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景观·地图篇2.1.2 地图上的比例尺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景观·地图篇2.1.2 地图上的比例尺 课件(21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1 08:30:10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测绘校园篮球场的片断测绘数据及成果 展示(1)(2)测绘数据及成果 展示(1)(2)测绘数据及成果 展示课题: 地图上的比例尺(课本12页)——来自第4小组的数据,帮他们 求出比例尺 【你量我算】
①篮球场底线实际长15米,
量出图中底线的长;
②求出比例尺并标注;
③探究情境问题:篮球赛开球时,双方队员需在中圈争球。姚明在中圈争球成功后,跑向已方罚球线准备投篮,请问从中圈到罚球线的大约要跑多少米?参考资料: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100000厘米 量算实地距离罚球线中 圈10
厘米5.5厘米5.5×150=825厘米5.5×1.5=8.25米在公园里应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修正数据→再画平面图我想将实地距离统一缩小____倍,那么比例尺是__________。【学用高德】比例尺最大比例尺最小比例尺较大比例尺较小表格梳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的关系变小变详细变大变简略地图册第6页
亚洲地图册第7页
日本1.说出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及比例尺表示方式。2.比较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小,所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3.估算名古屋距离东京有多远?量算实地距离测绘平面图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THANKYOU测绘篮球场理解和应用比例尺
操作高德地图比较比例尺大小
教学目标
学会实地距离到图上距离的转换方法,尝试正确绘制小范围平面图,用不同表示方式标注比例尺;
通过对不同小组测量数据及成图的分析,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利用正确绘制的篮球场平面图,量算两地实地直线距离;
初步学会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使用高德电子地图,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比较地图内容与比例尺的大小;
初步养成严谨的地理调查态度,初步养成分工合作的学习习惯;感受地理的生活化、实用性与趣味性。
教学准备
器材:30米的卷尺、夹坂、拍摄器材、学生自带平板电脑(3人一台,课前下载高德地图APP以及“全国”和“上海”的离线地图)
工作单:测量工作单、绘图纸、“你量我算”、“学用高德”活动单
分组:全班50人左右,同质分组,分9组,大组中再分2人和3人的小组
场地:第1课时主要在学校篮球场(需4个篮球场)测量
第2课时在本班教室
案例实施过程
第1课时
(一)测量校园篮球场的准备
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分发卷尺、夹板、记录纸、绘图纸。
学生:组内分工:组长协调,测量3人、记录1人,读数1人;作为测量者的同学尝试使用卷尺。
(二)实地测量校园篮球场
学生:分组测量,9组同学分散于四个篮球场,记录的数据给老师检查。
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测量,拍照片;检查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三)转换数据,绘制校园篮球场平面图
学生:小组讨论将测量数据转换为绘图数据,再由制图人完成绘图。
教师:不参与数据转换过程,只要求绘图要使用铅笔、直尺与橡皮。
说明:第1课时主要以6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准备时,学生热情高涨,急于去篮球场;在篮球场上,同学们各司其职,测量在15~20分钟完成;而学生转换数据比较随意,有的凑整,有的用减法,因为大多数学生还不懂比例尺。
第2课时
(一)导入
教师:筛选拍摄的活动照片,配乐展示,点评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
学生:看照片,了解各组合作测量过程的表现,并带着兴奋进入学习。
(二)测量数据与成果展示交流
教师:在上交的成果中,选取绘制不准确的平面图及其数据展示,引导学生将这些平面图与篮球场实图比较。
学生:指出这些平面图的问题,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说明:全班大多数小组绘制的篮球场出现变形。
教师:选取绘制较准确的平面图及其数据展示,请该小组同学说明数据转换的方法。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学习正确的数据转换方法是“统一缩小一定的倍数”。
教师:说明将测量数据按统一比例缩小为绘图数据,这就是比例尺,测量数据为实地距离,绘图数据为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学生:应用比例尺的公式,为正确绘图的小组求比例尺。
28厘米/28米=28厘米/2800厘米=1/100
说明:同期数学课正在学习分数,所以学生容易求出比例尺,但要强调单位统一再计算。
教师:说明求出的1/100为比例尺的分数式,也可以写成1:100,它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于是比例尺也可以表示成线段式 。
学生: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分数式、比例式和线段式)。
说明:分数式与比例式两种数字式学生容易理解,此时对线段式的理解还有困难,需进一步强化。
(三)“你量我算”的二人活动
教师:1.分发活动单(印有教师绘制的篮球场平面图,以及两人个合作事项);
2.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巡视监督指导,并选择展示组。
学生:甲量中图中底线长10厘米,乙计算出比例尺为1/150;甲量出姚明从中圈跑到罚球线图上大约为5.5厘米,乙再求出其对应的实地距离约为8.25米。
教师:1.投影标注不够规范的线段式比例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交流量算实地距离的方法;
3.追问:为什么是乘?为什么乘150或乘1.5?
4.说明在生活中如何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如公园平面图。
学生:1.指出线段式比例尺没有单位、尺头写1、线段长度不准确等不规范问题;
2.说明量算实地距离的步骤,先量出图上距离5.5厘米,再计算(5.5×150=825厘米,5.5×1.5=8.25米);
3.能够学以致用。
说明:1.利用第二步学生标注的比例尺,进一步强调线段式正确写法;
2.学会量算两地实地直线距离是课标要求,也是比例尺的实用价值体现。
教师:张贴三种比例尺的篮球场平面图,标注比例尺的分数式,要求学生比较比例尺大小。
