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 消化与吸收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01 2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消化与吸收》是在从整体上了解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从本课起将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如何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将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诉说表演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即使了解各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都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存在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模式我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动脑想一想, 动嘴说一说 ,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 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馒头、多媒体课件、人体结构模型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方法记住消化道名称,能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感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活动:(第一学时)
活动1 导入: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对于每个人身体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2 认识消化系统的几个重要器官并了解其功能;概括消化、吸收的定义。
1. 针对“当食物被吃下去后,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小组交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 集体交流。在大屏幕显示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让学生自主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更好,它不是简单的进入,更不是强行的拉入,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卷入)
2.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
(1)以“食物通过人体的哪些器官”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好机会,并能让学生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同学们共享)
(2)学生查阅书籍、资料,观察人体结构模型,分组描述食物通过人体的消化器官过程。组织学生观看演示视频。认识消化器官并了解各消化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
(3)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观看人体结构模型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大小形状颜色有了直观性认识)
3.探究食物在消化器官发生的变化,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建立消化、吸收的概念。
(1)口腔功能 :学生品尝小馒头?,交流品尝小馒头过程中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尝馒头,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初步消化的内涵)
(2)胃、小肠、大肠的功能。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食物在胃、小肠、大肠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学生欣赏视频,集体交流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大肠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所特有的图、音、动、色的功能,把学生想象的身体内部的消化过程变为直观、生动的动画图像,这样有利于学生重视研究事实,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3)学生讨论交流,概括说出消化与吸收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指导学生得出消化、吸收的定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活动3 总结
学生小组、集体交流本课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句话描述今天的收获,促进学生主体性科学精神)
活动4 巩固练习
食物捉迷藏游戏。
(设计意图:对前面所学的各个消化器官作用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巩固)
活动5 布置作业
1、调查消化系统的疾病有哪些,了解是如何引起的;填写记录单。
2、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合作制作完成消化道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使本课的内容得到延伸,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