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测量力的大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教学应始终贯彻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 2.本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出新的经验。并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与三年级下册学习过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在工具结构、使用方法、读数要求等方面进行类比。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单元,隶属于新课标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单元内容分析】《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本单元的前三节课是先认识感受几种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本课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为深入研究力做好技能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课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5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三是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这是作为拓展提升内容来安排的,注重交流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学情分析】依据教材内容,我对任教年级的50名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前测题设置如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吗?①在测量时,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何时读取数据( )。 A 应立即读数 B 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 C 插入时间越久越准确。②你认为下面哪种读取温度的方法是正确的,在正确的后面打√。 你能说出下图所示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读出所示温度吗? 量程: 分度值: 读数: 五年级的孩子在科学课上学习过的测量工具有量筒、天平和温度计三种,而本课要学习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与三年级下册学习过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在工具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在学习中采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在前测题中设置了温度计使用方面的3个问题。第一题是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前测,全部同学都知道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以及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面水平。这样的回答反映出学生对于温度计这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掌握比较牢固。由此可见,本课对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学习可以类比之前学习过的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并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第二题是关于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及读数的前测,64%的同学可以正确写出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68%的同学可以正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出现的问题是少数同学忘记写单位℃以及读数时没有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在本课学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还需要重点强调读数时的这2点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说出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顿”; 2.说明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制成的。科学实践: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能够制作简易的弹簧测力计。科学态度: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建立起“牛顿”大小的实际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书包、课件 给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苹果、鸡蛋、塑料袋、记录单、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弹簧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聚焦话题1.小故事:师讲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学生可以答出苹果会竖直落到地面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一个苹果的重力大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测量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2.出示铁架台及弹簧,通过悬挂钩码的方式来给弹簧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观察比较弹簧上面不挂钩码以及挂上1个钩码及2个钩码后长度的变化,分析总结出这种现象说明了弹簧具有“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引出人们利用弹簧的这种性质发明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抓住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利用常见并与课堂相关的实物弹簧来聚焦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第二环节:认识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学生小组内观察弹簧测力计实物,讨论得到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师PPT展示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强调从上向下的观察顺序。提环(便于手握)、弹簧(利用其“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来表示力的大小)、指针(指示力的大小)、刻度(根据其读出力的大小)、挂钩(挂测量的物体)板书:1.张贴弹簧测力计结构图 2.认识力的单位、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弹簧测力计上面标注的力的单位牛顿及克力,并找出两者的关系。力的单位:牛顿(N),1 N≈100 GF学生类比之前学习过的温度计,小组讨论发现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师强调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与熟悉的温度计类比,自主独立的学习新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组成结构,各部分作用,单位,量程以及分度值,新旧知识建立连接,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演示弹簧受到不同大小的力之后的变化,加深对最大量程的理解。一名同学上台演示轻轻拉动一个小弹簧再松开以及大力拉动弹簧再松开后弹簧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轻轻拉动弹簧时弹簧伸长,松开后弹簧恢复原样;大力拉动弹簧时弹簧伸长,松开后弹簧不能恢复原样。板书:2.力的单位:牛顿(N) 1 N≈100 GF【设计意图】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加深弹簧测力计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其最大测量范围的认识,形成使用前要先估测所测力的大小的意识。第三环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1.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得到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1)师出示一个有误差有待调整的弹簧测力计,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测一个50g的钩码的重力大小。师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么你们想用它来实际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学生反应: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读数时没有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手持测力计的方法不正确;使用前没有调零;读数没有平视指针等。(2)再由一位同学上台测量一个书包的重力(超出了测力计的量程)大小。再次发现问题:测量前未经预先估计物体重力大小而直接测量,结果力的大小超出了测力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导致无法正确测量,而且容易损坏测力计。师引导:怎样做才能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呢? 