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教学评一致性 说课+课件(幻灯片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教学评一致性 说课+课件(幻灯片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3 16:38:27

文档简介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各位老师:
上午好!
刚才李老师和任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两节同一内容不同教学设计的课例,课堂中她们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解读,我十分赞同,因为她们都抓住了文本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有理有据。下面我就以《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
先来简单说一说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研究,“教学评”指的是“学习目标”制订;“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强调的是“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研究,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具体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是从“学习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这种设计反映了“评价先于教学”,“教学目标”先行的教学理念。
二、那么如何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呢?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评一致性”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学习目标。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因此,要在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有这三方面的要素:1、始终在场的学习目标;2、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3、目标、评价指向下的教学活动。
(一).始终在场的学习目标
清晰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我们认为只有学习目标始终在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制订好学习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来确定“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设定要考虑三个因素:即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对教材的认知情况。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提到的要求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依据课标,我想像《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小说,其阅读教学还需要我们多角度去阅读体会,多元化去解读。因此,第一课时在设定目标时就可以考虑: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故事情节(课后第一题,从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逻辑:原因---结果;从心理:期待----破灭;从技巧:悬念----结局。)
同样第二课时在对人物,对主题的解读也就应考虑从多角度去认知体验。
学生的学情分析:对于小说,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会感到陌生。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在小说阅读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去分析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而对于教材的分析,我们知道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一种阅读技能,基于此,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品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认识人物是不是已经有点不够了。而且品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也不能充分认识人物了。例如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文中一处写道: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如果你仅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解读到的是菲利普夫人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说得冠冕堂皇,只有结合上下文我们才能看到人物的实质,实质就是既顾全了面子,又节省了开支。语言描写展现了克拉丽丝的小气、精明、虚伪。)
对于于勒仅从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角度看是不能真正发现认识一个真实的于勒,文中只有三处描写于勒的外貌。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分析:“褴褛”一词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点明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分析: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充分说明他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分析:第三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准确地表现出他此时的穷困潦倒,暗示他不幸的遭遇,竭力渲染他的悲惨境地。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这时我们就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及别人的评价从不同侧面去认识人物,
小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这一人物形象?(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于勒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不愿家人为他担心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纵观于勒的一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及海外的漂泊。海外漂泊的过程中,他虽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总的来说,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小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他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所以认识这个人物应该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去分析在分析中加以对比。
文中的“我”,我们对他的解读亦应该如此,对于这个人物文中也只有心理描写一处,所以必须结合人物间的关系和其父母对待于勒的态度进行对比才能看到其在文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教学中应该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充分的掌握,在教学中灵活调动,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认识人物的方法,比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来源
分析认识人物的方法虽有很多。但要记住,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是一切方法的前提,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重在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学生领略到小说世界的多姿多彩,丰富阅读体检,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来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目标怎样制定才更合适。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性格特征,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题;
2、通过小说中人物于勒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评价于勒,体会他在文中的作用;
3、通过人物间的关系,以对比的手法认识文中“我”的作用。[来
2.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评价的要求是: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习目标”来设计“评价任务”,再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来设计“教学过程”。
制定目标时预设评价任务
“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这在教学设计中称为“逆向设计”,是相对于“教学设计先于评价设计”的“顺向设计”而言的。“顺向设计”是在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活动,最后才思考评价问题。“逆向设计”的思维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首先考虑评价问题,即“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是关于“学会了吗”的教学,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了吗”的教学,更不是仅仅关注“教了吗”的教学。而所谓“评价设计”,主要是指“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是一种学习任务,学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能够证明其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设计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有学习目标,还必须有证明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而评价任务,一定是针对学习目标的。在实际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相对应,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针对目标一的评价任务:能熟练品析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较准确地分析出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概括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异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细节描写多角度较全面深刻认识菲利普夫妇。
针对目标二的评价任务:能结合小说中人物于勒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评价于勒,说出他在文中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的评价任务:把“我”与菲利普夫妇进行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了解我的内心世界,说出文中“我”的作用。
第二、课堂教学中嵌入评价任务
评价是课堂效果检测的手段。我们认为只有将评价嵌入教学,在课堂上跟进,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把评价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呈现与实施,学习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理解与完成。从教学的角度看,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整合,即“教”与“评”的一致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是“评价”与“学习”的整合,即实现“学”与“评”的一致性;从整体上来看,即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又因为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性,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
第三、教学活动中检测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嵌于课堂教学中,所以评价任务的检测也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而不是出几道检测题加以评价,所以评价任务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跟进,进行检测,必须是学习目标始终在场,在老师的心中。

3.目标、评价指向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所有设计理念在课堂具体实施的过程,教学过程只有充分展开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而教学的充分展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首先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指向目标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评一致性”方案的设计,我们很多时候采用“板块式”方式处理教学过程,就像任老师的课,就是用了板块式”方式处理教学过程的,依采用“板块式”方式处理教学过程,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安排教学环节,建立教学框架,落实教学细节,也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大方向。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由点到线逐渐展开,或者是找准切入角度,向纵深推进的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必须是指向目标的。
其次教学的展开是依托评价的。
教学过程就是评价的实施过程,怎样证明教学展开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这就需要1、落实评价任务,2、收集研判信息,3、不断调整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活动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以上就是要在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有的三方面要素:1、始终在场的学习目标;2、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3、目标、评价指向下的教学活动。只有在备课环节教学设计上,授课环节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学习目标始终在场;2、课堂评价全程跟进;3、教学活动在目标、评价指向下的展开,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是“教-学-评一致性”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节课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最重要的,既是教学设计的先导,又时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主导,在学习目标上多一些匠心独运的推敲,多一些符合师生双方共生共长的契合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思考,课堂会因此变得有趣而有效,而有效又总会在在努力后衍生一种新的学习期待,新的美好,这就是“教-学-评一致性”,其实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理念的变革,还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能够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是经验的层面。只有进入原理层面的思考,我们才能走向专业化,我们课堂的成功才会成为必然。
因此,“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与变革,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的无心插柳走向高度自觉的日常必然。




(共25张PPT)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谈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北重二中 索良玉


一、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研究;
“教学评”指的是“学习目标”的制订;“评价任务”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强调的是“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研究,是从“学习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评一致性”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学习目标。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达成的一致性。因此,要在课堂中实施“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有三方面的要素。


二、教学评一致性如何实施?


第一,要根据课程标准,

第二,要根据教材特点,

第三,要根据学情,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例如文中一处写菲利普夫人语言的:“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例如文中的于勒:
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
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例如文中的“我”-----若瑟夫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第一、制定目标时预设评价任务
第二、课堂教学中嵌入评价任务
第三、教学活动中检测评价任务

(二)、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其次是课堂评价要全程跟进

课程标准中要求: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希望:
“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与变革;
祝愿:
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的无心插柳走向高度自觉的日常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