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 宇宙中的地球章末复习单元测试(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地理必修1湘教版 宇宙中的地球章末复习单元测试(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1 17:20:28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专项练(一)
分析下表,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平均密度
(g/cm3)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四季更替
地球
1.00
1.00
5.51
1年
23小时56分

火星
0.11
0.15
3.93
1.88年
24小时37分

1.下列条件中,火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是(  )
A.质量 B.公转周期长短
C.自转周期长短 D.体积
2.人类探测地外文明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因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厚厚大气层
B.因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火星表面温度适宜,存在稳定的液态水
C.因火星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是八颗行星中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近的行星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中可看出火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最接近。第2题,人类探索地外文明是依据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火星是太阳系中结构特征和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近的行星。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演化历史中,很多地质事件都可以作为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遗产,人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回答3~4题。
3.历史时期出现的温暖期,导致北极冰盖消失,亚热带范围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这一时期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海岸线大幅度变长 B.陆地面积增大
C.天山积雪冰川增多 D.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
4.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  )
A.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 B.叶绿体的出现
C.原始生命的出现 D.臭氧层的出现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温暖期热量条件改善,野生大象生存纬度升高,D对。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陆地面积减小;气候变暖,天山积雪冰川加速融化,故A、B、C错。第4题,由原始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增加,故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叶绿体的出现。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自然环境
6.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三部分组成,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6题,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故B错;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的总称,生机勃勃,故C错;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故D错。
2017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图示地质时期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8.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先后形成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A错误。第四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冷,属于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B错误。根据全球平均气温看,寒冷期时间偏短,温暖期时间偏长,C错误。整个古生代气候以温暖为主,故选D。第8题,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先后形成,A错误。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完成9~10题。
9.“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10.该类地行星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域面积大 B.大气层太薄
C.距离太阳近 D.距离恒星太近
答案 9.B 10.D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该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而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故该行星在银河系内。第10题,该行星表面温度太高主要原因是距离其公转中心天体——恒星太近。
(2019·北京市朝阳区期末)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据此完成11~12题。
1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2.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读材料分析可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应该是和太阳系以及其它的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故选C。第12题,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需要从银河系进入太阳系,然后再进入地月系,最后到达地球,地月系的级别最低,故选A。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的照片。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  )
A.扬州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地附近
14.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拍摄者应提前查询的信息是(  )
A.太阳辐射强度 B.太阳活动周期
C.夜晚最低气温 D.八颗行星位置
答案 13.D 14.B
解析 第13题,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第14题,极光是太阳大气层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应在太阳活动剧烈的时间段拍摄,因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故拍摄者需提前查询太阳活动周期。
(2019·北京市西城区期末)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读某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通电后‘太阳’可发光)图”,完成15~16题。
15.该模型模拟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
A.地热能 B.重力势能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16.该模型中有待改进之处有(  )
①太阳位置需要上移 ②行星数量需要增加 ③行星公转轨道未能显示 ④行星大小比例不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5.C 16.D
解析 第15题,读材料可知,该模型通电后“太阳”可发光,故该模型模拟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C对。第16题,太阳系八颗行星与太阳近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图中太阳的位置过高。从图中可以看出行星公转轨道未能显示,太阳系中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体积大,从图中可看出比例不当,D对。
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为研究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人类最深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 262米。超深钻孔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
17.俄罗斯科拉半岛上的钻孔最深处到达了上图中的(  )
A.甲层底部 B.乙层底部
C.甲层上部 D.乙层上部
18.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
A.高温的岩浆
B.大量的硅铝物质
C.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
D.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
19.超深钻井的钻探工具相比较常规的钻探工具应具有的特点是(  )
A.耐低温 B.耐腐蚀
C.耐高温 D.能适应黑暗环境
答案 17.C 18.B 19.C
解析 第17题,根据材料,该探头的钻孔最深处达12 262米,该深度尚未达到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的三分之一,应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上部,据此结合图示选C。第18题,结合上题,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硅铝物质在地壳中广泛存在,故有可能探测到大量的硅铝物质。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上地幔中。据此选B。第19题,由于越往地下深处,地温越高,故超深钻井的钻探工具相比较常规的钻探工具应具有的特点是耐高温,选C。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2016年9月8日,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贝努小行星位于(  )
A.b、c之间 B.c、d之间
C.d、e之间 D.e、f之间
2.前往贝努的探测器OSIRIS—Rex会脱离(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3.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水呈液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稳定的太阳光照
C.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D.适中的日地距离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在太阳系中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d为火星,e为木星。第2题,前往贝努的探测器OSIRIS—Rex会脱离地月系。第3题,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水保持液态。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登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可以观测到的现象有(  )
①绚丽的极光 ②一划而过的流星 ③满天星星 ④昼夜更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探测不到任何生命物质,主要原因之一是月球(  )
A.与太阳的距离不适宜
B.缺少重要的矿物质
C.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大
D.无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月球上由于没有大气,无法观测到绚丽的极光,也无法观测到一划而过的流星,但是可以看到满天星星和昼夜更替,所以C正确。第5题,中国登月探测器在月球上探测不到任何生命物质,主要原因之一是无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所以D正确。
