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02 07:42:45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波表示横波,B波表示纵波。
(2)特性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
①C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A、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古登堡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②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判断
1.火山喷出的物质来自液态的地核。(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球内部越深密度越大。( √ )
4.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33千米处。(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3.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4.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5.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在图中填写地球的圈层。
判断
1.外部圈层包括4个圈层。( × )
2.地球成为“蓝色星球”是因为大气圈的存在。( × )
3.水圈是个规则的圈层。( × )
4.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200米、水面以下100米。( × )
探究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多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答案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千米?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
答案 如下表:
界面
地下深度(千米)
波速变化
莫霍面
17(平均)
该界面以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 900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答案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
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答案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全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平均)
33(大陆部分)
2 900
5 100
①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幔
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①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拓展延伸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018年1月12日,缅甸中部偏远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故选D。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故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故选D。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 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故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能感到纵波。
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1 000米,可能对国际航班和低空飞机构成威胁。据此回答3~4题。
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4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5.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圈传播。
答案 (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渗透
(3)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1.D 2.A 3.A
解析 第1题,纵波与横波相比较,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相同的是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第2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会消失,石油是液态物质,利用这一特点判断①图符合。第3题,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地中喜马拉雅山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播时间最长。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4~6题。
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4.B 5.C 6.B
解析 第4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第5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第6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8.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 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跨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选D。第8题,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生物圈不仅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其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选A。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中箭头指向,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10题,“落红”(植物)属于生物圈(③),“春泥”(土壤)属于岩石圈(②)。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岩石圈的范围为软流层之上,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故选C。第12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D。
读“我国大陆局部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上(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4.图中M和N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5.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0千米应位于(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答案 13.C 14.D 15.C
解析 第13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知,地壳厚度总体上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14题,读图可知,M、N处等值线闭合,结合等值线的数值变化与我国地形区分布规律,M处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比周围地区薄,为四川盆地;N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比周围地区厚,为大别山区。第15题,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所以地壳厚度的0千米应位于莫霍面。
(2019·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月考)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 16.A 17.A
解析 第16题,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第17题,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时,居民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且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即“黄金12秒”。
1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阴影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下图:
19.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km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序为________。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自然
(2)陆地 海洋
(3)莫霍 33
(4)地幔 固 ①<②<③
解析 读图,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所以④为莫霍面,③为地幔,密度由上到下依次增大。
微专题3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2.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的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遇到液体和气体会消失,速度变为0。
3.地震波速度发生变化,意味着地下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此可知地下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界面:大陆以下平均33千米处的莫霍面和2 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
4.根据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内核与外核。
5.岩石圈范围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6.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物质呈熔融状态,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板块运动可能与软流层的运动有关。

北京时间2019年1月7日0时22分,新疆喀什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地核 D.地幔
2.岩石圈包括(  )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故选B。第2题,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及上地幔顶部,故选C。
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回答3~5题。
3.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大西洋中脊
C.安第斯山 D.阿尔卑斯山
4.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位于(  )
A.构造①②之间 B.构造②与软流层之间
C.构造③④之间 D.构造③与软流层之间
5.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构造①全部 B.构造①②和软流层
C.构造①和② D.构造①②③和软流层
答案 3.A 4.A 5.C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所以地壳最厚,故A正确。第4题,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故A正确。 第5题,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全部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C正确。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层和②层
C.②为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7.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①层没有延伸到大洋地壳,说明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A对。地壳的范围包括①层和②层而非岩石圈,B错。②为硅镁层,是地壳的下层部分,C错。岩石圈的范围是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D错。故选A。第7题,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一直到古登堡面都在不断增加,当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故选C。
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完成8~9题。
8.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9.甲圈层,随深度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
A.横波减小,纵波增加 B.横波增加,纵波减小
C.横波增加,纵波增加 D.横波减小,纵波减小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它存在于上地幔,A正确。第9题,读图可知,甲圈层中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加,C正确。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0~12题。
10.该地震波应是(  )
A.无法判断 B.纵横波
C.纵波 D.横波
1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17千米处 B.5千米处
C.2 900千米处 D.33千米处
12.该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脉 B.内陆高原
C.海洋 D.平原
答案 10.D  11.B  12.C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第11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第12题,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说明地壳很薄,可能位于海洋。
(2019·浙江高中联盟高一期中联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古登堡面位于(  )
A.①的下方 B.②的下方
C.③的下方 D.④的上方
1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环节只存在于①圈层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小
C.③圈层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D.④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1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13.D 14.D 15.C
解析 第13题,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 900 km处,④的上方。第14题,④为外核,因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第15题,③为软流层,一般为岩浆的发源地。
16.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________波,F表示__________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________面,B是__________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个__________层,是岩浆发源地。
答案 (1)横 纵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
(2)莫霍 古登堡
(3)地幔 软流
解析 (1)读图,地震波E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消失,E表示横波,F没有消失,F表示纵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2)图中界面A是莫霍面,地震波通过时波速加快。B是古登堡面,横波在通过时消失,纵波减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其中有一个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是岩浆的发源地。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解析 (1)A和B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特征;A和B+C即软流层以上包含地壳的部分,属于岩石圈。D与岩石圈紧邻且位于上地幔,是软流层;C+D+E范围延伸至地下900千米处,是上地幔。(2)结合上题,F为地壳、地幔的界限,是莫霍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面,图中显示是G。(3)F是莫霍面,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变化,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A是大陆地壳,拥有硅铝层、硅镁层,B是大洋地壳,拥有硅镁层,大多数区域硅铝层很薄或缺失,导致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课件27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KE CHENG BIAO ZHUN课程标准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XUE XI MU BIAO学习目标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01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波表示_____,B波表示_____。(2)特性A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_____传播
B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传播横波纵波固体固体、液体、气体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的变化。
(2)界面:
①C_______: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A、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
②D_________: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A波_________,B波传播速度_________。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_____,G为_____,H为地壳。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由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_____部分较厚,_____部分较薄。
②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_______,一般被认为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_______。
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_____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_____,外核为_____。传播速度莫霍面增加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突然下降地核地幔岩石大陆大洋软流层岩浆岩石圈温度固态液态12火山喷出的物质来自液态的地核。岩石圈就是地壳。PANDUAN判断3地球内部越深密度越大。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33千米处。4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_____圈。
2.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_______对地球的撞击,削弱_______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3.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_______的圈层。
4.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生物流星体紫外线不规则5.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_____和_____的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在图中填写地球的圈层。物质能量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12外部圈层包括4个圈层。地球成为“蓝色星球”是因为大气圈的存在。PANDUAN判断3水圈是个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200米、水面以下100米。402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探究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导引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多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答案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千米?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答案 如下表: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答案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答案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全部。核心归纳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TUOZHANYANSHEN拓展延伸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右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跟踪训练2018年1月12日,缅甸中部偏远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解析 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故选D。√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解析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故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故选D。√03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12345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解析 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 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面;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124532.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解析 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故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能感到纵波。√12453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1 000米,可能对国际航班和低空飞机构成威胁。据此回答3~4题。
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解析 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12453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 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124535.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圈的底部、___圈的全部和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相互_____、相互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联系制约渗透1243(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圈传播。地心岩石水生物5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