学生:说出1/50>1/100>1/200;理解地图放大时,比例尺变大。
说明:理解“地图放大,比例尺变大”是为操作高德地图作铺垫。
(四)“学用高德”的三人活动
教师:1.分发活动单(印有活动要求、四个情境及知识梳理表);
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巡视监督指导,并选择展示组。
学生:轮流操作高德地图,为四个情境选择合适的地图(①想看到青浦城区街道状况;②想看到上海市轮廓;③想看到上海市在全国的位置;④想看到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截图并记录比例尺,再比较四个比例尺大小。
教师:1.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同步四幅截图;
2.设问:哪幅内容最详细?哪幅表示的区域范围最大?
学生:比较四幅截图,说出青浦城区地图内容最详细,但范围最小;世界地图内容简略,但范围最大……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比例尺的写法是否准确;四幅截图的比例尺大小关系)。
学生:1.能准确书写线段式比例尺;
2.知道青浦城区的比例尺最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最小。完成表格梳理。
说明:1.平板电脑的电子地图保证了图幅完全相同的地图比较;
2.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学用电子地图,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在此环节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五)检测环节“小试身手”
教师:PPT呈现地图册P6“亚洲”图、P7“日本”图,提问检测本课内容。
学生:1.说出两图比例尺,及比例尺表示方式为数字式和线段式;
2.比较说明“日本”图比例尺大、内容详细、范围较小;
3.并估算出名古屋到东京的实地距离约为230公里。
说明:检测环节回归教材,学生会用电子地图后,也要会看普通纸质地图的比例尺,并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生活问题。
课后修正平面图
教师:提供篮球场各部分的实际长度,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修正数据,再画平面图。
学生: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按统一的比例转换数据,修正本组的“校园篮球场平面图”。
说明:到此“修正平面图”,才是一次完整的测绘体验,达到课标要求的“学会正确绘制小范围平面图”。
比例尺的实用价值
教师:重申本节课中量算两地实地距离、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测绘小范围平面图(如房型图)都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生:知道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说明:关注贴近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和应用的地理。
(注:完成整个案例活动需要2课时及课后一些时间)
流程图
(第1课时)
(第2课时)
效果评价
评 价 项 目
评 价 要 素
评价主体
评 分
合计
满分
得分
测绘校园篮球场活动
分工合理,人人参与,方法得当,完成速度,器材完好
师评
10
是否完成并上交,数据转换方法合理,绘图使用直尺、铅笔,图纸整洁
师评
10
“你量我算”活动
合作融洽,方法得当,完成速度快
自评
10
正确求出比例尺,准确标注比例尺,会量算实地距离
自评
10
“学用高德”活动
合作融洽,方法得当,完成速度快,有截图,有记录
自评
10
截图符合情境,准确记录比例尺,能够比较比例尺大小
自评
10
小结与检测
能否完成表格梳理
自评
10
是否能够回答检测问题
自评
10
修正后的“篮球场平面图”
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应用比例尺转换数据,准确绘制篮球场平面图,图纸整洁,正确标注比例尺
师评
10
互评
10
总体评价
师评
评价
等级
注:1.“自评”部分印在学习单上,“师评”体现在上交的成果上,最后汇总;
2.“总体评价”可对学习情况做概括性表述。
3.“评价等级”:A级(85以上);B级(75—85);C级(65—75);D级(65以下)
六.总结反思
为学生提供操作类行为体验活动:①在学习之前体验一次不准确的测绘过程;②理解比例尺概念时选择错误数据及成图展示,是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并有地图判读体验;③提供正确的测量与绘图数据给学生,实践用公式求比例尺,是对测量数据的应用;④重新转换数据,修改平面图,将求得的比例尺标注于图上,是对地图填注、地图编绘的体验;⑤利用标注比例尺的机会学习比例尺表示方式及大小比较,是地理观测后的数据统计、运算过程的体验。以“测绘篮球场”为情境的课堂活动设计,有测量、绘图、数据分析、计算和地图标注等,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激发学生最大深度的参与,最大广度的参与,为“比例尺”这一难点的突破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后续的数据处理、地图完善工作也是地理测绘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2课时的设计才是一次完整的地理调查活动。
为学生提供交流类行为体验活动:对两类测量数据和绘图成果的全班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探讨情境问题,量算实地距离,以及延伸至课后的修改、完善平面图;;小组合作操作电子地图缩放、截图、记录比例尺等,这样的过程性体验活动为学生积累了重要的学习经验,改变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例如,当活动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绘图与实际篮球为相似图形)时,引导学生反思数据,自主去发现问题,相互借鉴找到正确的转换数据与绘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有助于突破难点。
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在一次完整的地理测绘体验中,学生认识了比例尺,又应用了比例尺,也提高了地图技能。整个过程为:测量—转换—绘图—学习比例尺—再转换—再绘图。首先,学生自主完成一次测量、转换到绘图的过程,不论正确与否,都是一种体验;其次,利用错误资源和正确资源的比对,认识比例尺概念;再次,利用正确资源实践比例尺公式和表示方式,量算实地距离;最后,应用学习的比例尺知识重新转换数据,重新绘图。篮球场这一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图形简单,易测量、易绘制,并且能够把比例尺的知识恰到好处的融合,同时达到课标的两个要求:“在地图上按照比例尺量算两地的实际直线距离”和“学习绘制小范围的简单的平面图”。
