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氮:大气中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大气中含量次多,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
2.水汽和固体杂质
(1)水汽
(2)固体杂质
判断
1.二氧化碳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 )
2.固体杂质越多,则降水越多。( × )
二、大气圈的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大气圈分层
分层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厚度及变化
平均12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
厚度约40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
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组成特点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大气运动
对流运动显著
以平流运动为主
与人类的
关系
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判断
1.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 )
2.全球各地对流层的高度是一样的。( × )
3.平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地面。( × )
4.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
探究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大气对流较弱,所以厚度小。
2.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
答案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有了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大气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
3.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飞机为什么选择在平流层飞行?
答案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呈现下冷上暖的特征,是因为该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4.高层大气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0~约12 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
流
层
12~约50 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等含量极少,能见度高
高层
大气
50 km以上
大气密度很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17年4月20日我国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380千米的轨道运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第2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第3题,“天舟一号”飞船运行于高层大气中,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层大气最低气温约为-80℃。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第2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近300年里大量增加。
对流层大气呈现“上热下冷(图中②,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时,称之为逆温现象。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厚度在两极处最大
B.气温一般为下热上冷
C.所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
D.适合飞机飞行
4.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对流层大气贴近地面,其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故其气温变化特征为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第4题,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大气层结稳定,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5.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约-60℃
(2)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大气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2019·北京市丰台区期末)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2.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
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
3.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
答案 1.A 2.C 3.D
解析 第1题,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第2题,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密度减小、湿度降低。第3题,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飞行安全。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4~5题。
4.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5.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第5题,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
读“地球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6~7题。
6.臭氧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7.近几十年来,局部地区的臭氧浓度逐年下降,该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降水减少 B.地面温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大气污染严重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臭氧主要分布于20~40 km左右的高空,位于平流层,故B正确。第7题,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危害,臭氧浓度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会对地面生命的生存造成危害。C正确。
8.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集聚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图A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升高,逆温现象严重,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集聚。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回答9~10题。
9.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高纬度的平流层
10.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故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第10题,由上题知,该层是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呈电离状态。C正确。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11~12题。
1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读图乙,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为7~8米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第12题,结合上题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对;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④对。
(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月考)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14.逆温的影响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3.A 14.B
解析 第13题,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c表示逆温逐渐消失,故c出现的时间应是在上午。第14题,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气体不易发生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①错误;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形成雾,故②正确;逆温出现后,大气运动会减弱,故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故③正确;山区农作物分布海拔较高,如处于逆温层,温度较高,可以减轻冻害,故④正确。
15.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__________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第(2)题,B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第(3)题,50千米以上是高层大气。距地面1 000米高度属于对流层,距地面越近气温越高。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0~40千米高度处,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__层,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生活在________(填文字)层的底部。
(7)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答案 (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18 km,在高纬度为8~9 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补绘曲线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O3(臭氧) 臭氧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波
(6)对流
(7)逐渐变小
课件30张PPT。【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大气圈的组成1.干洁空气(1)氮:大气中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内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___:大气中含量次多,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3)_________大气中含量很少
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的基本原料
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蛋白质氧二氧化碳光合作用(1)水汽2.水汽和固体杂质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一定含量的水汽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2)固体杂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作为_______利于云雨的形成
影响人的呼吸系统成云致雨凝结核12二氧化碳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固体杂质越多,则降水越多。PANDUAN判断二、大气圈的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密度及_________的差异。温度运动状况2.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降低增加对流运动平流运动电离层无线电臭氧12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全球各地对流层的高度是一样的。PANDUAN判断3平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地面。4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探究导引右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答案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大气对流较弱,所以厚度小。2.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答案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有了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大气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3.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飞机为什么选择在平流层飞行?答案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呈现下冷上暖的特征,是因为该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大气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4.高层大气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答案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核心归纳1.大气的垂直分层方法
