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5张PPT)
醉翁亭
欧 阳 修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所作。
(附: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李 白杜 甫苏 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
青莲居士少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
太白子美子瞻介甫
幼安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
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卖油翁
——揭示了熟能生巧的生活哲理。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醉翁亭记
林壑 蔚然 潺潺 翼然 晦明 辄醉
环滁 野蔌 觥筹交错 伛偻 琅琊 阴翳
hè
gōng
Y lǚ
sù
chú
yì
chán
wèi
huì
zhé
lángYá
读出下列词语
yì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0)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2)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课文分析: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写景)
概述滁州的地理特征
______的西南诸峰
________的琅琊山
_________的酿泉
_______的醉翁亭
望 行
空间顺序:由远而近 由大到小
层层推进写出醉翁亭的目的: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请根据上图说出醉翁亭的大概地理位置
课文分析:
醉翁亭名的由来:
(叙事)
太守自谓也
(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为下文埋下伏笔,结尾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首尾呼应。
引出
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抒情)
山水之乐在于“得之心”
巧妙引出“乐”并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
根据画面和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请问此段分别写了哪些时候的山间美景?对此作者是如何抓住山中典型的景物来描绘的?
2,作者面对如此山间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山 间 景
(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朝:
晨光、雾气
暮:
云雾、岩穴
春花、夏木
秋风霜、冬水石
乐亦无穷也:
(抒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山水之乐
(情景交融)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众人游宴之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
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
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乐)
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情景交融)
(与民同乐)
结构层次
一、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 (写景)
2.醉翁亭的命名原因。(叙事、抒情)
“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二、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及出游之乐。(写景)
1.描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2.总结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及出游之乐。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琅琊山春时美景
“野芳发而幽香”
琅琊山夏时美景
“佳木秀而繁阴”
琅琊山秋时美景
“风霜高洁”
琅琊山冬时美景
“水落而石出”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三、滁人、宾客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叙事、抒情)
滁人游。
太守宴。(主画面)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画面)
四、描写太守等人日暮醉归的情景,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1.描写太守等人日暮醉归的情景。
(写景、叙事)
2.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议论、抒情)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醉翁亭记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之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亭外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朝:日出
暮:云归
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亭中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点出亭
乐亦无穷
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一自然段作者突出了主线“乐”,
第二自然段作者由分到总描绘风景画,突出山水之“乐”。
第三自然段作者描绘风俗画,突出游宴之“乐”。
第四自然段作者点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突出主旨。
背诵默写
1.由远而近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千古名句。(核心命意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突出全文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山间朝暮之景。
朝景 “日出而林霏开。”
暮景 “云归而岩穴暝。”
6.山间四时之景。
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
7. 主画面。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核心画面。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太守宴、众宾欢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山间夕照全景。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时景色
归后景色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主旨句。(中心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醉与乐统一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引子(l)
环滁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
亭的环境:
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
名之者
——
命名之意
—
—
写景(2)
朝暮之景
——
四时
——
乐亦无穷
(风景画)
之景
写游而宴(3)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风俗画、人情画)
结语(4)
太守归
——
宾客从
——
游人去
——
禽鸟乐
(归时情景)
同其乐
述以文
(点明主旨)
——
主线:“乐”
山水乐
——
四时乐
——
宴酣乐
——
禽鸟乐
太守乐
——
娱情山水
排遣郁闷
随遇而安
与民同乐
1.概括全文中心内容
分析理解
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表现了他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2.作者的政治理想
与民同乐
3.“醉”与“乐”是如何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乐要通过醉来表现,乐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
成语
1. :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醉翁之意不在酒
2. :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语出《醉翁亭记》。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水落石出
3. :天气高爽 ,霜色洁白。 4. :去和来没有停歇。
风霜高洁
往来不绝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
前呼后应
6.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觥筹交错
“而” 的用法
“而”的常用法有:
a 并列 b 承接 c 递进
d 修饰 e 转折。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 日出而林霏开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杂然而前陈者 起坐而喧哗者
阅读《醉翁亭记》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翼然临于泉上者。(鸟的翅膀)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D、饮少辄醉。(就) ( )
A
2、下列对“也”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酿泉也。(表示祈使)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表示疑问)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示感叹)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示肯定)
( )
C
3、文段描写景物的角度是( )
A、听觉 触觉
B、视觉 味觉
C、触觉 视觉
D、视觉 听觉
D
4、对上文写景顺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背景来看是由大到小。
B、从观察方式看是由俯视到仰视。
C、从范围看是由点到面。
D、从观察角度看是由远到近。 ( )
A
5、上文写琅琊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 )
A、醉翁亭
B、醉翁之意
C、智仙和作者
D、山水之乐( )
6、上文描写的景物依次是( )
A、先写滁州,后写山,再写景。
A
B、先写山,接着写水,后写亭。
C、先写山,接着写亭,后写建亭者。 D、先写亭,后写建亭者和命名者。
C
7、文段的段意是( )
A、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B、写醉翁亭的建造者和命名者。
C、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酿泉的由来。
D、写醉翁亭一年四季的景色。
( )
A
8、下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亭座落在泉水边上。
B、建亭者是智仙,
命名者是欧阳修。
