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三黑和土地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3
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介绍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时人评论“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多音字
散
sǎn:松散 游兵散勇
sàn:散场 烟消云散
更
ɡēnɡ:更改 自力更生
ɡènɡ:更加 更上一层楼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多义词:温暖
①指暖和。
造句: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
②父母无微不至的爱护,温暖了我的岁月。
造句:“温暖”指使感到温暖。
多义词:叫唤
①指大声叫。
造句:他不小心割破手,疼得直叫唤。
②指(动物)叫。
造句: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唤。
多义词:打算
①指考虑;计划。
造句:你打算什么时候离开?
②指关于行动的方向、方法等的想法;念头。
造句:在选择工作上,你有什么打算?
近义词
投入—(沉浸) 旱—(干)
温暖—(温和) 合适—(适宜)
松散—(零散) 舒服—(舒适)
反义词
旱—(涝) 甜—(苦)
温暖—(寒冷) 合适—(失宜)
松散—(聚拢) 喜欢—(厌恶)
课文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农民获得土地后不可抑制的愉快和兴奋。
第二部分(4~6)写三黑获得土地后耙地、翻地的情景。表现了三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爱惜。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7~9):写三黑想象在自己的土地播撒麦籽儿、丰收在望,表明了三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四部分(10~12):田地里的蝈蝈儿叫声唤起了三黑的回忆。
第五部分(13~15):展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阅读第一部分(1~3),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话?
在过去,农民很难拥有自己的土地,靠给地主种地艰难地维持生活。而现在,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辛勤耕种得到的粮食,全都是农民自己的,他们怎么能抑制得住那种欣喜若狂的情绪呢?当然恨不得“把整个生命投入土地”。
课文解读
作者这样写,体现了农民勤劳的天性和对土地由衷的热爱。表明了农民和土地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2.第2、3小节连用两个“恨不得”,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两个“恨不得”写出了农民急切盼望着拥有土地,进行劳作的心情,突出表明了农民对土豆的渴求和喜爱。
阅读第二部分(4~6),思考问题。
课文的前三节都在描写一般农民,从第4节才开始描写三黑,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三黑就是一般农民中的一员,前三节写农民获得土地的兴奋和激动,其实正是三黑心情的真实写照;而后面写三黑对土地的真爱以及三黑勤劳的性格,也代表了一般农民。
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阅读学习第三部分(7~9),请思考下列问题:
1.“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怎样的深意?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松软的土地比喻为床。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三层含义:
一是说明三黑以前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自己的土地,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二是表明了三黑十分勤劳——只有精心耕作才能使土地松软如床;
三是说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拥有土地才能给农民足够的安全感,农民才能安睡。
2.第8节中,作者描写麦籽儿的生长,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表面上是描写麦籽儿的生长,实际是以麦籽儿的视角写三黑的愿望——对于生产的渴望、对于丰收的展望。同时也暗示了三黑对于自己辛勤劳作的肯定。
3.作者描写荞麦的生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荞麦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荞麦的花比喻为一片雪,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荞麦的花洁白无瑕、荞麦长势茂盛、丰收在望的特点。同时,荞麦花开暗含了三黑对于劳动成果的渴望。
阅读学习第四部分(10~12),请思考下列问题:
1.小时候逮蝈蝈儿会被骂,现在听到蝈蝈儿叫却“好喜欢”,三黑心情的转变是为什么?
小时候没有土地,一家人的生存系在地主的土地上,不敢得罪地主。因此逮蝈蝈儿玩耍也会被责骂——爹娘骂的是三黑不肯好好工作,地主骂的是蹚坏了他的庄稼。而现在,这些蝈蝈儿在自己的土地里叫唤,地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的,又怎能不让人欢喜呢?
2.对于小孩子在田地里逮蝈蝈儿,三黑和地主的态度有怎样的区别?
三黑“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地主则骂“蹚坏了他的庄稼”。三黑的包容和地主的刻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态度差别体现了农民诚挚朴实的性格和农村人之间亲切深厚的请谊。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想一想,三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具体是什么呢?三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面对土地的?
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的“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想所做,无不闪动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比喻)
2.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夸张)
佳句积累
3.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比喻)
4.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比喻)
5.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拟人)
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感浓厚感人
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感浓厚感人是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本诗大量运用通俗的词汇和日常的意象,如“旱天的鹅”“细细打碎”“打滚”“躺一躺”“歇一歇”……既贴近生活,又显得真实可感。
写法借鉴
在描写三黑对于土地的喜爱时,诗人具体写了三黑翻耙土地、展望荞麦花开、耳闻蝈蝈儿交换等情节,生动具体地把三黑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想在实际运用中做到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感浓厚感人,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选材必须具有生动性,先把自己感动,这是基础与前提;运用准确朴质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注意与表现主题有关的细节的描写,这样可以避免空洞无物。
运用示例:
《搭石》一文中,就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一段具体的情景,展现了家乡人互相谦让的美好品质: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描写人民生活富足的成语。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岁丰年稔
五谷丰登 家给人足 人寿年丰
拓展延伸
2.描写热爱土地的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诗歌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农民——土地:血肉相连
所做:翻耙土地
所见:荞麦花开
所闻:蝈蝈叫唤
所想:丰收在望、生活美好
对土地的热爱
对生活的憧憬
三黑和土地
三黑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