技巧2.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2)危害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跟踪训练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解析 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解析 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3.2017年4月20日我国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380千米的轨道运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解析 “天舟一号”飞船运行于高层大气中,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层大气最低气温约为-80℃。√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12345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解析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2453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解析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近300年里大量增加。√12453对流层大气呈现“上热下冷(图中②,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时,称之为逆温现象。完成3~4题。解析 对流层大气贴近地面,其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故其气温变化特征为随高度增加而降低。3.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厚度在两极处最大
B.气温一般为下热上冷
C.所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
D.适合飞机飞行√124534.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解析 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大气层结稳定,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5.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约-60℃(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大气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12453(3)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453航空飞行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课时2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1.大气与太阳辐射
(1)大气对A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分选性。主要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1/5左右。
(2)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集中的可见光吸收很少。
2.大气与地面辐射
(1)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2)75%~95%的B地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3)C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由此可见,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的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判断
1.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 )
2.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 )
3.大气逆辐射只有在白天存在。( × )
4.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 )
探究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答案
2.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
答案 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
3.据此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大气分子、颗粒微小的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光、红外光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拓展延伸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北京煤改电新增18.9万户。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北京煤改电后,将导致( )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甲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丙是大气逆辐射,丁是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丙),C项正确。第2题,北京煤改电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增强,地面辐射(丁)增强,大气逆辐射(丙)减弱,B项正确,C、D项错误;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甲)没有影响,A项错误。
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回答1~2题。
1.图乙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图甲所示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A选项错误;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选项错误;④是散失掉的少量大气辐射,D选项正确。第2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有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但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选项正确。
(2019·天津市部分区期末)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①
C.①—④—② D.②—③—④
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较强,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多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又使大气增温,对应图中①—④—②,C项正确。第4题,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较强,主要是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正确。
5.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和________。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_____,夜晚温度不至于_____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___。
答案 (1)① ② (2)③ (3)过高 过低 小
解析 第(1)题,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第(2)题,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第(3)题,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2018年3月28日,北京再现雾霾天气,PM2.5超过500,污染严重。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①、④箭头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2.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3.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 1.C 2.B 3.C
解析 第1题,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①、④箭头的粗细变化,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第2题,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依次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A、D错。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C错。第3题,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④的减弱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地面辐射②也会减弱;雾霾位于大气层,不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右图)。据图完成4~5题。
4.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防病虫害
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D.防洪、防涝
5.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网纱在冬季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茶树的叶面,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冻害。第5题,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18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完成6~7题。
6.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7.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浓雾天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第7题,深秋初冬时节,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2019·吉林省梅河博文高中月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8.D 9.C
解析 第8题,“冬之日,夏之云”比喻某事物是人正合适的,正需要的。“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第9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2019·广东耀华实验学校期末)下图为“某地景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1)。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11.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图2中A产生的是( )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答案 10.D 11.D
解析 第10题,夏季,湛江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故选D。第11题,图2中A是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就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易出现霜冻,故选D项。
(2019·天津市七校期中)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情况表”,完成12~13题。
12.据表推断,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西宁
13.据表判断,对四个城市天气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上海夜间温度最低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西宁紫外线强度最大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阴雨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结合图中天气符号可知,上海为阴雨天,昼夜温差最小,故选B。第13题,上海为阴雨天,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较高,A错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前后,B错误;该日哈尔滨最高气温24℃,为夏季,C错误;西宁该日为晴天,且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故紫外线强度最大,D正确。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据此完成14~15题。
14.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因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降低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5.在我国山东胶东地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①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温 ②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④保持土壤水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14.B 15.D
