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教案(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8-09-12 21: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 欧阳文华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热状况(前一课时内容)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本课时内容)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风的形成过程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种作用力对形成风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而我校学生整体而言,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部分物理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平衡)还没有学到,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的最不利因素。但是,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体验,这将有利于本课时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体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目的,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方面】
1. 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和地理学科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用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情感相融、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导入教学
学生小李家住沿海某生活小区,他常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请同学们根据小李的体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你有类似的或其它与风有关的生活体验吗?
2.根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教材P38相关内容,了解热力环流与风的概念,并初步认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师生互动交流,点拨启发。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对部分关键知识进行点拨,达到突破难点、指导学法的的作用。
关键知识点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进行比较而言,在不同高度,一般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学法指导:分析热力环流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分析不同地区的热力状况。
4.学生课堂反馈训练。选取三道练习题,侧重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训练题1),同时考查学生填绘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题3),解决情景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动力(训练题2)。
附:课堂反馈训练题
(1)比较右图(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A、B表示近地面)中A、B、C、D四点气压的高低
(2)分析新课导入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滨海地区,为什么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请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如下热力环流示意图
5.阶段知识小结,同时承转过渡,转入“风的形成”内容的学习。
6.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6—8个小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风的形成”相关内容。
指导要求如下:(1)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合作探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对形成风的影响。
(3)分步骤画出受不同力影响时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
7.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对重要问题及过程进行点拨与归纳,使学生掌握知识系统化,并达到强化的目的。
8.学生课堂反馈训练
读下图(图中a、b、c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a、b、c数值的大小
(2)该图所示为(南、北)半球中的哪一个?
(3)在图中A点画出大气的受力情况
9.本课时教学内容小结(即通过板书归纳总结本课时内容)
10.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12第2小题
(2)课后探究活动——上网搜索有关“城市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工业布局影响”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形成系统
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点拨深化,拓展提高
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课堂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A
B
C
D
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风)
a
b
c
A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风的形成
热胀冷缩引起空气垂直运动
气压差异引起水平运动(风)
三种作用力及其对形成风的影响
高空风与近地面的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