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下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 ( )
A. 甲 B. 甲和乙 C. 乙和丁 D. 丁
家用电冰箱的冷冻室一般有三个抽屉,为了使冷藏效果比较好,冷凝管的位置应该( )
A. 在抽屉口上方 B. 在抽屉底
C. 在抽屉口的上下都有 D. 在抽屉的侧壁
地球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这种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
A. 空气的密度 B. 空气的组成成分
C. 水汽含量的多少 D.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小明周六去郊游,出发前到超市买了下列4种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 “永和”豆浆 B. “娃哈哈”矿泉水
C. “美汁源”果粒橙 D. “伊利”纯牛奶
下列与人关系密切的4种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 ?( ? )
A. “娃哈哈”矿泉水 B. “伊利”纯牛奶
C. 粉笔灰水 D. 血液
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 “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 “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小张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如图所示,他沿杯璧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如图,两个相同容器都盛满水,甲中有一个体积为50厘米3,密度为 0.5×103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并有1/3体积露出水面
B. 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
C. 木块全部压入水中两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D. 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20℃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斜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
B. m点所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若从G点溶液得到W点溶液,需增加该溶质20.
D. 图中四点所对应的溶液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m<G<W=Z.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A. 甲大 B. 乙大 C. 甲、乙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10牛的水能产生的浮力( )
A. 总是小于10牛 B. 等于10牛 C. 等于0牛 D. 可以大于10牛
如图甲所示,将物体用绳子从图示位置匀速拉离水面。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为F,物体下底面离容器底部的距离为h,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F与h的关系是( ? ?)
A. B.
C. D. ?
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蒸发掉5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A. 8g B. 6.4g C. 3.2g D. 4g
二、填空题
如图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1)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 ??,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 。
(2)若实验中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则分解水的质量为 ? g。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请填写以下的科学知识:
(1)空调机的室内部分往往安装在房间的上方,这主要是为了夏天送冷气时有利于形成________,以加强制冷效果;
(2)俗话说“瓜浮李沉”,意思是西瓜投入水中可以漂浮,李子投入水中会下沉.漂浮的西瓜受到的浮力________李子受到的浮力,西瓜的密度________李子的密度.(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下表是某实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① 35mL水 3.2g 碳酸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24.3
② 35mL水 2.5g 碳酸氢钠固体全部溶解 20 18.5
(1)从实验①、②数据可知:碳酸钠溶于水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下同)热量。
(2)判断实验②中得到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①、②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________(填“①”或“②”)。
某学校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要配制一定量的食盐水溶液让密度为1.05g/cm3的物体恰好悬浮其中。已知食盐水的密度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如下。
密度(g/cm3) 1.005 1.01 1.05 1.08 1.09
质量分数(%) 2.2 6.7 8.2 10.10 15.3
(1)需要配制的食盐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用托盘天平称取16.4克的食盐。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如图),接下来的操作是?????? ? ? ??,将称得的食盐倒入500毫升的烧杯
(3)用量筒量取2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并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
(4)现将密度为1.05g/cm3物体放入上述配制的溶液中,发现静止后物体在食盐水中的状态为? ?? ??(填“悬浮”、“沉底”或“漂浮”)
③原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④反应后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请你选择所填的其中一项,通过计算确定其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情况,分清恒温蒸发和升温蒸发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所以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在①→②过程中,溶剂质量减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②>①故A说法错误;
B、②③都是恒温蒸发得到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B说法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所以溶剂水的质量分数③>④,即溶剂质量分数减小,故C说法错误;
D、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涉及海水晒盐的原理、溶解度应用等理论内容,要通过该题认真总结。
根据甲溶液变化为乙溶液,没有晶体析出,乙转化成丙后析出晶体,丙、丁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进行解答。
【解答】
?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溶剂,使氯化钠析出,丙中烧杯有盐析出,说明它是饱和的,而甲烧杯和乙烧杯均没有盐析出,甲烧杯的溶剂比乙多,因此,甲烧杯烧杯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烧杯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丁烧杯有不能溶解的盐,说明它是饱和的,所以与丙烧杯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丁烧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故选D。
3.【答案】A
【解析】空气的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凝管应放在上方,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和反应的的理解。酸和碱完全发生中和反应就会生成盐和水,溶液呈中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计算完全中和反应需要物质的量。
【解答】
氢氧化钠的分子量为40,盐酸的分子量为36.5,根据完全中和反应特点,需要盐酸的质量为(36.5×20×10%)÷(40×7.3%)=25(克),
观察图像可知,B项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以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故选D。
6.【答案】B
【解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而牛奶、果粒橙、豆浆静置后分层,因此不属于溶液;矿泉水是无机盐溶于水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7.【答案】A
【解析】解:A、“娃哈哈”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伊利”纯牛奶属于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B错;?
C、粉笔灰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C错;?
