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难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情况
贾平凹——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已出版了《腊月 . 正月》《天狗》等中短篇小说集;《月迹》、《爱的踪迹》等散文集;发表了长篇小说《浮躁》、《高老庄》等。其作品有人物的“姿”和“韵”的意境美;有细节描写的美;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着乡土气息。当然还有语言方面的特色……他的作品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2、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知识、描绘月亮的语段、文章、古诗等。
1)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2)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3)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 。 ”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杜甫的诗句: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王安石的诗句: “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 认字注音
倏忽 锨刃 袅袅 粗糙
面面相觑 嫉妒 掬着沙 踪迹
争执 酥酥
4、辨字,注音组词。
袅: 仰: 偎: 掬:
凫: 抑: 猥: 鞠:
鸟:????? ?柳:?????? ?煨:?????? ?拘:
5、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6、选词填空: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A、 新奇 B、好奇 C、新鲜 D、奇怪
(2)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 )了。
A、满盈 B、圆满 C、满圆 D、盈满
(3)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A、清清楚楚 B、亮亮堂堂 C、模模糊糊 D、清清晰晰
(4)我们都( )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A、瞠目结舌 B、面面相觑 C、屏气凝神 D、呆若木鸡
7、选出不属于“人物描写”的一项(? ?)A、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B、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呢。”C、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D、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8、根据课文填空:《月迹》作者???????,当代作家,全文按照“盼月亮—?????????—???????”的顺序,记叙了????????????????的过程,表现了???????????????????????。
9、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那几件事?
(1)寻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2)盼月——寻月——议月
第二课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
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满足: 孩子们在寻月中得到了满足
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3、文中的月亮是什么?
(1)“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月亮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3)“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月亮寄托着孩童纯真的愿望)
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5、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1)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
(2)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
(3)奶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将他们的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6、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吟咏月亮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本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是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7、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酒杯捞月)
(2)本段文字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各一句。
动态: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
静态: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关键是主动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