C、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了”是实质。
D、作者以醉翁亭来做自己的号。( )
D
9、从文体的角度分析,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
C、《核舟记》
D、《桃花源记》
( )
阅读《醉翁亭记》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
C
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古今意义没有改变的一句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
A
2、“而” 字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B
3、“然而禽兽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运用了( )
手法,一层层突出了“太守之乐”。
A、对比 B、衬托 C、反复 D、象征
4、下面加横线字的
B
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醉能同其乐。
5、下边属于议论句的是( )
C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酿泉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C、然而禽兽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
C
6、最能表明第3段内容的核心的一句是( )
A、滁人游。
B、太守宴。
C、众宾欢。
D、太守醉。 ( )
7、对第3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D
A、写滁人游山太守相随的情形。
B、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C、写太守设宴众宾欢乐的情形。
D、写滁人、宾客、太守自醉的情形。 ( )
8、对“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
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同游人见识短,心胸窄,不懂太守心思。
B、同游人很愚蠢,只懂得游山玩水而不如太守能玩会乐。C、同游人只会玩不会乐。
D、同游人只知道随太守一起高兴,却不知道太守寄情山水的高尚情操。 ( )
D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含义是( )
A、说明作者与众不同,酒醒后可以作文章。
B、点明全文主旨,把“乐”与“醉”统一起来。
C、显示作者非己莫属,绝对超然的胸怀。
D、说明作者有超人的本领。 ( )
10、第4段是对全文的归结。下列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B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
C
《醉翁亭记》碑刻(苏轼草书)
《醉翁亭记》碑刻
作业:
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我仿佛身临其境。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
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它令人流连忘返,身在其中,一切烦恼与不安都会被你抛在脑后。
树与花的和谐,山与树的搭配,水与山的相接,鸟与水的嬉戏,如此之美景,任谁也不会忘记。
文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短短28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琅琊山的四季美景,准确、生动,极富音乐之美,韵味无穷,情致盎然,从容宛转,娓娓叙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22 醉 翁 亭 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欧阳修的有关情况
2、 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3、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4、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旷达情怀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字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将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制成PowerPoint)
学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三、教学过程:
第 一 教 时
(1)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1009-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24岁时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探究过程:
1、解决生字词,注音。完成预习题二:
chú hè láng yá zhé yǔ lǚ yáo sù gōng tuí yì míng 滁 壑 琅 琊 辄 伛 偻 肴 蔌 觥 颓 翳 暝
sēng
僧 霏 晦明 山肴野蔌 洌 觥筹 阴翳
2、解题。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北宋庆历六年,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现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
3、范读课文、注意句读;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5、师生共同分析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
重点词语: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
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曰醉翁: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洒,寄托在饮酒上。
望之蔚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引出太守之乐。。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4)学生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三)小结:
本段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人、亭名的由来;(写景记叙)
“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由大到小、由远而进,让读者的视线随之转移,最后落在“醉翁亭”上。
作者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穿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一(1)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第一段
3、预习二、三两段
板书: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第一部分
(1)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2)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引出太守寄情山水之乐。
教学回顾:
第 二 教 时
教学过程:
(1) 导语:检查上节课内容
(2) 探究过程:
1、 文学常识
2、 字词(1)注音 (2)翻译
3、背诵
4、师生共同分析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
(3)重点词语:
若夫日出而林靠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瞑: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4)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二段
第二部分(2):写欣赏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1)学生找出景色变化的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紧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先写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野芳发而幽香”,写出了繁花争艳,幽香扑鼻的春光,“佳木秀而繁阴”描绘出万木竞秀、枝繁叶茂的夏景;“风霜高洁”展示了天高气爽、霜华洁白的秋色;“水落石出”写的是水枯石瘦、草木凋零的冬季。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了深受陶醉的欢乐心情。
(学生齐读第二段)
5、师生共同分析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
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冽:互文,即泉冽而酒香。冽,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奔者胜:奕,下棋。
觥筹交错:献,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
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
子。
休于树 临溪而渔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三段
第三部分(3):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主要部分)
(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第三段:本段着重学了三件事,一是滁人之游,二是太守之宴,三是太守之宴。“至于”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
(2)重点分析课文,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一)滁人之游,“歌”“休”“呼”“应”“往来不绝”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
(二)太守之宴,“鱼肥”“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表现了太守野宴之乐;宴会上,射覆对弈,斛筹交错,笑语欢腾,表现了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
(三)最后写太守之醉,“苍颜白发”---年尊的形象,“颓然”---醺醺醉态。
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融融泄泄的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争取背诵)
(3)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三)小结:
课文第二段用生动、简练的笔墨写醉翁亭所在山间朝暮及四季的景色变化。
课文第三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融融洽洽的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四)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2)、练习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二、三两段
3、预习第四段
板书: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第二部分(2):先写朝暮变化之美;
