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2 07:09:50

文档简介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判断
1.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 )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判断
1.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 )
2.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 )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判断
1.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 × )
2.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 √ )
3.人类活动如不合理利用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的退化。( √ )
4.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单一要素影响。( × )
探究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其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③气候湿热,植物生长迅速,把大量矿物质、有机质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答案 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
1.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固态
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有机质
固态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
气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生物
植物
吸收营养元素,制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分解有机残体,促进土壤肥力提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动物
①参与土壤有机体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
②土壤动物死亡后的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气候
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化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地形
高度
随海拔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有所不同
坡度
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
坡向
阳坡土壤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存在差异
时间
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人类活动
控制土壤演化方向,如用人工栽培作物或人工植物取代原有的自然植被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生物循环的方向和强度;耕作、施肥、施石灰等农业措施,直接影响土壤的组成、性状和发育过程。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不会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相对于其他两种土壤较多,故为水稻土。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3~4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读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第4题,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更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5.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叶
1 626
3 112
3 002
3 322
2 811
1 516
2 392
1 728
2 919
3 488
3 138
2 585
2 191
成叶
1 341
2 422
2 025
2 025
1 996
993
1 246
1 031
1 678
2 253
2 224
2 145
1 837
嫩叶
620
1 278
1 267
1 733
1 323
472
749
673
886
1 665
995
1 250
1 125
土壤
pH
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________作用,同时,生物也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____(填“正”或“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填“中性”或“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答案 (1)A (2)老 富集 有机质 (3)负 (4)酸性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B、C、D错误。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3~4题。
3.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  )
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
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 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
4.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故A正确。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A、B、C错误。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5~6题。
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不符合题意;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不符合题意;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不符合题意。第6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受外营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该技术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处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极为有限;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9~11题。
9.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10.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11.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答案 9.A 10.C 11.C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2~13题。
土壤
水分
土壤
空气
土壤
有机质
大气
悬浮质
大气
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2.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增强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13.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增强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13题,读表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B符合题意。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4~15题。
草地
类型
面积
(104km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982~1988年)
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1~2012年)
土壤有机
碳密度/
kg C·m-2
碳储量
/PgC
土壤有机
碳密度/
kg C·m-2
碳储量/
PgC
草甸
草原
17.25
5.80
1.00
6.65
1.15
典型
草原
28.96
3.31
0.96
3.41
0.99
荒漠
草原
12.56
0.70
0.09
0.27
0.03
总计
58.77
9.81
2.05
10.33
2.17
1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15.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答案 14.A 15.D
解析 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我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15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16.俗语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请结合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含义和土壤的物质组成思考是不是粪越多土壤肥力越高?为什么?
答案 不是。土壤的肥力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四个方面,其肥力高低取决于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一般粪肥指农家肥,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只能提供有机质(养分),这显然不是土壤肥力的总和,因此,不是粪肥越多土壤肥力越高。
1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课件29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_______、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有机质12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PANDUAN判断二、土壤剖面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12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土壤淀积层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PANDUAN判断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_____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_____,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_______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_______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_____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_____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_____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_____起重要作用。物质基础性质微生物最活跃水热方向风化分解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_____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_____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____和_____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_____的。坡度动态发育演化双向12热带地区土壤的厚度比温带地区薄而比寒带地区厚。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PANDUAN判断3人类活动如不合理利用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的退化。4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单一要素影响。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探究导引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其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
③气候湿热,植物生长迅速,把大量矿物质、有机质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答案 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行养护。核心归纳1.土壤的组成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解析 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不会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跟踪训练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解析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解析 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
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
c土壤中水分含量相对于其他两种土壤较多,故为水稻土。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12345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解析 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12453√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
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右图所示的
过渡关系。完成3~4题。12453√解析 读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解析 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更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12453√5.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 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12453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_____作用,同时,生物也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填“正”或“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填“中性”或“酸性”或“碱性”)土壤中。12453√老富集有机质负酸性【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