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课时1 地质地貌灾害与生物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类型及危害。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3.熟悉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4.了解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危害。
一、自然灾害
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
(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
判断
1.地震发生后一定会构成自然灾害。( × )
2.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 )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4)危害
①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②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
(1)概念: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多发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3.泥石流
(1)概念: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
(2)多发区:山高沟深、地势陡峻的山区。
(3)危害: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判断
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三、生物灾害
1.虫害:害虫造成的灾害。
(1)农作物虫害
①害虫:蝗虫、水稻螟虫、黏虫、棉铃虫等。
②危害:农作物减产。
(2)森林虫害
①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
②危害: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2.鼠害
危害: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思考 1979年,美国白蛾从辽宁丹东进入我国,随后相继在鲁、陕、冀、沪等地出现,对这些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它们的四龄幼虫可危害300多种植物,其具有暴食性,成片的树林常被横扫一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这说明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该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 452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弱;人口集中等。
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损失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1.地震构造示意
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
震级
烈度
定义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大小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
①房屋抗震性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①②都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③④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A正确,B、C错误。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D错误。
探究点二 滑坡灾害和泥石流灾害
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请说明原因。
答案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
2.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答案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这些地区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地貌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1.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鼠害 D.滑坡
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生频率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
(2019·北京市101中学期末)下表显示两地同年出现的地震的有关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千米)
地震发生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地(美国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
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
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人口密度较大 B.震中距较小
C.地震发生在夜间 D.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第2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有人口密度较大,震中距较小,地震发生在夜间。Y地为印度中部,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D错。
3.我国东北农林区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农业灭害强
答案 A
解析 东北农林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大优点就是病虫害少,这和它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很大关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害虫难以越冬,因此,东北农林区病虫害较少,有发展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4.下列有关鼠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危害植物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
答案 B
解析 结合鼠灾的危害可知,鼠类通过打洞等方式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鼠类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与禽流感无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5.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泰宁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暴雨引发池潭水电厂下游一千米处10万方以上山体滑坡和强大泥石流,导致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被冲垮、1座项目工地住宿工棚被埋压,造成数十人受伤,36人死亡。
分析造成池潭水电厂下游强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答案 ①工程建设破坏地质结构,造成山体脆弱;②降雨强度大且降雨时间长,导致山体发生松动;③坡谷地形高差大、坡度陡;④滑坡、泥石流直接冲击工棚;⑤泥石流发生在凌晨,人们还在休息,因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池潭水电厂在该地区进行了工程建设,对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有一定破坏;此时段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降水时间长,造成山体松动;从图中可看出发生泥石流地区是坡谷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而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和项目工地住宿工棚恰好在坡谷附近,是泥石流发生路经之地,且发生时间在凌晨人们睡眠期间,是工人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因此造成的伤亡较大。
(2019·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期中)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千米)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级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
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2.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 )
①震级较高 ②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测量中的误差,B对。震中距不同、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均不影响震级测定,A、C错。采用的震级标准是相同的,D错。第2题,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震级较高,①对;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②对;受灾各国经济落后,建筑物抗灾性差,③对;灾情突发,不能提前预报,④对。
(2019·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月考)读“‘醉林’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图中发生“醉林”现象的地点,有大量堆积物,边缘坡度较陡,判断是坡体岩层沿坡面下滑堆积形成。因此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滑坡。第4题,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其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分布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该地区地质地貌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6.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地貌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
A.地震 B.泥石流
C.干旱 D.洪涝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地貌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6题,植被遭到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坡面的泥沙更容易被水冲蚀,形成泥石流。
目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十几个被老鼠掏空的洞。被鼠类危害过的草地变成了“鼠荒地”,草皮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 600米以上,作为地表生态屏障的草皮,原本就是在冻土地带勉强成活,而现在一只青海鼠一年就要吃掉60千克的鲜草。如不及时治理鼠害,藏羚羊、藏原羚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保护区的生态链条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据此回答7~8题。
7.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是( )
A.过度放牧
B.滥捕使鼠类的天敌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鼠类生存环境改善
D.开采矿产资源,破坏地表
8.危害该自然保护区的鼠类属于( )
A.田鼠 B.草原鼠
C.林鼠 D.家栖鼠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是鼠类的天敌减少,从而使鼠类大量繁殖。第8题,读材料可知,该自然保护区的鼠类主要栖息地为草原,所以为草原鼠。
(2019·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月考)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我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安徽等12个省份的113个县(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癌症”,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是国内外要求控制和消灭的一种检疫性病害)。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松材线虫病害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传染容易 B.致死速度快
C.蔓延迅速 D.危害树叶
10.下列属于常见森林害虫的是( )
①松材线虫 ②松毛虫 ③杨树蛀干害虫 ④泡桐大袋蛾 ⑤蝗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松材线虫病疫区已扩大至江苏、浙江、安徽等12个省份的113个县,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是松树的一种危险性和毁灭性病害”,故松材线虫病害具有传染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的特点。故选D。第10题,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属森林害虫,而蝗虫属于农作物害虫。故选A。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据此完成11~12题。
11.北美一枝黄花曾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生长。其根本原因是( )
A.该地区气候暖湿,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一枝黄花在该地区没有天敌制约
D.一枝黄花在新环境发生了变异
12.水葫芦入侵我国后,在南方水域暴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一枝黄花作为外来物种,因为在当地没有天敌,导致其迅速蔓延。第12题,我国南方地理环境更适宜其生长。
(2019·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月考)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3~14题。
13.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答案 13.D 14.C
解析 第13题,图中丁地区等高线稀疏,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第14题,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因丙地峡谷面积小,坡度较陡,没有城镇分布,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冲毁城镇,C正确。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
状况
人员财
产损失
甲
8月6日16:30
6.5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月17日21:49
6.6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在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1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6年进入春季以来,内蒙古巴林右旗草原鼠害发生面积66万亩,严重发生面积46万亩,最高密度达到每公顷1 080只。
(1)由材料可知,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无关系?为什么?
