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编精练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 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 )
【答案】A
【解析】 A选项为可循环利用材料的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
2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 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
D.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答案】C
【解析】 发现煤气泄漏后,如果开灯,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可燃性气体,引起爆炸。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将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
【答案】D
【解析】
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因而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A.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错误;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错误;
C.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错误;
D.开辟隔离带,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所以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可以根据燃烧的分类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黑等物质,正确.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正确.
C、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故选项不正确.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正确.
故选C.
5.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 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 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 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
实验Ⅰ中倒置的烧杯使蜡烛与空气隔绝,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与空气充分接触,继续燃烧,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实验Ⅰ、实验Ⅲ、实验Ⅳ中蜡烛熄灭都是因为隔绝氧气导致的,不是因为降低温度或隔离可燃物导致的。实验Ⅲ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将烧杯中的空气排出,使蜡烛与空气隔绝导致其熄灭。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你认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夜晚液化气泄露开灯检查
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纸篓着火用水浇灭
D.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
【答案】C
【解析】
A、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做法错误.
B、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做法错误.
C、纸篓着火用水浇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做法正确.
D、室内起不能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火势更旺,不利于灭火,故选项做法错误.
故选:C.
7.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 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 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内,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 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答案】B
【解析】 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
8.根据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升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从水中白磷不能燃烧可以看出,水还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
9.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查阅资料]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图7-1-16
[交流讨论](1)如图7-1-16所示,甲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若想熄灭图甲中燃烧的白磷,可采用的方法是 。
(2)与图甲比较,采用图乙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优点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
【答案】[交流讨论] (1)升高温度和隔绝空气(或氧气) 用沙土盖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
(3)空气(或氧气)
10、2019年4月15日晚,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塔楼遭遇火灾,现场火光冲天,屋顶烧毁,塔尖烧塌,建筑受损严重!此次大火燃烧近4小时才被扑灭,巴黎圣母院的木质结构是本次事故的“帮凶”。
(1)消防队员发现,在燃烧时架空的木质结构比压实的木材火势更大,请你分析原因是 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如果珍贵文物面临被焚毁的厄运,为了不会对上述物品产生非燃烧性损坏,最适宜选用的扑火器材是B (填字母代号)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
(3)如果你在火灾现场,除拨打火警电话外,正确的自救方法是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
【答案】(1)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B;
(3)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11、一根火柴打开化学探索之门。
(1)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内焰部分变为棕色,外焰部分呈黑色,这说明火焰的 外焰部位温度最高。
(2)乙同学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满?CO2?时用燃烧的木条 的火柴,验满O2?时用带火星的木条 的火柴现象更明显。
(3)丙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以下现象: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①a?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
②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
(4)丁同学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下放置(火焰在下方,火柴梗在上方),火柴越烧越旺,这是因为温度达到上方火柴梗的着火点 。
【答案】(1)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内焰部分变为棕色,外焰部分呈黑色,这说明火焰的外焰部位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验满二氧化碳时要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验满氧气时,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燃烧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
(3)①根据题意,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尽管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a不燃烧。
②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是因为b距离酒精灯不c近,即b处温度比c处高,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故填:①没有与氧气接触;②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焰在上方,火柴梗在下方),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是因为温度达不到下方火柴梗的着火点;竖直向下放置时,
火柴越烧越旺,这是因为温度达到上方火柴梗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达到上方火柴梗的着火点。
12、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星拉开距离),白磷的肴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① 白磷A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C不燃烧;
②温度计示数上升 ;
(2)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①提供热量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②为水中白磷B隔绝氧气 ;
(3)此实验与教材七单元燃烧的条件中演示实验相比较明显的优点是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在锥形瓶内,有利于保护环境 。
【答案】(1)锥形瓶内白磷A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上升,锥形瓶内红磷C温度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填:①白磷A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C不燃烧;②温度计示数上升;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是为水中白磷B隔绝氧气;故填:①提供热量使白磷A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为水中白磷B隔绝氧气;
(3)此实验是在密闭装置内燃烧,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在锥形瓶内,不会散到空气中,有利于保护环境;故填: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在锥形瓶内,有利于保护环境。
13、小明在观察课本实验“燃烧的条件”(如图甲所示)时,对产生的大量白烟产生了疑问。于是查阅资料:…产物是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在空气中可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剧毒物质--HPO3(偏磷酸)。由小明查阅的资料看,他最初的疑问可能是: 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对人体有害吗。
分析:五氧化二磷和偏磷酸都会伤害人的身体,应对此实验进行改进。
【实验改进】小明与同学一起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如图乙所示):去掉铜片,将足量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个大试管中,试管口各自套一个瘪气球,用线固定。然后将两只大试管同时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可观察到试管中 的白磷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慢慢缩小,最后倒吸入试管中 。
【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反思与评价】改进后的装置与原装置比较,其优点是:能够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
【实验创新】发生燃烧反应的试管冷却后,小明将试管倒立在水中(试管口接近水面),捏住气球口部,小心取下气球,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是:水面上升至距试管口大约五分之一处 ,小明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解:查阅资料可知,产生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在空气中可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种剧毒物质偏磷酸,小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对人体有害吗?
