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的地理意义-----学练案
一.洋流的地理意义包括:
1.影响
大洋环流促进 ,调节 。
能 ; 能 。
2.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大多形成于 ,如: 、 、 。
在 处,也会形成重要渔场,如: 、
和 。
3.影响
能加快速度,缩短时间,节约燃料。逆流航行则相反。
4.影响
洋流会 ,但 。
二.练习
1.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简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径。
2.下图中的B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二战中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时,在线路M、N中选择线路M的原因是:(从航速及天气方面分析)
3.读图回答: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4.下图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
(1)关于本图, 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暖流,北半球 B.②暖流,南半球
C.①②均向北流动 D.①②均使海水温度发生变化
(2)若洋流②位于太平洋,它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5.(1)关于甲、乙两洋流,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沿岸气候影响是相似的 ②受其影响都形成世界大渔场
③两洋流成因各异 ④两洋流在不同季节,流向不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甲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附:板书设计:
一、洋流的意义:
1.气候
2.生物
3.航行
4.污染
二、解题领悟:
1.基本知识:——洋流分布
2.基本技能:——判定海域、洋流
根据不同试题的呈现方式,选择不同方法。
(经纬度、海陆轮廓、等温线等)
3.分析问题:——洋流的意义
(掌握重要洋流案例,学会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PAGE
1(共21张PPT)
洋流的地理意义
洋流的概念
洋流的分类
洋流的分布
不同纬度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图.
圣约翰斯
都柏林
1月份都柏林的平均气温为8 ℃ ,圣约翰斯的平均气温通常在0 ℃以下。
澳大利亚西部
海滨的沙漠
暖流使水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降水更多。
寒流使水温降低,空气湿度降低,降水更少。
东澳大利亚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圣约翰斯
都柏林
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秘鲁渔场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哇,这么多好吃的!
纽芬兰渔场
A
B
圣约翰斯
都柏林
A路线用了37天,B路线却用了22天,为什么?
加那利寒流
北赤道暖流
圣约翰斯
都柏林
英吉利海峡
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泻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1.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
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
瓶应在哪里投放 简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径.
北美漂流到亚洲沿岸的路径:
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
南美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的路径:
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2.下图中的B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二战中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时,在线路M、N中选择线路M的原因是:(从航速和天气方面分析)
顺风顺水,航速快(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
多大雾天气,利于舰队隐蔽
等温线-----海水温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1) .图中洋流所在
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B
D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3.2007年宁夏高考试题
(1) 关于本图, 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暖流,北半球 B ②暖流,南半球
C ①②均向北流动
D ①②均使海水温度发生变化
B
4.下图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
若洋流②位于太平洋,它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加剧干燥程度,使南美西岸形成热带荒漠.
形成秘鲁渔场.
5.关于甲 乙两洋流,说法正确的是( )
D
①对沿岸气候影响是相似的
②受其影响都形成世界大渔场
③两洋流成因各异
④两洋流在不同季节,流向不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北大西洋暖流对气候影响深刻:
1.使大西洋东岸比西岸最冷月温度( )
16-----20℃
4.大西洋两岸的景观不同.东岸为( ),
西岸为草原景观.
5.北极圈内出现( )港.(冻 不冻)
3.西欧的( )气候形成直接得
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高
森林
不冻
温带海洋性
(2)甲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2.使大西洋东岸比西岸降水量( )
多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
我们应该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自豪,同时也应
该清醒认识到,郑和船队虽然庞大无伦、前
无古人,但人们不知地球是圆球形,而最终
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这说明古代中国
长于工艺技术而忽略理论创新。
须知,比郑和下西洋晚了半个多世纪的哥伦布和其他一些探险家却因“地理大发现”(主要是发现新大陆)而将西方世界引入一个新纪元,从此欧洲开始超过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而且历史的天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平衡。
究其原因,古代中国地理学理论上的落后难辞
其咎。应当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他手中原本拿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还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半岛。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球形,向西航行最终必达中国,而地球的圆球形理论是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达到了的理论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吉均
研究自然
理解自然
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
与同学们共勉
祝同学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