(3)试画出草原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答案 (1)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广 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生态。
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关系。 因为草场过载,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3)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鼠害发生→老鼠挖掘啃食草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鼠害的形成、分布和危害。从材料可知,鼠害的形成和干旱的环境有关。在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为亚洲中部的耐旱鼠,如小家鼠和黄鼠等,其存在会使草原退化,并和过度放牧的人类活动共同形成恶性的循环过程。
课件35张PPT。【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1 地质地貌灾害与生物灾害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类型及危害。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3.熟悉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4.了解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危害。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_________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______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
(1)诱因:自然界_________。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异常变化危害异常变化12地震发生后一定会构成自然灾害。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PANDUAN判断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
(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_____出来,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_________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4)危害
①造成各类_______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②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_____损失。释放地震波环太平洋建筑物财产2.滑坡
(1)概念: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________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多发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3)危害:掩埋_____,造成人畜伤亡;摧毁______、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3.泥石流
(1)概念:由_____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_____。
(2)多发区:山高沟深、地势陡峻的山区。
(3)危害: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重力滑动面房屋城镇暴雨洪流12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PANDUAN判断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三、生物灾害1.虫害:害虫造成的灾害。
(1)农作物虫害
①害虫:_____、水稻螟虫、黏虫、棉铃虫等。
②危害:农作物减产。
(2)森林虫害
①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
②危害:对_____的危害巨大。
2.鼠害
危害:危害植物的 ,造成农作物______、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蝗虫森林减产根系1979年,美国白蛾从辽宁丹东进入我国,随后相继在鲁、陕、冀、沪等地出现,对这些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它们的四龄幼虫可危害300多种植物,其具有暴食性,成片的树林常被横扫一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 这说明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该现象称为“生物入侵”。SI KAO思考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探究导引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 452亿元……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答案 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弱;人口集中等。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损失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核心归纳1.地震构造示意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跟踪训练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①②都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③④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故A正确,B、C、D错误。√解析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A正确,B、C错误。
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D错误。2.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探究点二 滑坡灾害和泥石流灾害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请说明原因。探究导引答案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2.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答案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这些地区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地貌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核心归纳1.滑坡和泥石流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跟踪训练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地震 B.泥石流
C.鼠害 D.滑坡√解析 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解析 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生频率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2019·北京市101中学期末)下表显示两地同年出现的地震的有关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12345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12345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人口密度较大 B.震中距较小
C.地震发生在夜间 D.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有人口密度较大,震中距较小,地震发生在夜间。Y地为印度中部,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D错。12453√3.我国东北农林区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农业灭害强12453√解析 东北农林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大优点就是病虫害少,这和它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很大关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害虫难以越冬,因此,东北农林区病虫害较少,有发展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124534.下列有关鼠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危害植物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解析 结合鼠灾的危害可知,鼠类通过打洞等方式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林鼠和草原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鼠类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与禽流感无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5.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泰宁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暴雨引发池潭水电厂下游一千米处10万方以
上山体滑坡和强大泥石流,导致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被冲
垮、1座项目工地住宿工棚被埋压,造成数十人受伤,36人
死亡。
分析造成池潭水电厂下游强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12453答案 ①工程建设破坏地质结构,造成山体脆弱;
②降雨强度大且降雨时间长,导致山体发生松动;
③坡谷地形高差大、坡度陡;
④滑坡、泥石流直接冲击工棚;
⑤泥石流发生在凌晨,人们还在休息,因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池潭水电厂在该地区进行了工程建设,对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有一定破坏;此时段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降水时间长,造成山体松动;从图中可看出发生泥石流地区是坡谷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而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和项目工地住宿工棚恰好在坡谷附近,是泥石流发生路经之地,且发生时间在凌晨人们睡眠期间,是工人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因此造成的伤亡较大。12453【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1 地质地貌灾害与生物灾害课时2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和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的概念及其分布。
2.分析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和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的成因和危害。
一、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
①导致农业受灾;
②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3)多发区: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①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②我国
2.台风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影响
不利
①强风:可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②暴雨:可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③巨浪: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有利
带来充沛的降水
(3)多发区: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3.洪涝灾害
(1)概念
洪灾
因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涝灾
涝害
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
内涝
由于雨量过多,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灾害
(2)多发区
