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1 08: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回顾:
1. 北宋初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特点和影响?
2.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3.王安石变法:基本原则、目的、内容、影响和启示?耶律阿保机 元昊完颜阿骨打铁

真忽必烈猜猜他们是谁?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习目标:
1、依据地图和课本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行省制
难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阅读课本,填充表格。契丹族辽河上游、游牧渔猎耶律阿保机916
上京南北面官制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契 丹 的 兴 起幽州云州上京黄龙府农安临潢府女真韦室鞨水黑靺巴林左旗南黄河河辽河土河潢江龙黑海渤海本日契丹(辽)后晋海东高丽943年契丹(辽)疆域幽云十六州地区阴山木叶山辽朝疆域(1111年)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教材54页“学思之窗”】概括材料叙述的是什么制度?特点是什么?有何意义?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人
……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特点:因俗而治意义:(1)促进辽朝社会发展
(2)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制度:南北面官制阅读课本,填充表格。契丹族党项族辽河上游、游牧渔猎陕北宁夏耶律阿保机元昊1038916上京兴庆南北面官制汉制与蕃制并立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阅读课本,填充表格。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辽河上游、游牧渔猎陕北宁夏黑龙江松花江
农业狩猎畜牧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11151038916
上京兴庆南北面官制汉制与蕃制并立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金朝疆域图再看辽、西夏和金的统治概况,总结他们的共性。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辽河上游、游牧渔猎陕北宁夏黑龙江松花江
农业狩猎畜牧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11151038916
上京兴庆南北面官制汉制与蕃制并立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一、辽、西夏和金的统治总结:辽、西夏和金的共性:
1、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都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3、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4、都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阅读课本56—67页,列举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的表现重大事件东海海南河黄大江江龙黑斡难河鄂嫩河大翰耳朵中都临安中兴银川北京杭州温都尔汗西南金部等蕃吐南京蔡州襄阳长江开封厓山蒙古军进攻金、西辽、西夏、大理路线元军进攻南宋路线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60,忽必烈继位,重心转向中原思考探究:如何看待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1)元朝统一进步性:
1)拓展疆域、结束割据;
2)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3)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4)促进边疆发展和国家发展。
(2)文天祥抗元正义性:
捍卫民族尊严、保卫国家政权、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二)巩固统一的措施3、地方:行省制度
4、西藏:宣政院
5、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6、澎湖:巡检司(1)含义、(2)特点
(3)意义:防止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中央:中书一省制1、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三)元朝的民族关系1、表现:
1)新民族形成:蒙古族、回族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3)民族融合:随着时间推移,各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2、特点: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进一步加强。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三、课堂小结:
1.辽:建立、制度:南北面官制(含义、特点、意义)
2.西夏:建立、制度:汉藩并立制(含义)
3.金朝:建立、制度: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含义)、盛世:大定之治(含义)
4.元:
(1)统一过程
(2)统一措施【交通、中央、地方“行省制度”(含义、特点和意义)、西藏、西域和澎湖】
(3)民族关系:
1)表现:
①新的民族“蒙古族和回族”
②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特点“体现民族歧视、压迫和等级色彩”,含义)
③民族融合:民族矛盾减弱,逐渐与汉族融合
2)特点: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加强。
四、巩固练习完成一线课堂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