学生回答:使用前首先估计要测物体的重力大小 师补充:提重物时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重物,就应停止测量。(3)小组交流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范。 (4)师PPT展示并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强化类比的思维方式。 ①“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调零的一般方法是通过移动指针或刻度板来调零。 ②先估计,再测量:所测的力大小不可以超过最大量程。 ③方向一致: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测量重力时方向竖直向下。 ④视线水平: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水平。⑤估读下一位: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板书:3.注意事项:①“三看清”;②先估计;③方向一致;④视线水平;⑤估读下一位【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于类似测量工具的使用有一些经验,因此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通过学生自己首先尝试使用新的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钩码和超量程的书包的重力,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形成深刻印象。2.学生小组实际测量物体的重力。 (1)实验前老师讲明测量规则。学生分小组先估计再实际测量3个钩码、1个鸡蛋、1袋苹果(重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的重力,完成测量记录单。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3个钩码 1个鸡蛋 1袋苹果 (2)师询指导。在学生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师每组一一巡视,发现学生测量时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3)小组展示并汇报记录单。汇报时注意汇报以下几点:我们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检测的;估计重力大小与实测重力大小的差距有什么变化;如何测量得到超量程的1袋苹果的重力大小。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忘写单位,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等。并说明测量1袋苹果重力的方法,学生在小组测量时通过讨论会想到将一袋苹果分开测量重力再相加。通过记录单中问题的再现,强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规范。【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纠正以及教师巡视指导,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在测量的物品中有超出测力计量程的一袋苹果,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测量的力超出测量范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自制弹簧测力计1.学生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并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任务:怎样使用桌面上的铁架台、弹簧、双面胶、白纸板、直尺、铅笔和钩码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2.汇报,重点交流如何画出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以及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简易的低成本工具制作弹簧测力计,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工具,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1.图:弹簧测力计结构图 2.力的单位:牛顿(N) 1 N≈100 GF3.注意事项:①“三看清”②先估计,再测量③方向一致④视线水平⑤估读下一位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关注学生上课发言情况、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状态以及与组员合作表现,作为个人学习能力和单元学习态度的评价依据。对于课上积极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假设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收集学生实验记录单,作为单元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评价依据之一。 评价量规:(1)科学概念 水平一 知道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不清楚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水平二 知道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 水平三 知道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能够清楚说出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1N≈100GF。 (2)科学实践水平一 小组分工欠明确,发言不积极。不能有顺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基本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完成简易弹簧测力计。 水平二 小组分工明确,汇报缺乏条理。能有顺序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完成简易弹簧测力计。 水平三 小组配合默契,发言有条理,能有顺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及时记录数据,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完成简易弹簧测力计,并清楚的讲出制作方法。 (3)科学态度水平一 对科学课比较感兴趣,能够基本完成课上任务 水平二 乐于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初步具有探究科学的意识 水平三 积极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探究科学意识,能够细致,有步骤的完成课上任务。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2.新的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类比之前学习使用过的测量工具,在自然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比较事物,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和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4.五年级的孩子思维已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比较适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基于这点认识,本节课我从现象入手,快速聚焦探究的主题,然后展开充分的探究与研讨,还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学生体会到了力是有大小的,而且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知道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简单工具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克或者多少千克,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重量在科学上是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等,而这节课要测量的是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学生在本课中要认识和熟悉一个新的单位——牛顿,因为陌生并且与生活习惯不同,所以让学生对牛顿建立起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多次估计物体的重力,测量物体的重力,逐步建立起牛顿的概念,突破了难点。 2.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弹簧引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的长”性质,同时让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了追求的欲望,再让其动手使用测力计并自制测力计,亲身体验成功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也能积极配合,课堂的教学比较轻松,自我感觉效果很好。 3.通过自我观察以及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量程、分度值等,并类比温度计,自主发现了力的单位“N”和“GF”,以及两者的关系。认识弹簧测力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小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有序的观察习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及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合理分工,顺利地完成了实验。4.在本节课上,我的时间把握有所偏差,最后一个环节自制简易弹簧测力计时间紧张,只有2个小组在课上完成了制作,并且导致后面学生的展示显得很匆忙,打破了原来的预设; 5.本堂课上,学生的倾听习惯非常好,不管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是小组间的交流,都展示了本班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源于本班所有任课教师平时的训练。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