①气候因素: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二、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概念: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
①近海: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
②上岸后: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2.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3)分布(我国)
①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3.海啸
(1)概念: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危害: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3)分布: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其影响。
探究点一 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 危害:可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导致洪涝灾害;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答案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1.台风的利弊
(1)危害
(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2.寒潮的利弊
(1)危害
(2)益处
2018年1月初,“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经历了2017年冬季以来的“最冷周”。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A.沙尘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甲表示偏北的风,即选A。第2题,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
探究点二 洪涝灾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五斗江乡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来袭。全乡数百栋民房倒塌,多处道路、桥梁、河堤被冲毁,农田大面积被淹,通信电力一度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答案 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2.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自然原因流域状况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拓展延伸
1.风暴潮的特点及影响
类型
特点
影响地区
台风风暴潮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凡有台风(飓风)影响的国家和沿海地区
温带气旋风暴潮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增水高度较低
中高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主
2.我国的旱灾及成因
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3~4题。
3.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4.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4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2019·北京市西城区期末)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
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堆积
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
2.我国受冷冻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 )
A.初春 B.夏末
C.初秋 D.隆冬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图中的P区域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敞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堆积,致使该地冷冻灾害高发。第2题,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阶段,此时气温较低,发生冷冻灾害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故A项正确。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图”,完成3~4题。
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 7、8月 B.甲 3、4、5月
C.乙 5、6月 D.乙 12、1、2月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大,出现次数多,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故判断为旱灾。第4题,结合上题结论,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7、8月受伏旱影响。
5.读下面的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妨碍行洪;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淤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解析 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美国海难大片《海神号遇险记》上映后,获得了轰动全球的巨大成功。此片描写的是大邮轮海神号于新年前夕在北大西洋遭遇大风浪被整个翻覆起来,船上大批乘客千方百计逃生的故事。据此回答1~2题。
1.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地震 B.风暴潮 C.海啸 D.气旋
2.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还会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是( )
A.风暴潮 B.海啸 C.洪涝 D.泥石流
答案 1.D 2.A
解析 该题组以美国的一部海难大片为背景,考查气旋和风暴潮。第1题,“大风浪”是关键词,说明其遭遇的是“大风和大浪”,排除C;风暴潮发生在近海岸,排除B;地震不一定会引起大风浪。故选D。第2题,题干中的“海洋自然灾害”是关键词,排除洪涝(气象灾害)和泥石流(地质地貌灾害);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故选A。
2018年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 )
A.广州降温幅度最大,说明冷空气自南向北移动
B.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18日冷空气到达上海,市民应适当添加衣物
D.此次天气过程三地均应提前做好供暖保障工作
4.图中三个城市之间温度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冷空气来源 B.太阳辐射
C.天气状况 D.地势高低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我国寒潮带来的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A错。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冷空气过境后,天气晴朗,接受的太阳辐射多,B错。17~18日,上海降温幅度大,说明冷空气到达上海,市民应注意防寒保暖,C对。广州最低气温在15℃左右,不用供暖,D错。第4题,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纬度差异大,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差异。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读“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图”,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 )
A.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生成 B.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
C.我国全年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D.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6.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D.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春季和冬季也有台风生成,A错;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都是最多,B错;我国冬季台风登陆个数为0,不受台风影响,C错;夏秋季节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多,因此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D对。第6题,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可缓解旱情,为台风带来的有利影响,不属于损失;台风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不会带来冻害;台风过境往往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巨浪可以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大风翻江倒海,不利于鱼群聚集。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8.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地势低平的河流中下游地区。第8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地区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读下图,完成9~11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黄淮海平原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10.旱灾最严重地区的表现为( )
A.以伏旱为主 B.全年干旱
C.春旱和春夏连旱 D.冬春连旱
11.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出现干旱
B.北方降水少、耕地少易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D.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答案 9.B 10.C 11.D
解析 第9题,干旱频次越高的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灾害最严重。第10题,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第11题,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降少水、耕地多易造成干旱;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读“我国寒潮路径及年等次数线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示区域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递减 B.从西向东递减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13.与西安相比,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较小,其原因是( )
①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 ②西安的纬度高,冬季气温比成都低,降温幅度小 ③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幅度小 ④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深刻,降温幅度较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寒潮出现次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第13题,读图可知,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幅度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超级气旋风暴(相当于超强台风)“锡德”给孟加拉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孟加拉国近1 900人丧生,孟加拉国宣布这次灾难为“国家灾难”。
材料二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上,超过85%的国土为冲积平原,全国平均海拔不足10米,易受风暴潮侵袭。如下图所示。
(1)孟加拉湾为什么是风暴潮多发区?