解析 第14题,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结合题干即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选B。第15题,银色反光地膜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照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另外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膜还可以减弱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产品质量。故选D。
16.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A表示__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__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__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__________。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地面辐射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17.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是________作用,D是________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__________,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______(填“高”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__________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__________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______(填“高”或“低”)。
(4)若北京某月5日一天24小时多云,4日一天24小时晴朗,则全天温差小的是________日。
答案 (1)反射 大气逆 (2)减弱 低 (3)吸收 保温 高 (4)5
解析 第(1)题,由图知,B是云层的反射作用,D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第(3)题,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所以气温较高。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多云时白天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气温比晴天高,所以昼夜温差比晴天小。
课件28张PPT。课时2 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1.大气与太阳辐射
(1)大气对A_________的吸收具有分选性。主要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1/5左右。
(2)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集中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2.大气与地面辐射
(1)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2)75%~95%的B_________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3)C___________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由此可见,__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的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___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_________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反射大气逆辐射12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PANDUAN判断3大气逆辐射只有在白天存在。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4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导引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答案 2.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答案 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3.据此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答案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核心归纳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TUOZHANYANSHEN拓展延伸(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跟踪训练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北京煤改电新增18.9万户。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解析 图中甲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丙是大气逆辐射,丁是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丙),C项正确。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北京煤改电后,将导致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解析 北京煤改电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增强,地面辐射(丁)增强,大气逆辐射(丙)减弱,B项正确,C、D项错误;
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甲)没有影响,A项错误。√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12345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回答1~2题。1.图乙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12345解析 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A选项错误;
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
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选项错误;
④是散失掉的少量大气辐射,D选项正确。124532.图甲所示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解析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有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但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选项正确。√12453(2019·天津市部分区期末)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解析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又使大气增温,对应图中①—④—②,C项正确。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④—①
C.①—④—② D.②—③—④√12453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较强,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多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解析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较强,主要是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正确。√124535.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和___。①②12453解析 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
“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解析 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③12453(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夜晚温度不至于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解析 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过高过低小12453课时2 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3 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判断
1.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总是大于高空。( √ )
2.高压区是因为气温低空气收缩而形成。( × )
3.低压区的等压面向下弯曲。( √ )
探究点 热力环流
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建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1.试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答案 市区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2.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答案 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 不合理。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受热力环流影响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4.在图中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
答案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高低空间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2019·北京市西城区期末)下图所示为我国福建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B正确。第2题,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B正确。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高
B.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C.市区降水少于郊区
D.绿化带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
2.下列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增加市区硬化路面的面积
B.减少市区绿化面积
C.提高空调使用率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城市热岛环流中,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错。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B错。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市区降水多于郊区,C错。绿化带能够吸烟滞尘,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D对。第2题,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应减少市区硬化路面的面积,A错。增加市区绿化面积,B错。应降低空调使用率,C错。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D对。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4.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间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根据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可知气温是a>b>c>d>e,由此可知乙地气温高、气压低,甲地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压值大小为甲>乙>丁>丙。第4题,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乙地为高压,甲地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流运动方向为乙→甲→丙→丁→乙。
5.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________的形式。
(2)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__,气压比B、C两地____________。D、E、F中,属高压区的是________。
(3)在图中用“→”画出地面与高空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
答案 (1)地面冷热不均 最简单
(2)高 低 E
(3)
在坝上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回答1~2题。
1.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 )
A.风力大 B.亮度大
C.气温高 D.气压高