故填:产生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对人体有害吗。
【观察现象】
红磷和烧杯底部的白磷不能燃烧,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可以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开始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试管中的空气急剧膨胀,气球膨胀,当完全反应后不再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气球收缩,当冷却到室温时,由于试管中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气球会倒吸入试管中。
故填:的白磷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白烟;4P+5O22P2O5;先膨胀后慢慢缩小,最后倒吸入试管中。
【得出结论】
烧杯底部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是不能燃烧;试管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填: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反思与评价】
改进后的装置能够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比改进前效果好。
故填:能够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实验创新】
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将试管倒立在水中(试管口接近水面),捏住气球口部,小心取下气球,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是:水面上升至距试管口大约五分之一处,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故填:水面上升至距试管口大约五分之一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燃烧使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高盖灭;
②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③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________包括事例________(填序号
【答案】隔离可燃物,②
【解析】
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
②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
③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的原理.
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的是①;利用清除可燃物原理的是②;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③.
故答案为:隔离可燃物,②(或隔绝空气,①;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③).
?
15.(2018广州中考)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 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B
【解析】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增大室内氧气含量,导致燃烧更加剧烈。
16. (2019北京中考)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设计B、D的目的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 2 的现象是 。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答案】1)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3)A
【解析 】 (1)B与D对比,只有温度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相同,B中的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D中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故B、D对比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是C、D,现象为: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3)可燃物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B与D对比验证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与D对比验证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A。
17. (2017河北中考)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图7-1-18
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橡胶塞;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 ℃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答案】(1)4P+5O22P2O5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减小
【解析】 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不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后燃烧,两者对比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8. (2019年河南省18.(2分))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MnO22H2O+O2↑ ;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答案】2H2O2 MnO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解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故答案为:2H2O2 MnO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19.(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22.(2分))某同学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请回答他利用的主要
灭火原理:
图1用嘴吹灭: ;
图2用烧杯罩住熄灭: 。
【答案】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解析】熄灭蜡烛是用嘴吹灭。原理: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让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火焰熄灭。
熄灭酒精灯火焰是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盖灭后拿起灯帽再重新
盖上。原理:使酒精与空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19.(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一题4(3))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 扇灭?? 隔绝氧气 B. 剪掉烛芯 ??隔离可燃物
C. 湿抹布盖火? 隔绝氧气 D. 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答案】A
【解析】蜡烛熄灭的方法就是破坏三个燃烧条件中的一种。扇灭蜡烛,是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让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火焰熄灭;剪掉烛芯 是隔离可燃物;湿抹布盖火是隔绝氧气;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选A
20.(2019年广东省二题19.(4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按“题19图”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 。
(2)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
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 。
【答案】(1)3Fe+2O2 点燃 Fe3O4 瓶底加少量的水和细沙(2)给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解析】实验室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Fe+2O2 点燃 Fe3O4,该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在瓶底加少量的水和细沙。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是:打开门窗,给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21.(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一题5(3分))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答案】A
【解析】可燃物燃烧!1: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2:可燃物得温度要到( 达到着火点)故选A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基础篇
能力提高篇
中考真题篇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
2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