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
最后写流连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抒深受陶醉的欢乐心情。
第三部分(3):主要部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滁人之乐——太守之宴——太守之醉
教学回顾: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检查上节课内容
1、背诵情况
2、字词句翻译
(二)探究过程:
师生共同重点分析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同其乐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四段
第四部分(4):写太守饱游归来,自得其乐。
(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归去,对全文婉转作结。
“散乱”“归”“从”精确而形象地写出酒阑人散,太守归去,宾客相随的情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里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3)师生讨论“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
太守之乐的真谛是:他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之乐。
他要以治滁的政绩证明:自己政治上虽然遭受沉重打击,并未消沉颓唐,滁人安乐,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无疑是对保守派无言而有力的嘲弄和反击。
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争取背诵
提问:本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
层层相因,逐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请看
看,每一小层都讲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引子(l)环滁一琅琊一酿泉一醉翁亭(亭的环境)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
写景(2)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风景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情画)
结语(3)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归时情景)
同其乐----述以文(点明主旨)
提问: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讨论并归纳: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暗 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宴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泊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1、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贯串全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而太守“醉”中之乐更洋溢全篇。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中突出描写了滁人的游乐,有声有色,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太守治滁有方,生活安定富足;而太守亦得以“与民同乐”。文章还写了太守与众宾的游宴之乐,这也是“与民同乐”的表现。“与民同乐”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3、文中多处用了“也”字,但它的作用有所不同,结合课文让学生找出。(书后练习三)
如,表判断的、表解释的、表肯定语气的、表感叹的
词语小结
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课堂练习
1、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3、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D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A)
4、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C)
(五)迁移练习:《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第四段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第四部分(4):写太守饱游归来,自得其乐。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
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
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
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
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
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
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
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
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的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比较参考
欧阳修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被贬。一次是30岁时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第二次被贬往滁州(今安徽滁州)。《醉翁亭记》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庆历六年,1046)所作。这篇散文一问世,即以“见解独到”和文体的创造性特色而著称。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可见此记为世人所重视,影响之大。它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几个世纪以来,引起了无数的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议论伏了一笔。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这名句理解为全篇的一个导言,因为文章的后两部分,乃是作者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体铺陈。而这里向第二部分的过渡,是巧妙而自然的。当文章写到“醉翁”的形象出现时,作者在抒情写志之中将“人——酒——山水”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读者在体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时,随着作者的笔转向了山水自然。文章接下来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乡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若夫”四句写“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写“醉翁亭”四时景色,与《丰乐亭记》“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比较,可见其写法之错落变化。作者的这种写景,既非为写景而写景,也不是信笔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旨在表现置身于这种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乐,同宾客饮宴尽欢,更有一番无穷的乐趣,即是说,作者的真正的乐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在于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这种体裁,原来只是客观记事的应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缘起》注中说:“《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非常议论。”唐代韩、柳以后,“记”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楼台院记和游记散文成就更大。宋代优秀散文家们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为一篇优秀的记体散文,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很高,艺术上非常有特色。如果说韩愈、柳宗元犹用奇字、重字,善于选择或熔铸色泽强烈的新颖词语的话,那么,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创造性地运用了21个“也”字,显然有其艺术上和主题上的目的。这一不断重复的句法结构,可以说首先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记》中的积极主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愉悦闲适在文体形式上的突出表现。通过“也”字陈述句式的大量运用,作者将本来应是动词词组的表述转化为名词词组的构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题中,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秩序。同时,这种连用“也”字结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种富有韵律的吟咏句调,有助于造成舒缓圆畅的散文节奏。《醉翁亭记》在全篇的描写与抒情中,“醉”“翁”“乐”等是贯穿始终的。从作者的主体视角来看,“太守”的怡情山水与宴饮的欢乐,是全篇的抒写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突出的。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欧阳修的“醉翁”形象时,上述联想便会油然而生。然而事实上,欧阳修并非李白或苏轼,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种理性的执著,在《与尹师鲁书》中,他曾对几种人表示不满,一种是对自我的个人命运过于看重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此外,《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这不仅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而且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教学回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十五中说课大赛
以“析 演 练”开启智慧之门
——《醉翁亭记》”说课设计
长春市四十五中
王旭
以“析 演 练”开启智慧之门
