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卷:06 修辞手法学习——夸张、反问和设问学习(答案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卷:06 修辞手法学习——夸张、反问和设问学习(答案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31 15:11:43

文档简介


一.夸张
夸张是在表现对事物有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时运用的。它能增强语言的力量,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
夸张可分为三类:夸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1)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1)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二.反问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例如: (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②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例如:(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恰当地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三.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 (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3)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设问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
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D.老师严肃地说:“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
4.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5.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D.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D.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8.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0.与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问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三.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1.浪费也是犯罪吗?( ) 2.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
3.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
4.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
5.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
四.选择
1.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
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拟人   比喻  对偶   排比
C.拟人   比喻  夸张   排比 D.比喻   拟人  比喻   反复             
2.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两个语句是(   )
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___________;体贴万物,___________。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A.像柳丝的飘忽  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  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  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  像飘忽的柳丝
5.选出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竞选州长》)(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陷后气愤的程度。)
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周总理,你在哪里》)(排比。热情地歌颂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D.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人类的语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语言”没什么了不起。)
6.对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A.夸张  比喻  拟人  B.比喻  夸张  引用  
C.比喻  拟人  夸张 D.比喻  夸张  拟人  
7.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格式一致的一项(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8.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就像粒粒散落的珍珠,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D.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9.为下文空缺处选择填充,最佳的句子是:(   )
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__,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精彩。
A.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B.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像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 D.像一片五彩的云霞
10.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作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
A.说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 )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的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数量来计算呢?

12.下列四个选项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是
A.犹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五.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
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
6.他是我最敬佩的人。
改为设问句:
7.苗苗喜欢语文。
改为反问句: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一.夸张
夸张是在表现对事物有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时运用的。它能增强语言的力量,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
夸张可分为三类:夸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 (1)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 (1)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二.反问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例如: (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②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例如:(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恰当地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三.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 (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3)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设问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气温回升的情景。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清澈、柔美的特点。
D.老师严肃地说:“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老师在批评学生浪费粮食这种现象时的严厉的态度。
4.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5.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D.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理解:运用比喻,把芦苇比喻成涌动的绿色的浪潮,写出了芦苇荡的雄伟壮丽。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理解: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鲜艳美丽。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理解: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D.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理解:运用反问的方法,强调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发泄苦闷时的倾听者。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8.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B )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C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0.与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问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三.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1.浪费也是犯罪吗?( ) 2.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
3.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
4.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
5.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
四.选择
1.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
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拟人   比喻  对偶   排比
C.拟人   比喻  夸张   排比 D.比喻   拟人  比喻   反复             
2.与“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梗塞长蛇阵不见了。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我好像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两个语句是(   )
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___________;体贴万物,___________。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A.像柳丝的飘忽  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  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  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  像飘忽的柳丝
5.选出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竞选州长》)(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陷后气愤的程度。)
C.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周总理,你在哪里》)(排比。热情地歌颂了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D.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人类的语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语言”没什么了不起。)
6.对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A.夸张  比喻  拟人  B.比喻  夸张  引用  
C.比喻  拟人  夸张 D.比喻  夸张  拟人  
7.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格式一致的一项(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8.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就像粒粒散落的珍珠,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D.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9.为下文空缺处选择填充,最佳的句子是:(   )
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__,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精彩。
A.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B.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像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 D.像一片五彩的云霞
10.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作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
A.说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 )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人们怎能不热爱这风光旖旎的地方?
C.嘴里天天说要职工提意见,职工真的提起意见来又害怕的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D.有些人虽然只捐了几件衣服、几块钱,但他们都尽力了,人的爱心怎能用捐赠钱物数量来计算呢?
12.下列四个选项能在语义上与“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构成最贴切的比喻句是
A.犹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五.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
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
6.他是我最敬佩的人。
改为设问句:
7.苗苗喜欢语文。
改为反问句: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参考答案:
一、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5、反问6、夸张 7、拟人 8、比喻 9、比喻
二、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4、比喻、拟人 5、比喻
三、1.反问 2、反问 3、反问 4、设问 5、设问
四、1.B 2.C 3.B 4.C 5.B 6.D 7.D 8.A 9.A 10.B 11.A 12.B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