(2019·山东省潍坊市期中)2018年7月28日凌晨,火星冲日(即地球、火星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与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红月亮”(月食)同时出现,形成了“火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吸引了广大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据此完成6~7题。
6.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类型为(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7.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  )
A.金星 B.土星 C.地球 D.太阳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火星伴月”的天体是火星和月球,火星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故A项正确。第7题,太阳系中,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且越向外两行星间的距离越远,故选项中距离火星最近的天体是地球,C项正确。
下图为“某道路红绿灯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
8.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能源,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
A.核聚变反应 B.核裂变反应
C.化学反应 D.电能转化
9.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海拔 B.电网供电
C.交通流量 D.天气阴晴状况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由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释放出能量,选A。第9题,据图可知,该处信号灯是太阳能信号灯。晴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而阴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信号灯的亮度会跟天气阴晴状况有关,晴天较亮,阴天较暗。选D。
(2019·天津市红桥区期末)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  )
A.紫外区(<0.4 μm) B.可见光区(0.4~0.76 μm)
C.红外区(>0.76 μm) D.无法确定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
B.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C.太阳能量来源于其中心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辐射作为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答案 10.B 11.B
解析 第10题,读图,根据曲线判断,太阳辐射能量最为集中的波段是可见光区(0.4~
0.76 μm),B对。第11题,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也有一部分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B项说法错误。
太阳不像地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而导致(  )
A.极夜现象
B.降水增多
C.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现象
D.耀斑
13.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  )
A.候鸟迁徙迷途 B.旱涝灾害频发
C.有线电视转播中断 D.竹林开花死亡
答案 12.C 13.A
解析 第12题,太阳活动中的耀斑和太阳风会干扰大气层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第13题,地球磁力混乱就是太阳活动造成的磁暴,会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导航,导致鸟类迁徙迷失方向等。
2017年5月24日,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完成14~15题。
14.三叶虫属于(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爬行动物 D.无脊椎动物
15.三叶虫灭绝的地质年代为(  )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早期 D.新生代早期
答案 14.D 15.B
解析 第14题,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属无脊椎动物。选D正确。第15题,三叶虫是寒武纪(古生代早期)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至二叠纪(古生代末期)完全灭绝,没有进入中生代。选B正确。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 900千米
B.乙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层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17.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答案 16.B 17.A
解析 第16题,2 900千米深处为地核附近,不存在化石,A错。乙层位于丙层下方,故形成时间较早,B对。丁层在最上面,是最新地层,C错。读图可知,图中共有四个时代的地层,D错。第17题,图示地点3处缺少地层乙,说明可能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故推断开始该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形成了甲、乙岩层,后来地势升高,乙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地势降低,则沉积形成丙、丁岩层。
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甲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19.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答案 18.D 19.D
解析 第18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19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
21.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答案 20.C 21.B
解析 第20题,①圈层为大气圈,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为外核,物质可能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第21题,纵波和横波通过莫霍面时,波速都明显增加,在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⑤圈层是内核,因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无法到达该圈层。水圈位于地表和近地表。水圈是不规则的。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回答22~23题。
22.①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23.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 22.A 23.B
解析 第22题,①圈层提供的有水汽、水资源,是水圈,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②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③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④岩石圈。第23题,图示各圈层上下没有明确的界线,交错分布,各圈层相互渗透,故B对。③圈层提供氧等气体,并吸收二氧化碳,是生物圈,跨其他三个圈层,没有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岩石圈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5.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
A.①硅铝层 B.②硅铝层
C.①硅镁层 D.②硅镁层
答案 24.D  25.A
解析 第24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图中构成岩石圈的是①②③,故D项正确。第25题,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位于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对小些;硅镁层位于下层,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较大;硅镁层是连续分布的,而硅铝层在大洋底部很薄甚至缺失。据图可知,①为位于上层的硅铝层,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序号填在适当的方格中。(10分)
①原始海洋形成 ②日地距离适中 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④液态水 ⑤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⑥地球所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太阳辐射 ⑦适宜的温度 ⑧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⑨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答案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⑦⑧①,⑥⑨,②⑤③④。
27.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日益成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________波段。
(2)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是①②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图中C地的值大约是________,它大于B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答案 (1)电磁波 可见光 (2)云雨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3)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解析 第(1)题,考查太阳辐射的概念。第(2)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而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②撒哈拉沙漠晴天多、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第(3)题,C地纬度低于B地,太阳高度大,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较强。
28.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序号是__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序号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序号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2)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____性。
答案 (1)④ ② ① (2)不可逆
29.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呈________态,F表示____________面。
(4)C层主要由____________组成。G层表示__________,H层表示__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在2 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或熔融状)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波传播速度慢,且在2 900千米深处附近消失,表示横波。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穿过地球内部三个圈层,表示纵波。(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莫霍面,其判断依据是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该面以上C代表地壳,该面以下E代表地幔。(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呈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呈液态(或熔融状态),F面是古登堡面。(4)C层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G层表示外核,H层表示内核。地球的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不包括软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