12—13小题:
12.从图中可判断出巴黎的经度是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13.这一天巴黎的夜长约是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6小时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1,回答14~16题。
14.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16.8月23日,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我国科学家从a地出发到b、c、d三地考察(图中标注的是经纬度位置和抵达时的北京时间)。读图1回答17~18题。
图1
17、学家抵达下列各地时,符合实际的现象是
A.b地………已经升起           B.c地………为正午
C.d地………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      D.d地………当地日期为19日
18、在d地观察太阳,观察时间(当地时间)与太阳所在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A.3:00 东北方  B. 8:00 西南方 C.15:00 西北方  D. 19:00 东南方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据此回答19-21题。
19、此时北京时间为
A、4月18日1时50分  B、4月18日18时50分
C、4月19日1时50分  D、4月19日2时50分
20、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A、20°W向东到2°30′E B、20°W向东到9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21、访问期间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22-24题。
22.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23.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24.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我国“神舟六号”飞始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
安全返回。据此回答25-27题
25.图8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半球图,若用阴影部分表示飞船发射时刻区时为10月12日的范围,其中最接近的是
A.a B.b C.c D.d
26.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27.飞船返回时,图9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
分布规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1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穿越北极的国际航线试飞成功,从上海(N,E)至芝加哥(N,W)仅用15小时35分钟。读图2、图3及相关材料,回答28-31题。
28. 若飞机于北京时间5月20日5时55分从上海飞往芝加哥
A. 一路上都是白天 B. 伦敦会位于飞机的正北方向
C. 北极星的高度保持不变 D. 经极点附近飞机罗盘不受干扰
29. 阳光直射图2中曼萨尼约港口(N)那天,晨昏线(圈)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
A. S 和 B. N 和 C. S 和 D. N 和
30. 在5月份,开普敦( )
A. 昼长于夜且昼逐渐变短 B. 昼长于夜且昼逐渐变长
C. 昼短于夜且昼逐渐变短 D. 昼短于夜且昼逐渐变长
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港,开始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图3
31. 图2中①、②、③、④地区可能出现图3所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依次是( )
A. a―c―b―d B. b―a―d―c C. c―b―a―d D. d―a―b―c
图l为地球绕日公转情况,虚线为极圈和回归线,EFG为晨昏线。读图l回答32~33题。
32.格林威治时间是
A.3时 B.9时 C.15时 D.21时
33.当甲、乙两地同时日落时,日期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并作详细记录。以下是6月22 (夏至日)观测记录。
观测时刻(北京时间) 3:50 …… 11:20 …… 18:50
太阳高度 0゜ …… 73゜26’ …… 0゜
据此回答34-37题
34.该学校的经纬度位置是
A.110゜E,40゜N B.110゜E,50゜N C.115゜S゜E,40゜N D.1lS゜E,50゜N
35.12月22日,该校所在地的昼长约为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
36.当该校于北京时间6时整日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赤道 B.北京市昼夜平分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37.月1日,该校同学观测日出时和日落时,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
A.正东方、正西方 B.东北方、西北方 C.东南方、西北方 D.东北方、西南方
下图为某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判断38—39题:
38、当北京天安门夏至日举行升旗仪式时,该地时间约为2:46,该地的地理坐标应为:
A、40°S 96°E
B、40°N 90°E
C、40°S 90°E
D、40°N 96°E
39、有关该地所在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植被以草原、森林为主
B、年降水量约在200mm~400mm之间
C、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D、原生砾质、沙质荒漠广布
北京时间2004年11月18日18时4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二号”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此次发射主要是演示验证卫星平台新技术,并对国土资源、地理环境进行试验性测量和监测。完成40—42题
40.我国卫星发射时,美国佛罗里达州宇航中心(28 N,81 W)的监测屏幕上显示的当地时间为
A.18日5小时20分 B.19日8小时8分
C.17日5小时20分 D.17日8小时8分
41.此时,全球新、旧一天的时间长短关系是
A.T新 > T旧 B.T新 < T旧 C.T新 = T旧 D.无法判定
42.这一天,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为
A.纳塞尔水库的水位为一年中的最高 B.北印度洋海水自西向东流
C.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 D.地球公转速度正不断加快
圆O为地平圆,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回答43~45题:
43、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甲的地理纬度为
A、23026'N B、66034'N C、220N D、900 N
44、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0 B、110 C 、440 D、 680
45、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A、东北 B、东南 C 、正东 D、正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 D、 6、A 7、D 8、C 9、D 10、A
11、B 12、D 13、A 14.B 15.D  16.C 17.C 18.C 19、C  20、A 
21、B 22.C  23.B 24.C 25、D 26、C 27、D 28. A 29. C 30. C
31. D 32、D 33、B 34、A 35、C 36、D 37、B 38、 B 39、D 40、A
41、A 42、D 43、D 44、C 45、A
海宁二中 殳雪华
C
8日

N
9日
1650

1450E
A
阴影表示黑夜
B
虚线为晨昏线
1800
00
1500W


O
2
1
图11








图10
图3
C
A
B
N
E
F
图5
图6
N
8日
9日
1650
D
图13
图14
0时
12时
24时
12:50
00
300
600
900
太阳高度
东一区区时
图15
图9
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自转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规律
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规律
日照图
日照图类型
日照图解答
侧视图
侧视图
变式图
D
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