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少年闰土
1.下列加粗字读音不正确的是( )。
A. 秕谷(bí) B.獾猪(huān) C.祭祀(sì) D. 鹁鸪(bó)
2.结合语境,拼读音节,写出正确的字词。
我们家在郊外。有一天,一只cì wei( )忽然跑进我家chú fáng( )。我戴上手套想要bǔ zhuō( )它。没想到这个小家伙很líng lì( ),身子一扭,就从我的胯下cuàn( )了出去。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
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①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这些动词刻画了一个________的闰土。
②看到下面的动词,你想到了什么事?请至少运用三个动词将这件事的过程写清楚。
掐 剥 捏 咬 夹 洗 掰 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_______________,“只”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
②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的不满
B.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闰土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C.这句话说明“我”与往常朋友过的是富裕生活,看不起穷困的闰土
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一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片段中有不少词语不太常见,请你把它们换成另一个常见的词语。
便是——( ) 素——( ) 如许——( )
(2)根据片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猹是一种小狗,专门吃西瓜。( )
②“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是指:獾猪、刺猬和猹经常咬瓜。农民要细心保护,才有好
收成。( )
(3)闰土讲的这件事很有意思,我可以给这一部分内容取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
(4)读第六自然段,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我”对少年闰土的_________之情。
5.小练笔。
课文中有两处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他可爱的形象。请你也仿照课文的写法,抓住一位同学的特征,描写其外貌。如果能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对该人物进行更细致的刻画,那就更好了。写完后让你的小伙伴猜猜他(她)是谁。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 ),而且加上了(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 ),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 ),身上只一件(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请将下面词语或短语填人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破毡帽 ②灰黄 ③肿得通红
④又粗又笨 ⑤很深的皱纹 ⑥极薄的棉衣
(2)课文描写的是少年闰土,上面的片段描写的是中年闰土。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的形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请你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鲁迅的《故乡》,从中找出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秕”“獾”“鹁”三个字是生字,平时我们很少用到,要多去观察字形,多去识记。
2.答案 刺猬 厨房 捕捉 伶俐 窜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书写时要仔细,不要写错别字。
3.(1)④答案 扫 支 撒 拉 聪明能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回答时先联系原文填动词,再仔细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从这些词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闰土在雪地里捕鸟的情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闰土是一个捕鸟高手,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答案 示例:剥荔枝时,我们先找到隐藏在表皮纹理中的一条线,顺着这条线掐开一条缝,然后用手指夹住裂缝的两端轻轻一捏,再一掰就开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动词的运用。答题时,我们先观察这几个动词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它们会想到什么事情;然后再至少选择三个动词写语段即可。
答案①“我”往常的朋友 “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非常狭窄的天地 感到不满
②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答题时,我们联系课文可以知道,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这些事让“我”大开眼界,“我”对闰土既羡慕又钦佩。“我”和往常的朋友只能生活在高墙大院这种封闭的空间里,没有机会去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所以“我”羡慕闰土丰富多彩的生活,钦佩他的见多识广。
4.(1)答案 示例:就是 向来 如此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换词语即找出与所要理解的词语意思相近又比较常见的词语。
(2)答案 ①× ②√
解析: 本题考查对片段内容的理解。我们需要细读片段,找出与题目相似的语句,然后仔细分析,判断对错。“猹”不是小狗,“我”“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据考证,文中的“猹”应是狗獾。
(3)答案 示例:看瓜刺猹
解析: 本题考查拟小标题的能力。拟小标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根据段意概括出小标题;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概括出小标题;抓住每一部分的亮点拟小标题;抓住每一部分最重要的情节拟小标题。解答本题时,我们应该认真读片段,看看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概括出段意。我们从段意中提炼出重点词语“看瓜”“刺猹”,然后组合成小标题就可以了。
(4)答案 羡慕和钦佩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联系片段,可以知道“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第六自然段从两个方面叙述了这些新鲜事。“我”向来不知道有这许多新鲜事,是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经历过这些事。这段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5.答案 示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墩,眼睛大大的,两条眉毛呈“八”字形。他是一个大胃王,去年军训时,曾一顿吃了9个大包子。他还曾创下和一个朋友合吃8盘饺子的纪录。他从不挑食,总是边吃边说:“吃饱就行!”他笑起来很像猩猩,双手放在肚子上,每笑一下,肚子上的肉就随着手上下摆动一下,真是滑稽极了!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忽上忽下;描写人物要抓住他(她)与众不同的特点,大众化的特点可以略去不写;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最好不用“不高不低”“不
大不小”等描述不准确的词语。
6.(1)答案 ② ⑤ ③ ① ⑥ 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所给文字是对中年闰土外貌的描写。观察选项中给出的词语,我们发现它们与描写少年闰土的外貌时所用的词语几乎是相反的。原来的脸是“紫色”的健康脸色,现在却是“灰黄”的不健康脸色,而且因为年纪的增长有了皱纹;由于终日吹着海风,眼睛周围也肿得通红;头上戴着破毡帽,身上穿着极薄的棉衣;手由红活圆实变成又
粗又笨的了。
(2)答案 因为旧社会的黑暗,中年闰土不得不忍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各种压力。鲁迅是以闰土的变化,在向罪恶的旧社会发出充满血泪的控诉。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课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解答本题,需要我们课外查阅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要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精神状态去猜测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点。为什么少年闰土那么活泼可爱,成年后的闰土却满脸灰黄,手裂得像松树皮了呢?如果生活富足,他会这么憔悴吗?为什么他的生活会不幸呢?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去思考,就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