2.下图中能够反映篝火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点燃篝火,人为制造了同一水平面的温度差异,会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篝火火堆越大,附近温度越高,烟气上升越高。故C正确。第2题,篝火火堆中心温度高,气流上升;周边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火堆,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篝火火堆上空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火堆周边上空,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故选B。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4.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近地面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5.下图中与15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
答案 3.B 4.C 5.C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知,水库中心区一天中最低气温高于东西两侧,最高气温低于东西两侧,故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较差小,B项正确。第4题,一天中水库与周围地区的温度差异发生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白天库区气温比周围地区低,气压高,风由库区吹向四周;晚上库区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气压低,风由四周吹向库区,C项正确。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5时近地面库区中心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为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C项正确。
读图,回答6~8题。
6.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7.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降温
8.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6.A 7.C 8.B
解析 第6题,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故温度为B>A。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A、B两地气压高于C、D两地;根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可知A>B、C>D,故四地气压为A>B>C>D。第7题,若图示为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植树造林,可以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第8题,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谷中保温较好,大气温度降低幅度小;山坡上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多,温度降低较快,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沉吹向谷地,形成山风。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9~10题。
9.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10.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此时为白天;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②处湖泊气流下沉;根据风向标可判断③处比①处风力大。第10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城市吹向湖泊,可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湿度。
(2019·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期末)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
12.白天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下沉气流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池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B正确。第12题,水的热容量较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相对较低,白天室内水池使温度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水池流向四周,B正确。
(2019·重庆市第一中学期中)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据最新的研究表明: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某年天津市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结合图文信息,完成13~14题。
13.据图1可判断天津市( )
A.大体上日出前后热岛效应最强
B.太阳辐射越强,热岛效应越强
C.曲线Ⅳ代表冬季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
D.全年热岛效应平均日变化最大
14.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海风势力显著增强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3.A 14.B
解析 第13题,由图1可知,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在日出前后为最大值,强度最强,A正确;中午太阳辐射最强,但热岛强度较低,B错误;天津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排放的废热多,热岛效应最强,C错误;冬季的热岛效应平均日变化最大,D错误。第14题,当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近地面风向与海风风向相同时,两者叠加会使海风加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符合这一条件,选B。
15.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____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
(2)自海吹向陆(必须平行于等高面);两个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3)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解析 第(1)题,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第(2)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第(3)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方面分析。
16.(2019·北京市朝阳区期末)“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利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找出歌词中欠妥的地方,并分析其原因。
(2)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绘图示意巴山地区夜雨的成因。
答案 (1)夜晚应该吹陆风。原因是夜间海洋比陆地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海面形成低气压,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标出月亮或写夜晚;画出地形起伏、垂直气流、冷暖、云雨符号。如图:
微专题4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如图中气压①=②=③。
2.同一垂直方向,随着海拔升高,等压面数值越来越小。如图中等压面数值a<b。
3.同一水平方向,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低压处等压面向近地面凹。如图中近地面A为低压,B为高压;高空C为高压,D为低压。
4.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与高空相反。如图中A与C、B与D。
5.图中A、B、C、D四地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
(2019·辽宁实验中学期末)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题。
1.有关①②③④四地空气流动状况,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高空①处是高压,②处是低压,那么近地面③处是低压,④处是高压。所以可以判断气压大小为:②<①<③<④。水平面上①流向②,④流向③。垂直方向③处上升流向①,②处下沉流向④。四地空气流动状况是③—①—②—④—③,顺时针方向。故选B。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中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据此回答4~5题。
4.若图示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它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若图示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则该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时间可能是( )
A.8:00~9:00 B.12:00~13:00
C.15:00~16:00 D.23:00~24:00
答案 4.C 5.D
解析 从图示来看,如果表示白天,则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应向上弯曲,乙、丁两处气流方向正确,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下弯曲正确。如果表示夜间,则吹山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示低压,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上弯曲,乙、丁两处气流方向错误。题目中强调只有一处正确,则可能为夜间,表示山风示意图。如下图:
(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月考)读下图,回答6~8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7.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B.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C.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D.甲地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8.“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夜晚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
D.夜晚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答案 6.C 7.B 8.D
解析 第6题,由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可知,同一水平面上,坡上温度高于谷底,是白天,谷底的气压大于坡面,气流沿山坡上升,吹谷风。第7题,由图中等温面可知,甲地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乙地低。甲地空气下沉,密度增大,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第8题,甲处在谷底,夜晚山坡降温快,山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迫使谷底中原有的暖空气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甲地多夜雨。
(2019·河南省商丘一中期末)在江淮地区的一个湖泊,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湖泊边仍然清风阵阵。读下图,完成9~10题。
9.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湖泊边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陆间气压差异
B.纬度位置的影响
C.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
D.湖陆热力性质差异
10.夏季的白天午后,与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相符的是( )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湖边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水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气温升高和降低的幅度不同,形成高压、低压的差异。第10题,夏季的白天午后,①地附近近地面的气温高、气压低。湖面的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即图中的曲线在湖面上向上凸,风由湖泊吹向陆地,C图符合。
(2019·广东省湛江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等压面和等温面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该时段河谷等温面向高处凸,等压面向低处凹,说明该时段河谷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根据“山谷风”的热力环流原理,可以判断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第12题,夜间河谷温度高,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夜雨较多。
13.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近地面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答案 (1)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流动)。