——《醉翁亭记》”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说课的课题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 、 说教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地位。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统领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情、借景言情的名篇。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因参与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滁州知州后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三 、 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 、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实虚词,熟悉课文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法:把它实施在五步教学法的以下环节中,质疑问答中点拔 拓展延伸的表演活动中点拔 写作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拓展延伸中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课文内容。
悟精华 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如同提到黄鹤楼就会想起崔颢、李白,提到滕王阁就会想起王勃,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范仲淹一样,提到醉翁亭,人们自然也会想起欧阳修。他自云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的醉却不同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同于李白的“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让我们同欧阳公一起沉醉于山水,让我们兼醉于古人。
背景介绍: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见课件)
六一居士传(节录)可了解六一居士的来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见课件)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动,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见课件)
(二)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落实教学目标1演示画面
( 三 )自主研读,质疑问答。
让学生根据画面和课文的内容提出理解不了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落实教学难点。
归纳: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见幻灯片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四)小组讨论,互动探究
为了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一教学重点,老师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后进行取舍和归纳。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故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见课件)欧阳修当时谪滁也不过三十九岁,不到不惑之年,为何要在众人面前及文中“自号曰醉翁”呢。常常还弄得“颓乎其中”,好像他真是个酒鬼酒徒似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文”不仅是指做诗写文章,更大的含义还在于干事业,图谋仕途经济。他“饮少辄醉”,真正的心声应该是“我昔表谪居滁州,名虽为翁实少年”;应该是“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五)、拓展迁移,导演课本剧。(见课件)
导演课本剧 :“梦游”醉翁亭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1、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
2、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3、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加深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4、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5、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 对课文的学习和再创造。
(六)写作训练,描画生活。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如果让你把今天参观一部分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写出所选景点的特色来,要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景色,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古文化。 世有欧阳修然后才会有醉翁亭,文因亭美,亭因人名,时光可移而文不可灭。临山筑亭者数不胜数,而此亭独享誉千年,何也?因欧阳公人品,文品与官品而然。我们会永远记住,从政而精心于民,为文而留芳百世,生而为人师,逝而启后贤的欧阳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统领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情、借景言情的名篇。
一 、 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地位。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高起点、
巧点拔、
重创造 、
悟精华。
醉翁亭记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文忠公集·六一居士传》
1、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卖油翁
——揭示了熟能生巧的生活哲理。
3、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醉翁亭记》碑刻(苏轼草书)
《醉翁亭记》碑刻
醉翁亭
醉翁亭
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
中国四大名亭
安徽醉翁亭
杭州湖心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琅琊山春时美景
“野芳发而幽香”
琅琊山夏时美景
“佳木秀而繁阴”
琅琊山秋时美景
“风霜高洁”
琅琊山冬时美景
“水落而石出”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亭外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亭中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点出亭
自主研读
质疑问答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小组讨论,互动探究
拓展迁移,导演课本剧。
写作训练,描画生活。
作业:
作文:我心中的欧阳修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醉翁亭记》
1、 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 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 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 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5、 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7、 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9、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11、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2、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崖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变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从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围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的西南方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过去,树木茂盛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在这山上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水从两座山峰中间很快地流出来,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靠近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建亭子的是谁?是这山里的知尚智仙。给亭子取这名字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称呼这亭子。太守和客人们来这里举行宴会,稍为喝点酒就醉了,同时年龄又最老,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目的不在乎喝酒,而在乎游山玩水。游山玩水的快乐,内心领略了,又通过宴饮来寄托这种快乐。
早上太阳出山,笼罩树林的朝雾就消失了;傍晚,烟云凝聚山间,岩谷渐渐阴暗;由暗变明,又由明变暗:这是山中的早和晚。春天,野花开了,散着清香;夏天,树木长满绿叶,一片浓荫;秋天,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冬天,山谷里水干了,石露出来了:这是山中的四季。早上去,晚上回,四季风景不同,游山玩水的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边走边唱着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招呼后面的,走在后面的答应前面的,驼着背的老者和被牵着的小孩,一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民在山里游玩。仆人们站在溪边用网捕鱼,因为溪水深,所以鱼很肥;他们用酿泉的水酿酒,因为泉水香,所以酒味极清;野味、菜蔬,随便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会喝酒的快乐,不是由于有委婉动听的弦乐和管乐,大家玩的是投壶和下棋的游戏。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就罚输家的酒,于是酒杯和酒筹混杂在一起,大家有的坐,有的站,嘻嘻吵吵闹闹地:这是客人们在玩得兴高采烈。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后来,傍晚的太阳落在西山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衙,客人们跟着他走。浓密的树阴覆盖着,林子里的鸟儿,有的在上面叫,有的在下面叫,互相应和:这是游人们都离开了,只有各种鸟儿在心情欢唱。但是鸟儿只知道深山密林的自由,却不知游人们的舒畅;游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来游玩非常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因为看到滁州的人快乐才这么快乐。喝酒的时候能够和大家一起高高兴兴,清醒的时候能够用文章记下这种快乐情形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醉翁亭记