与时俱进的尝试“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保证了图幅相同情况下的地图比较。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PPT的使用上。平板电脑大多数家庭都有,而且学生操作平板的能力比较强,在本节课上尝试平板电脑中电子地图的使用,是利用了学生的优势,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电子地图的缩放使学生直观感受了地图的变化,切实保证了图幅相同的地图比较,也初步学到了现代人应有的电子地图使用技能。从学生乐于把平板电脑带到课堂上,就看出了学生喜欢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也是课标要求的“尝试使用电子地图”。本节课利用的技术还有实物展台投影、“希沃授课助手”软件,有助于及时展示小组活动成果。
《地图上的比例尺》教学说明
教材处理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2.1地图的语言》的部分内容,为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按照比例尺量算两地的实际直线距离”和“学习绘制小范围的简单的平面图”两个目标,我设计了一次校园地理调查活动:
第1课时:学生分组对校园篮球场进行实地测量,将测得的实地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用转换的数据绘制校园篮球场平面图;
第2课时:小组交流第1课时的学习内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利用测绘成果,实践比例尺的计算、学习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和比例尺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第2课时以“测绘篮球场”为学习情境:①理解比例尺概念时选择错误数据及成图展示,是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并有地图判读体验;②提供正确的测量与绘图数据给学生,实践用公式求比例尺,是对测量数据的应用;③重新转换数据,修改平面图,将求得的比例尺标注于图上,是对地图填注、地图编绘的体验;④利用标注比例尺的机会学习比例尺表示方式及大小比较,是地理观测后的数据统计、运算过程的体验。以上学习活动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质——地图技能,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本节课将比例尺这一知识点落实到“校园”这一小区域。课堂上主要以“测绘篮球场”作为学习比例尺的情境,检测环节又把比例尺应用到“校园平面图”中。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学习方法,选择校园小区域作为学习载体,体现了地理研究的独特视角,也体现二期课改理念“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利用篮球场,创设学习情境,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比例尺、比较比例尺大小,尝试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和整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利用高德电子地图的缩放展现地图比例尺变化、地图内容详略、图幅所示区域大小三者的关系,同时从校园小环境、到青浦城区、到上海市、到中国、再到世界,让学生感知空间尺度的变化,有利于构建空间思维。
教学策略
为学生提供操作类行为体验活动:以“测绘篮球场”为情境的课堂活动设计(见本文第四段①~④),有数据分析、计算和地图标注等,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激发学生最大深度的参与,最大广度的参与,为“比例尺”这一难点的突破搭建了有利的平台。
这些后续的数据处理、地图完善工作也是地理测绘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2课时的设计才是一次完整的地理调查活动。
为学生提供交流类行为体验活动:对两类测量数据和绘图成果的全班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探讨情境问题,量算实地距离,以及延伸至课后的修改、完善平面图;;小组合作操作电子地图缩放、截图、记录比例尺等,这样的过程性体验活动为学生积累了重要的学习经验,改变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例如,当活动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绘图与实际篮球为相似图形)时,引导学生反思数据,自主去发现问题,相互借鉴找到正确的转换数据与绘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有助于突破难点。
教学特点
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在一次完整的地理测绘体验中,学生认识了比例尺,又应用了比例尺,也提高了地图技能。整个过程为:测量—转换—绘图—学习比例尺—再转换—再绘图。首先,学生自主完成一次测量、转换到绘图的过程,不论正确与否,都是一种体验;其次,利用错误资源和正确资源的比对,认识比例尺概念;再次,利用正确资源实践比例尺公式和表示方式,利用正确资源量算实地距离;最后,应用学习的比例尺知识重新转换数据,重新绘图。篮球场这一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图形简单,易测量、易绘制,并且能够把比例尺的知识恰到好处的融合,同时达到课标的两个要求:“在地图上按照比例尺量算两地的实际直线距离”和“学习绘制小范围的简单的平面图”。
与时俱进的尝试“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保证了图幅相同情况下的地图比较。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PPT的使用上。平板电脑大多数家庭都有,而且学生操作平板的能力比较强,在本节课上尝试平板电脑中电子地图的使用,是利用了学生的优势,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电子地图的缩放使学生直观感受了地图的变化,切实保证了图幅相同的地图比较,也初步学到了现代人应有的电子地图使用技能。从学生乐于把平板电脑带到课堂上,就看出了学生喜欢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本节课利用的技术还有实物展台投影、“希沃授课助手”软件,有助于及时展示小组活动成果。
目标达成
1.学生能运用线段式比例尺和数字式比例尺,通过量两地的图上直线距离,计算实际距离。当生活中看到小区域平面图时,能够学以致用;
2.学生在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3.有一次完整的地理测绘体验,包括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经历,以及绘制、修改平面图的经历,初步培养地图技能。
“测绘篮球场”工作单
预初 班 第 小组
分工区:协调人(组长): 卷尺操作人: 和
读数人: 记录人:
制图人: (测量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际篮球场)
草图区:
数据区:
需测量项目
测量数据(实地距离)
缩小后距离(用于绘图)
边 线