(2)风暴潮对沿岸地区有哪些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该地区风暴潮过后容易爆发瘟疫?
(4)利用上述材料说明本次灾害发生的特点。造成该地区巨大人员伤亡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
地形:恒河下游,地势平坦,喇叭口地形,口大内小,海浪易在孟加拉湾内汇集,抬高水位,从而形成风暴潮。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叠加在一起,往往形成重大灾难。
(2)海水陡涨,摧毁沿海建筑物,夷平村镇,同时造成人员伤亡。
(3)高温湿润,灾后积水,病毒及血吸虫大量滋生;灾区缺乏洁净饮用水,人们抗病能力弱;该地区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疫病流行。
(4)特点:具有突发性;风暴潮又导致疫病流行,反映了本次灾害具有群发性特征。人为原因: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经济较为落后,抗灾救灾能力弱;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沿海地区。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2)这种灾害多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灾害在我国的主要影响范围是__________地区,其对人类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哪些地区也是该灾害盛行的地区?
答案 (1)台风
(2)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强风、暴雨
(3)东南沿海 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导致巨大洪涝灾害;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带来充沛的降水,缓解旱情;降低气温,缓解酷暑
(4)孟加拉湾和加勒比海。
课件38张PPT。【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2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了解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和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的概念及其分布。
2.分析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和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的成因和危害。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_____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_____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
①导致农业受灾;
②影响_________、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低于供水工业生产(3)多发区:降水变化___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①世界:_____、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②我国空间:华北、华南、西南和_____地区
时间:多为_____,夏秋旱次之,连旱明显)2.台风
(1)概念:在___________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_____。大非洲江淮春旱西北太平洋气旋(2)影响(3)多发区: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集中在_____沿海地区,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强风暴雨巨浪降水东部3.洪涝灾害
(1)概念(2)多发区
①气候因素:______纬度地区,主要是_____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②地形因素:_____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_______和地势低洼的地区。大雨融雪淹没农田地势低洼中低季风江河中下游二、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概念:由强烈的________,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
①近海:冲击和摧毁沿海_____、码头等,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
②上岸后: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_______。大气扰动堤岸盐渍化2.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_____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_____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
(3)分布(我国)
①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_______、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_____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升高热带入海口春秋3.海啸
(1)概念:由海底_____、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危害:常造成_____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3)分布: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_______,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其影响。地震岸堤太平洋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一 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探究导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答案 危害:可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导致洪涝灾害;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答案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核心归纳1.台风的利弊(1)危害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巨浪: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2.寒潮的利弊(1)危害严寒: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暴雪、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沙尘暴:大气污染、表土流失、交通事故、农业减产等(2)益处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
带来降水,缓解冬季旱情
低温可杀死大量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等跟踪训练2018年1月初,“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经历了2017年冬季以来的“最冷周”。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 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甲表示偏北的风,即选A。√解析 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2.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A.沙尘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探究点二 洪涝灾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6月,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五斗江乡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来袭。全乡数百栋民房倒塌,多处道路、桥梁、河堤被冲毁,农田大面积被淹,通信电力一度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导引答案 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2.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核心归纳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1.风暴潮的特点及影响TUOZHANYANSHEN拓展延伸2.我国的旱灾及成因跟踪训练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3~4题。
3.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解析 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解析 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4.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
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2019·北京市西城区期末)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
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堆积
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12345解析 图中的P区域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敞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堆积,致使该地冷冻灾害高发。√2.我国受冷冻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
A.初春
B.夏末
C.初秋
D.隆冬解析 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阶段,此时气温较低,发生冷冻灾害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故A项正确。12453√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图”,完成3~4题。
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12453√解析 根据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范围大,出现次数多,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故判断为旱灾。12453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 7、8月
B.甲 3、4、5月
C.乙 5、6月
D.乙 12、1、2月√解析 结合上题结论,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7、8月受伏旱影响。5.读右面的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12453答案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台风。12453解析 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12453答案 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妨碍行洪;
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淤塞;
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
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12453解析 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的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第三章】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2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