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2.了解地质年代表。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46亿年,研究地层是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2.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3.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填写下表:
判断
1.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 × )
2.各类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 × )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地质年代
①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②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3.中生代
(1)地质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③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
判断
1.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出现与生物发展密切相关。 ( √ )
2.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中生代。 ( × )
3.煤炭中有时候会发现含有被子植物的化石。( × )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 )
5.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 )
探究点一 地层的判读
地质历史上各种地质事件的结果和影响,都可在地层和岩石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因此,追溯地层和岩石的各种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就可了解地壳的发展历史。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有侵入地层的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据此判断下图中岩层A、B、C、D的新老关系。
答案 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B→A→C→D。
2.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读“A、B两地地层对比图”,思考以下问题。
(1)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并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起来。
答案 具有。
(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答案 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岩层中,最晚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2.下列岩层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⑥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⑤是岩浆活动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的岩层,因为岩浆活动穿透了②③④⑥岩层,所以①比②③④⑥都晚,⑤是在①活动中形成的,所以D正确。第2题,图中岩层②③④⑥呈现出层理构造,应该是沉积岩,①是喷出岩,⑤是变质岩,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存在,选B。
探究点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将以下选项分别填入“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中的文字空白处,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
①蓝藻 ②无脊椎动物 ③蕨类 ④氧气 ⑤联合古陆 ⑥爬行动物 ⑦两栖动物 ⑧哺乳动物
答案 图右侧从上到下依次为:①②⑦③⑥⑧,图左侧从上到下依次为:④⑤。
地球环境的演化
1.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大气层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如下为部分地质年代表: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百万年)
主要生物进化
动物
植物
其他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
人类出现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人类出现是生物发
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近纪
23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古近纪
66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盛行;中后期爬行动物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末期,物种大灭绝
侏罗纪
201
三叠纪
252
古生代
二叠纪
299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晚期爬行类形成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出现
末期,物种大灭绝
石炭纪
359
泥盆纪
419
志留纪
444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后期,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奥陶纪
485
寒武纪
541
元古宙
前寒武纪
2 500
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太古宙
4 000
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
冥古宙
4 600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4.主要成矿期
(1)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期。
(2)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3~4题。
3.白垩纪属于(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4.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中生代主要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选D。第4题,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此时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故选C。
(2019·陕西省黄陵中学期末)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最新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食肉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复原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2.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 B.爬行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第2题,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D对。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A错。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B错。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C错。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自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
4.关于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气候变冷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北界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排列。在此过程中,亚洲象分布北界先南移(3 000年前至明代),后北移(明代至清代),故选D项。第4题,由题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通过其分布范围可推断出湿热气候的范围。读图可知,明代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故C项正确。
5.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的次序,如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或__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________。
(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
(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
答案 (1)遗体 遗迹
(2)越简单 越复杂
(3)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等。
(4)有可能。有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细胞生物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段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古生代
2.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元古宙时,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第2题,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第3题,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根据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鱼类→恐龙。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故选B。第5题,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6~7题。
6.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早古生代
C.晚古生代 D.中生代中期
7.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第7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
8.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答案 A
解析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019·河北省辛集中学月考)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0.关于乙末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由繁盛走向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甲对应的动物是恐龙,故甲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鹦鹉螺(无脊椎动物),故乙是古生代,B对。第10题,读图可知,古生代末期进入裸子植物时期,蕨类植物由繁盛走向衰退,A对。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B错。没有出现被子植物,C错。爬行动物盛行是在中生代,D错。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在①时期以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B.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C.地球上只有一些无机质
D.出现了蓝藻
1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1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1.A 12.D 13.C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①时期以前为地球初期发展阶段,此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第12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第13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14.读“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岩层中最老的是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层。
(2)地点3缺失B岩层,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3)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石油,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
答案 (1)A C
(2)可能一:当时地点3为高地,没有发生沉积,不能形成B岩层。
可能二:当时地点3接受沉积形成了B岩层,后又上升为高地,被外力侵蚀掉。
(3)暖湿的陆生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
解析 (1)沉积岩下方的先沉积,上方的后沉积,读图可知,该地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所以最下方的A层形成年代最早,最上方的C层形成年代最晚。(2)岩层缺失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未沉积或沉积后又被侵蚀掉。一种情况是,形成B岩层时,该地地势高,没有沉积形成该岩层;另一种情况是,该地沉积形成了B岩层,后来又被外力侵蚀掉。(3)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该地有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适合森林生长。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该岩层有石油存在,说明过去为海洋环境。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课件37张PPT。【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 亿年,研究 是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2.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 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______
,常含有 。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 或 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 历史和 环境。46地层时间顺序层理构化石造遗体遗迹低级生命古地理3.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 ,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 、
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填写下表:阶段性宙代纪古生中生新生12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各类地层中都含有化石。PANDUAN判断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
(1)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 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②生物演化:③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太古宙2.古生代
(1)地质年代
①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②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 。
②生物演化: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蕨类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 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 期。
(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 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蕨类成煤物种灭绝3.中生代
(1)地质年代:三叠纪、 、白垩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 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③地质矿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 期。侏罗纪裸子三叠纪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成煤4.新生代
(1)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 。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③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 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 期。第四纪人类被子冷暖温暖12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出现与生物发展密切相关。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中生代。PANDUAN判断3煤炭中有时候会发现含有被子植物的化石。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45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一 地层的判读探究导引地质历史上各种地质事件的结果和影响,都可在地层和岩石中留下一定的痕迹,因此,追溯地层和岩石的各种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就可了解地壳的发展历史。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有侵入地层的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据此判断右图中岩层A、B、C、D的新老关系。答案 按照从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B→A→C→D。2.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读“A、B两地地层对比图”,思考以下问题。(1)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并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起来。答案 具有。(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答案 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方法
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岩层中,最晚形成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解析 ⑤是岩浆活动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的岩层,因为岩浆活动穿透了②③④⑥岩层,所以①比②③④⑥都晚,⑤是在①活动中形成的,所以D正确。√解析 图中岩层②③④⑥呈现出层理构造,应该是沉积岩,①是喷出岩,⑤是变质岩,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存在,选B。2.下列岩层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⑥√探究点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将以下选项分别填入“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中的文字空白处,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
①蓝藻 ②无脊椎动物 ③蕨类 ④氧气 ⑤联合古陆
⑥爬行动物 ⑦两栖动物
⑧哺乳动物探究导引答案 图右侧从上到下依次为:①②⑦③⑥⑧,图左侧从上到下依次为:④⑤。核心归纳地球环境的演化
1.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大气层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3.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如下为部分地质年代表:4.主要成矿期
(1)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期。
(2)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跟踪训练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3~4题。
3.白垩纪属于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解析 中生代主要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选D。√解析 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此时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故选C。4.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2019·陕西省黄陵中学期末)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最新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食肉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复原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12345√解析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
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
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123452.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恐龙 B.爬行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解析 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D对。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A错。
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B错。
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C错。12453√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
3~4题。
3.自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解析 读图可知,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北界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排列。在此过程中,亚洲象分布北界先南移(3 000年前至明代),后北移(明代至清代),故选D项。124534.关于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气候变冷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通过其分布范围可推断出湿热气候的范围。读图可知,明代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故C项正确。12453√124535.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的次序,如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453(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或______。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________,越是新近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________。遗体 遗迹越简单越复杂(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答案 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等。(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答案 有可能。有可能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有生存的竞争力。【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