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1 10: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一、光武中兴
1.“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西汉 D. 东汉
2.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他统治后期的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3.东汉光武帝创造了汉朝有一个治世“光武中兴”,以下不属于光武帝施政措施的是( )
A. 下令释放奴婢 B. 恢复“三十税一”制度
C. 鼓励流亡百姓垦荒 D. 改革机构,设置郡县
4.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史称(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康乾盛世 D. 光武中兴
5.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7.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黄帝的年龄和寿命,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
皇 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1岁
14岁
9岁
A. 诸侯之间争霸激烈 B.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C. 统治者实行暴政 D.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8.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 )
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 东汉存在时间短
C. 皇帝昏庸残暴 D. 国内叛乱
9.“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 外戚专权 B. 宦官专权 C. 封建君主专制 D.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0.“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描述的是东汉的(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 皇帝管庸感味,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三、黄巾起义
11.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后来他领导农民起义,史称(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大泽乡起义 C. 白莲教起义 D. 黄巾起义
12.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
A. 国人暴动 B. 大泽乡起义 C. 赤眉起义 D. 黄巾起义
13.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 )
A. 吴广 B. 张角 C. 黄巢 D. 陈胜
14.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这段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 )
A. 原因及影响 B. 原因及经过 C. 原因及特点 D. 特点及影响
15.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 是一次以宗教为外衣的农民起义 C. 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D. 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
四、材料探究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 材料二:(公元前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更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
(1)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最终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次起义历时多长时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上面材料之现象出现在哪一朝代?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危害。
18.阅读材料: 材料一: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
(1)你能简要的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措施吗?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一、光武中兴
1. D
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D项东汉是题干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建立史实的识记能力。
2. B
解析: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不符合题意; 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刘秀统治后期出现的局面,符合题意; C项开元盛世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不符合题意; D项安史之乱是唐朝后期出现的动乱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3.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鼓励流亡百姓垦荒,ABC三项的内容属于光武帝的施政措施,不符合题意; 改革机构,设置郡县是秦始皇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的政治措施理顺,不能出现混淆。
4. D
解析: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汉的区分,东汉第一位皇帝称为汉光武帝。
5.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B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掌握本题中的“光武中兴”外,学生还要掌握另外几个盛世局面: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 D
解析:根据材料“母后主政重用外戚、皇帝长大重用宦官”可知体现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 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B选项排除。 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即可。
7. 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D项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是题干现象带来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形成历史观点。
8. A
解析:由题干材料“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皇帝在位时间短,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A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与题干中“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的兴衰及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材料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9.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D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及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 D
解析: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D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三、黄巾起义
11.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角是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内容不是张角领导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农民起义知识的掌握,从题干中的材料确定时间范围。
12. D
解析: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是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黄巾大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影响。知道黄巾大起义是利用宗教宣传发动的起义。
13.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 吴广、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三者均与题干中“东汉末年”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黄巾大起义的时间、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1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交代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特点是通过传教,发展起义力量;起义虽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说的是起义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及起义的原因,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还要掌握黄巾大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结果。本题难度适中。
15.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四、材料探究
16.(1)光武中兴 (2)(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 (2)削减武将实权。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 (3)重视儒学。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3)黄巾起义。 失败。 8年。
解析:(1)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将这一局面称为。“光武中兴”。 (2)结合光武帝统治建立的背景可以分析出其巩固统治的措施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削减武将实权。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重视儒学。 (3)由材料公元前184年可以分析出黄巾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果和时间。 故答案为: (1)光武中兴 (2)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 削减武将实权。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 重视儒学。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3)黄巾起义。 失败。 8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光武帝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中央、地方和思想上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公元前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可以地出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即可。难度一般。
17.(1)朝代:东汉 (2)观点: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论述:(略)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外戚掌握政权;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夺回政权,又出现了宦官专专政的局面,材料现象出现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要掌握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18.(1)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政权走向衰败;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解析:(1)据材料一“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可知,光武帝调整统治措施是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 (2)据材料二“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东汉政权走向衰败。东汉政权走向衰败的原因是割据势力的出现,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爆发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和灭亡。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