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学会绘制和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地图的简单分类。 2、通过绘制和阅读地图,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学会在地图中提炼表达地理信息。
3、通过读图用图,建立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地图于都乐趣,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 难点: 地图中地理信息的提炼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地图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图有不同的用途。大家手上经常用的地图册是供我们学习地理用的,里面有世界图、大洲图、国家图等,这是按地图表示的区域不同分类的。如果按表示的内容分类,地图可分为专题地图和普通地图。如第7页“日本地震与火山的分布”就是一幅专题地图,能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普通地图反映地形、河流 等一般特征,如地形图,是一种常见的普通地图。
教师提问:我们地图册上的地图都是纸制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使用过其它形式的地图?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地图——电子地图、卫星影像地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有山谷有高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多媒体显示:珠穆朗玛峰景观图
教师提问:什么是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请同学们首先看课本第23页上的图,并回答图下的思考题 。
学生回答
动画播放: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首先要确定地面高度。地图上的地面高度通常用“海拔”表示。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所以,海拔表示的高度用的是统一的起算点,即海平面。相对高度是指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所以世界最高峰的高度我们怎么描述?(海拔8844米)是以什么为起算点?(海平面) 教师提问:海拔和相对高度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学生回答
2、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教师提问:观察地图上的这些图例和注记,表示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珠穆朗玛峰在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回答
教师:山峰可以用图例和注记表示,但整座山的高低起伏,我们给怎么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把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表示在地图上,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表示地形。
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等高线?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假如让你爬上山顶,爬哪一坡比较省力?同学们想一想,等高线疏密与地形的坡度有没有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坡度就越陡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给不同海拔高度的区域着上不同的颜色,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叫它什么名字的地形图呢?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在一些复杂的地形或大面积的区域,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示地面的起伏和海洋的深浅,可在不同的等高线和等深线之间用不同的颜色间隔,这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水深浅状况
读世界地图册的分层设色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