厘米
底 线

厘米
中圈直径

厘米
罚球区(半圆)直径

厘米
限制区
(长方形)


厘米


厘米
※三分球线、合理冲撞区、篮板等可以不测量、也不必画
小结区(试描述数据缩小方法):

【你量我算】 第_____小组 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勾自评:在限时内完成( ) 在全班交流时完成( )
第一步:篮球场的底线实际长15米,量出图中底线的长是__________厘米;
第二步:求出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____,将其 标注 于图中;
第三步:探究情境问题
篮球赛开球时,双方队员需在中圈争球。姚明在中圈争球成功后,跑向己方罚球线准备投篮,请问从中圈到罚球线大约要跑___________米。
校 园 篮 球 场 平 面 图
“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习单
第_____小组 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学用高德——比较图幅相同的地图】
轮流操作高德地图,为以下情境选择合适的地图,将 地图截图 ,并 记录比例尺 。
情境1:想看到青浦城区街道状况
情境2:想看到上海市的轮廓
情境3:想看到上海市在全国的位置
情境4:想看到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比较记录的比例尺,用“最大”、“较大”、“较小”、“最小”进行 标注 。
打勾自评:在限时内完成( ) 在全班交流时完成( )
表格梳理:
比例尺
地图表示范围(变大/变小)
地图的内容(变详细/变简略)
变大
变小
打勾自评:顺利完成( ) 艰难完成( ) 不能完成( )
课后:【转换数据——再画篮球场平面图】
实地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的方法是:统一缩小_________倍。
绘制平面图
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