D、血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题意,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能除去海水的盐,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故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实现了氯化钠和水的分离,“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故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解析】鸡蛋漂浮和悬浮时所受浮力不变,等于鸡蛋的重力,鸡蛋完全浸没后随着盐水密度减小,但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减小,但不会减小到0,故A错误;
而B答案是浮力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大,故B错误;
鸡蛋所受浮力从漂浮到在盐水中悬浮的过程中,浮力是不变的,故C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分析】
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时,由F浮=G我们可以推出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排液体积的关系式:,该关系式在很多浮力题型中会经常用到,要掌握这个关系式;在分析液体压强、压力时,一般是先分析压强再分析压力;在分析固体压强、压力时,一般是先分析压力再分析压强。
A.木块漂浮时,F浮=G,则ρ水gV排=ρ木gV木,然后根据水的密度、木块的密度,就可以得出V排与V木的关系,从而得出V露与V木的关系;
B.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可知,浮力大小与V排有关;
C.先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分析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再根据公式F=PS分析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大小关系;
D.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水的总重,所以要先分析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和水的总重力关系,然后根据压强公式分析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关系。
【解答】
A.因为木块漂浮,所以F浮=G,
因此ρ水gV排=ρ木gV木,则ρ水V排=ρ木V木 ?1.0×103kg/m3×V排=0.5×103kg/m3×V木,
得:,所以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也是木块体积的;
B.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水gV排可知,当液体密度一定时,V排越大F浮越大。由于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V排在增大,所以F浮在增大;
C.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当木块全部压入水中时,虽然溢出了一些水,但左边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仍然和右边的水面高度相同,所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相等的;因为压强相等且两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F=pS可知,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等;
D.因为把木块取出后,左边容器中的水比右边容器中的水要少,则左边容器的总重力比右边容器的总重力小,左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比右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由于两容器底面积相同,则根据可知,左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也比右边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小。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通过图表的形式描述固体物质20℃时在水中溶解质量的变化,主要考查有关溶液溶解度以及溶液饱和程度的有关知识点。
【解答】
A、物质的溶解度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因此A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80g水中该物质达到饱和的质量大于m点,此时为不饱和溶液,因此B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G点时溶液中溶质为20g,W点时溶液中溶质为40g,即若从G点溶液得到W点溶液,需增加该溶质20,因此C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m点溶质质量分数大于G点,因此D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比较两者物质的溶解度,前提是在同一温度下。所以不能比较。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解析】浸在液体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
∵G=mg=ρvg,
∴F浮=G排=ρ液V液g,
说明物体受到液体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多少无关.
所以如图所示:
?
10N的水可以将物体包围,则可以产生大于10N的浮力。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将物体用绳子从图示位置匀速拉离水面。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为F,物体下底面离容器底部的距离为h,从四个图像中选择正确的一项。
F=G-F浮,将物体匀速向上拉,下底离开容器底之后,上底离开液面之前,由于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以下,根所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所受浮力大小不变,重力大小不变,故拉力F大小不变;当上底面离开液面之后,由于匀速运动,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也匀速减小,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逐渐减小,故拉力F匀速减小。四个图像中,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拉力的计算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正确的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掌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设原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50g)×16%=x×8%?? x=100g,
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8%=8g。
故选A。
16.【答案】(1)氢气??
(2)20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计算、电解水的有关知识。
(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解答即可;
(2)据电解水前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据此并结合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分析解答,根据反应后溶液质量×溶剂的质量分数=剩余水的质量计算即可。
【解答】
(1)a管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说明与电源的负极相连,b管产生的是氧气,电解水时生成的是氢气和氧气,电解水时生成的是氢气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
(2)设电解消耗的水的质量是x,则有100g×4%=(100g-x)×5%,解得:x=20g。
故答案为:(1)氢气??;(2)20。
18.【答案】(1)放出??吸收
(2)向溶液中添加少量碳酸氢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不溶解
(3)①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有关溶液的相关知识解答。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考虑。
【解答】
(1)碳酸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变化放出热量;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该变化吸收热量;
(2)判断一定温度下的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少量溶质固体,若能继续溶解,表明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属于饱和溶液;
(3)实验①②中,水量相同,①中溶质较多,故实验①形成的溶液质量分数较大。
故答案为:(1)放出? 吸收;(2)向溶液中添加少量碳酸氢钠固体? 碳酸氢钠固体不溶解;(3)①。
19.【答案】(1)大;
(2)放出;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再打开夹子,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要点: 1.氨气极易溶于水,气压降低。2.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
【解析】某同学学习了气压知识后,自己做了一个实验:
(1)图甲实验中,由抽气口向外抽气,会看到大玻璃瓶内的气球如何变化;
(2)图乙的实验中,挤压滴管的胶头,发现气球变小了。得知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出热量;
(3)图丙实验中,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先挤压滴管胶头,将胶头滴管内的水喷入烧瓶内。过了一会儿,再打开夹子。看到烧杯中的水快速通过玻璃管上升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试解释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的原因。
(1)图甲实验中,当向外抽气时,容器内气压减小,气球内的气压大于气球外面,故气球会变大;
(2)图乙的实验中,挤压滴管的胶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锥形瓶内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再打开夹子,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
故答案为:
(1)大;
(2)放出;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小于大气压。再打开夹子,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要点: 1.氨气极易溶于水,气压降低。2.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
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题意,与所学过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解答本题还是比较容易的。
20.【答案】(1)8.2%;
(2)向左盘添加食盐直到天平平衡;
(3)加速溶解;
(4)?悬浮。
【解析】要配制一定量的食盐水溶液让密度为1.05g/cm?3的物体恰好悬浮其中。已知食盐水的密度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如题目表格:
(1)从表格中找出需要配制的食盐水溶质的质量分数;
(2)用托盘天平称取16.4克的食盐。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边,接下来该如何操作;
(3)用量筒量取2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并用玻璃棒搅拌
(4)现将密度为1.05g/cm3物体放入上述配制的溶液中,发现静止后物体在食盐水中的状态如何。
(1)由表格中对照可知,当食盐水的密度为1.05g/cm?3时,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8.2%;
(2)当右指针指向右边时,说明食盐质量小于16.4克,需继续向左盘加食盐;
(3)将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食盐的溶解;
(4)食盐水的密度是1.05g/cm?3,物体的密度也是1.05g/cm?3,故将此物体放入食盐水中静止后,物体的状态为悬浮。
故答案为:
(1)8.2%;
(2)向左盘添加食盐直到天平平衡;
(3)加速溶解;
(4)?悬浮。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溶质质量分数、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物体浮沉的条件,只有熟练掌握、综合应用,就能把这道题解决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