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辄醉 琅琊 岩穴暝
林壑 伛偻 酒冽 山肴野蔌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 颓然
阴翳 酒酣 林霏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环滁皆山也
(2)蔚然而深秀者
(3)翼然临于泉上
(4)饮少辄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山行六七里
(7)名之者谁
(8)杂然而前陈者
(9)非丝非竹
(10)射者中
(11)临溪而渔
(12)颓然乎其间者
(13)树林阴翳
(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辨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3)归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吾与谁归
(4)霏 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霪雨霏霏
4、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5、下列与“行者休于树”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告于莅事者 B 吾祖死于是
C 多会于此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
8、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的景色。
B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是说酒宴上人人都在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自饮自醉。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D “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迁移与拓展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6、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7、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8、“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9、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
10、概括本段的大意。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间之四时也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云归而岩穴暝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7、“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三)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
(1)苍颜白发 (2)伛偻提携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
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 字。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5、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
6、“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四)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鸣声上下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
4、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5.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6.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 __,___ , 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两段文字均选自《 》,该文将写景、 、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 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4、第①段先写 之景,再写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醉翁亭记答案
基础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chú 辄醉 zhé 琅琊 láng yá 岩穴暝 míng
林壑 hè 伛偻 yǔ lǚ 酒冽 liè 山肴野蔌 yáo sù
射者中 zhòng 弈者胜 yì 觥筹 gōng chóu 颓然 tuí
阴翳 yì 酒酣 hān 林霏 fēi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环滁皆山也 环绕
(2)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3)翼然临于泉上 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4)饮少辄醉 就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6)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在山上
(7)名之者谁 命名
(8)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 陈设,摆放 弦乐器 管乐器
(9)非丝非竹 弦乐器 管乐器 射中
(10)射者中 射中
(11)临溪而渔 钓鱼
(12)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
(13)树林阴翳 遮盖
(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3、辨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谓 太守自谓也 称呼
太守谓谁 为,是
(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
(3)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离去
吾与谁归 归依
(4)霏 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若夫霪雨霏霏 雨或雪繁密地样子
4、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络绎不绝 风霜高洁
5、下列与“行者休于树”中“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 告于莅事者 B 吾祖死于是
C 多会于此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时候,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7、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江水暖鸭先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 “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的景色。
B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是说酒宴上人人都在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自饮自醉。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D “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迁移与拓展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坐落在高处 (2)名之者谁 的人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2、翻译下面的语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环滁皆山也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8、“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向
9、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 醉翁
10、概括本段的大意。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间之四时也 四季 (2)佳木秀而繁阴 好看的树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云归而岩穴暝
云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野芳发而幽香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风霜高洁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水落石出。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7、“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三)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
(1)苍颜白发 面容苍老 (2)伛偻提携 指老人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 滁州人、宾客、太守
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 乐 字。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众宾欢也
5、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
(四)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鸣声上下 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2、“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滁州人、宾客
3、“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 《醉翁亭记》
4、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5.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6.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太守之乐
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五)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 __,___ , 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3、两段文字均选自《 醉翁亭记 》,该文将写景、 叙事 、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 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4、第①段先写 朝暮 之景,再写 四时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