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课一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课一练(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31 19: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下面各组词语中,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挽联(miǎn) 深奥 失声痛哭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B.殡仪馆(bìn) 详细 匆匆忙忙 北风怒号(形容北风刮得很猛烈)
C.逝世(shì) 至敬 恍然大悟 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
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请用“○”圈出句中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
(2)用连续的动词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从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细嚼慢咽——( ) 对号入座——( )
(2)片段中画“___”的句子是对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的描写。
这表面是写鲁迅先生自夸记性好,实际是写伯父委婉地批评“我”____________。
从中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读一读片段中画“ ”的句子,“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
A. 伯父只夸他自己而不夸“我”,“我”感到失落、不满
B.“我”听懂了伯父的话,感受到了伯父对”我”读书不认真的批评
C.“我”觉得伯父的记性好,而自己的记性差
(4)请用一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音、形、义的掌握。A项中“挽”应读wǎn,C项中“至敬”应为“致敬”。
2.(1)答案 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理解。看到车夫的脚受伤了,伯父和爸爸把他“扶”上车子,然后保持着“蹲”和“半跪”的姿势给他包扎……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父和爸爸对车夫的救护是非常精心细致的,我们能从中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答案 示例:他走进小院,蹬着墙上凸起的地方,爬上墙边的大柳树,拨开繁茂的大柳树枝,挑了一个结实的枝丫躺下来,开始冥想。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要点是抓住一件具体的事情,用多个动词去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自己打扫卫生时,买东西时,或是做游戏时有哪些动作,详细地写出来即可;也可以在大脑中想象出一个情景,生动地描写出来。
3.(1)答案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选择反义词的能力。“从片段中”已经划定了范围,所以,“细嚼慢咽”的反义词就是表示整个儿吞下的“囫囵吞枣”,“对号入座”的反义词就是在片段中表示乱搭配的“张冠李戴”。
(2)答案 动作 神态 语言 读书太马虎 含蓄、幽默、风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由于对《水浒传》“我”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其中人物的个性、事迹全然搞不清楚,因此当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只能张冠李戴地乱说。伯父的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还有简短的话,让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并没有直接地批评“我”,而是含蓄、委婉地指出了“我”的问题,由此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慈爱和宽厚,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诙谐、幽默。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听了伯父的话,“我”明白了自己在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明白了伯父的言外之意——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因此有了“羞愧”“悔恨”的感觉。
(4)答案 伯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标题扩充法、层意合并法、内容借助法、要素串联法等。要素串联法,就是综合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谁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说)了什么事(话),最终结果怎样”的形式进行概括,但不是每个要素都要加进去,而是要抓住主要方面,说清主要写了什么。我们读片段,找到这些要素:时间——星期六的下午;地点——伯父家;人物——爸爸、妈妈、伯父、“我”;事情的起因——伯父知道“我”读《水浒传》;经过——伯父问“我”,“我”乱说一气;结果——“我”羞愧不已。最后我们把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简要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