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2 18: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1949-1952 三年恢复时期1953-1956 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 十年探索(建设)时期1966-1976 十年内乱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1976-1978 两年徘徊时期1978至今 改革开放时期中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66元,人均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中、美、苏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时期)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1、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连年战争的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基础薄弱 2、内容:3、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哈飞4、意义: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均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合作探究1: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A、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合作探究2: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工业基础好。
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1956年中国试制成新型喷气式飞机使天堑变通途的
武汉长江大桥王崇伦长春一汽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三)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集体化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内容
3、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农业国—工业国)确定经济建设总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1、内容: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对总路线的评价
①反映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②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
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助长“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
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
应的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严重脱离国情;脱离农村生
产力水平;严重挫伤广大群
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下列图片反映的是真实的吗?为什么?一个牛皮吹破天,
十亿人民都被骗!1月9日报导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导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导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导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跃进产量高!当时的“卫星田”的稻穗
能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亩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信息: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浮夸的高产 荒芜的土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热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三)八字方针(60年代初)1、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效果:1962年经济恢复与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3、评价: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但没从根本上清算“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思考: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究竟有没有取得成就?试举例说明。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Fgh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包头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庆武汉武汉钢铁公司上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港油田天津北京柳州黔桂铁路胜利油田东营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趋势是: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恢复调整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系统的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复苏回升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1966-1976)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3、正确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文革的经验教训)本课测评: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小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经济恢复:(1949-1952年)工业化:(1953-1957年)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经济遭到全面破坏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3、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巩固练习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相比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相比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