(2)乙 阴雨 甲 (3)甲 (4)略(与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相反)。
解析 (1)根据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甲地气压高于乙地,由此可知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丁,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流动。(2)图中乙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甲处表示郊区,乙处表示市区。(4)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相反可画出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
14.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___(填“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填“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填“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填“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________(填“海”或“陆”)风。
(5)A与B相比,日温差大小比较为________。
答案 (1)高 低 (2)高 (3)顺 (4)夜晚 陆 (5)B>A
课件28张PPT。课时3 热力环流【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冷下沉气压水平热低高冷12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总是大于高空。高压区是因为气温低空气收缩而形成。PANDUAN判断3低压区的等压面向下弯曲。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热力环流探究导引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建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1.试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答案 市区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2.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答案 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答案 不合理。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受热力环流影响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4.在图中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答案 核心归纳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高低空间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方法
技巧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跟踪训练(2019·北京市西城区期末)右图所示为我国福建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1~2题。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B正确。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B正确。√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12345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高
B.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C.市区降水少于郊区
D.绿化带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12345解析 城市热岛环流中,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错。
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B错。
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市区降水多于郊区,C错。
绿化带能够吸烟滞尘,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D对。124532.下列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正确的是
A.增加市区硬化路面的面积
B.减少市区绿化面积
C.提高空调使用率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析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应减少市区硬化路面的面积,A错。
增加市区绿化面积,B错。
应降低空调使用率,C错。
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D对。√12453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解析 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根据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可知气温是a>b>c>d>e,由此可知乙地气温高、气压低,甲地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压值大小为甲>乙>丁>丙。3.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124534.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间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解析 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乙地为高压,甲地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流运动方向为乙→甲→丙→丁→乙。√124535.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_______的形式。
(2)A地气温比B、C两地___,气压比B、C两地___。D、E、F中,属高压区的是___。地面冷热不均最简单高低E(3)在图中用“→”画出地面与高空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答案 12453课时3 热力环流【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时4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1.风的形成过程
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2.风的形成原因
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
符号
F1
F2
F3
类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与风向相反
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斜交
判断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 )
探究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力发电是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理论上讲,高空风电项目效益要显著高于低空风电项目。美国环境和气候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来自高空急流的风所生成的能量是全球所需能量的100多倍。
从风的形成过程来看,空气质点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请按以下三种情况,描述风向的特点并以北半球为例画出示意图。
1.受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大小
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2.风力的判读
(1)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图幅,相同比例尺时,两条相邻等压线差值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差值越小,风力越小。
3.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近地面),或画出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高空)。(如下图)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该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右偏,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图中③正确。第2题,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从图中看,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大。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第2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45°,即为其风向。
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3~4题。
3.该地的空间位置可能是( )
A.北半球近地面 B.北半球高空
C.南半球近地面 D.南半球高空
4.若该地位于上海4 000米的高空,则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 D.晴朗干燥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根据地转偏向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可确定该地位于高空。第4题,上海的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5.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2)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斜交 北
(4)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2.B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四幅图的图幅和比例尺相同,因此C、D图中气压梯度大于A、B图中的气压梯度,且C图中P处等压线最密集,故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C图。第2题,P点在北半球,北部为高压,故P点的风向为东北风。
(2019·沈阳二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4.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c、d C.a、c D.b、d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c应为风向;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b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a和摩擦力d是决定风速大小的力。
(2019·辽宁实验中学期末)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a、b、c、d四点中风力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一直向左偏,选择C。第6题,等压线密集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图中a、b、c、d四点中a点附近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选择A。
(2019·山东济宁期末)下图所示为2019年1月19日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读图完成7~8题。
7.①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下列地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数值,①地风向为东北风,A对。第8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D对。
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9.A 10.C 11.D
解析 第9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时,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⑦为高空风向,⑥为近地面风向。第10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PM(2019·安徽省皖中联考)下图为“某地高空同一等压面上等高线变化图”。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由甲到丙海拔逐渐降低。据图完成12~13题。
12.最能反映沿MN线对应剖面的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13.此时乙点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南风 C.西北风 D.北风
答案 12.D 13.D
解析 第12题,因近地面气压较高,远高于500百帕,故排除A、C选项。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甲′、乙′、丙′等压面分布状况与高空相反,而高空甲地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丙地等压面向地面凹陷,故B项错误,D项正确。第13题,同一等压面甲地海拔高、丙地海拔低,故同一海拔甲地气压高、丙地气压低,风从甲吹向丙。且该地位于北半球高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乙点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北风。
14.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__。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5)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答案 (1)P
(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 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4)如下图:
(5)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可知P为高压中心。第(2)题,从气流向右偏转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第(3)题,③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第(4)题,已知①处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第(5)题,甲—乙沿线近地面M、O为低压中心,等压面向下凹,其高空为高压中心,等压面向上凸。
15.(2019·福建永春县第一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能是备受青睐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由材料一: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c处的最终风向。试在图中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
答案 (1)9~17时 (2)变小
(3)如下图所示:
(4)如下图所示:
解析 (1)图示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段陆地温度应高于海洋。(2)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程度应比50年前小了。(3)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4)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
微专题5 等压线图的判读
1.气压场类型的判读
(1)低压中心: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高压中心: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3)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
(4)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
(5)鞍部:是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2.风向的判读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图(单位:hPa):
3.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 ?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2019·辽宁沈阳检测)读“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完成1~2题。
1.若P地风向为①,则P、M两地的气压( )
A.P>M B.P<M
C.P=M D.无法确定
2.若气压P<M,则P地的风向可能为(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风是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的水平运动,若风向为①,则P地的气压值高于M地。第2题,若气压值P<M,则风的方向在北半球为③,在南半球为④。
图Ⅰ为“北半球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3~5题。
3.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①地气压低于④地 D.④地气压高于②地
4.下列关于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B.a的风向为西北风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c的风向为东南风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为下沉气流 B.d为下沉气流
C.甲地为陆地 D.乙地气温低
答案 3.B 4.B 5.A
解析 第3题,读图Ⅱ可知,甲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大,乙地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小,因此甲地的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乙地的近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四地气压大小排列为:①>②>③>④。第4题,a的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风。第5题,①地气压高,b为下沉气流;②地气压低,d为上升气流;甲地气压高,气温低,如果是白天甲地为海洋,如果是夜晚则为陆地;乙地气压低,气温高。
(2019·江苏省宿迁市期末)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上海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7.下列地区风力最大的是( )
A.上海 B.青岛
C.北京 D.东京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结合图示可知,上海地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1 024 hPa指向低气压1 022 hPa,再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右偏转后与等压线斜交,形成西南风,B选项正确。第7题,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应该是等压线最密集的地区,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结合图示可知是北京地区,C选项正确。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稀疏,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B.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9.下面四幅图(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实线箭头表示风向,度数表示经纬度)中,能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风向的是( )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直接动力,其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D项正确。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第9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A、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B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并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为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0~11题。
10.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且P1数值小于P2,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⑦ D.⑧
11.若该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且P1数值大于P2,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⑥ D.⑦
答案 10.C 11.C
解析 第10题,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④⑤⑥都是错误的,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图中箭头②③向左偏,①没有偏,只有箭头⑦⑧向右偏,该图表示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⑦正确。第11题,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箭头①②⑧都是错误的,它们表示空气由低压流向高压;在南半球气流向左偏,图中箭头③④向右偏,⑤没有偏,只有箭头⑥⑦向左偏,该图表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⑥正确。
12.下图为“某日世界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________,甲地此时风向为________。
答案 (1)甲>乙>丁>丙
(2)乙 西北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气压为1 020 hPa,乙地气压大于1 015 hPa且小于1 020 hPa,丙地气压大于1 000 hPa且小于1 005 hPa,丁地气压为1 010 hPa,据此可以得出四地气压的高低排序。第(2)题,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从图中可知,乙地等压线最稀疏。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甲地吹西北风。
1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分布看,甲处是________,乙处是__________。从气压分布状况看,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__hPa。
A.59C.64
(2)如果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风较温暖湿润。
答案 (1)高压 低压 A
(2)山地(山峰、高地)
(3)丙 丙处等压线比丁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丁
解析 (1)从气压状况可知甲处是高压,乙处是低压。从气压值可知甲、乙两处气压差在50~60 hPa之间,故选A。(2)从等压线数值可知A处为低压,可能是山地。(3)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丁处大。丁处多吹偏南风,温度和湿度较高。
课件26张PPT。课时4 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1.风的形成过程
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等压线右左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平行斜交1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PANDUAN判断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4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导引风力发电是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理论上讲,高空风电项目效益要显著高于低空风电项目。美国环境和气候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来自高空急流的风所生成的能量是全球所需能量的100多倍。
从风的形成过程来看,空气质点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请按以下三种情况,描述风向的特点并以北半球为例画出示意图。
1.受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风向平行于等压线3.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核心归纳1.影响风的三种力2.风力的判读
(1)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图幅,相同比例尺时,两条相邻等压线差值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差值越小,风力越小。3.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近地面),或画出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高空)。(如下图)跟踪训练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该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右偏,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图中③正确。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从图中看,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大。√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12345右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A.甲 B.乙
C.丙 D.丁√12453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解析 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45°,即为其风向。√12453读“某等压线与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回答3~4题。解析 根据地转偏向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可确定该地位于高空。3.该地的空间位置可能是
A.北半球近地面 B.北半球高空
C.南半球近地面 D.南半球高空√124534.若该地位于上海4 000米的高空,则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阴雨连绵 D.晴朗干燥解析 上海的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124535.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半球。斜交北(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N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12453课时4 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